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勘书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勘书图》是五代南唐画家王齐翰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南京大学[1]

此图绘一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的情景。文人白衣长髯,袒胸赤足,坐于书几前,左手扶椅,右手作挑耳状,神态怡然自得。书几上有摊开的书卷,一书童于几旁侍立。文人身后为三叠屏风,上画青绿设色山水。屏风前横一长案,上陈卷帙。画家十分巧妙地选取画中人“校读间隙挑耳”这一看似平常的动作,着意刻画了其惬意的神情。加之环境的铺陈、烘托,生动地表现了南唐贵族文人闲适的情状,展示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

该图描写手法高超,形神兼备,反映了昔日勘书者的荡然性格与狂放的气质。画中环境,为室内陈设着的屏风、几案、卷册之类。全图构思十分精密,合适有度。

画作内容

画面中刻画了贵族文人在山水屏风前宽衣解带、于披卷勘书之闲暇时掏耳的自娱自乐的悠然神情,画中屏风三叠,屏风上绘有青绿山水,田园、茅屋、山林、桥梁、轻舟分布错落有致,崇山叠嶂、烟云迷雾。屏风前有一长案,上面放着书籍、册页、画卷等等。右下角放有一书案,放有笔砚卷轴,书案后面坐一人,白衣长鬓,解衣般礴,坦胸赤足,右脚拇指微微上翘,左手扶椅子,右手上举作掏耳动作,面向右侧稍微仰视,左眼微闭,一种掏耳屎获得的快感跃然素绢之上。旁边有一黑衣童子立在屏风侧面,手持茶具,正欲端走来。

赵佶在该图右上角用瘦金体书上“勘书图”字,又在画的左侧题有“王齐翰妙笔[2]”。

另绢有宋苏轼苏辙、王诜跋。隔绫及尾纸有金史公弈,明董其昌、文震孟及清代诸家跋。

董其昌在图后题跋:“勘书图屏障画不用皴法,唐时没骨山水也。王晋卿正仿之,予家有仙山图,绝相似。”

苏辙在图后题跋:“羽衣丈夫据床剔耳,胸中萧然,殊可喜也。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比;但行将驰驱,不复尔耳。元祐六年正月初十日子由记。”

创作背景

南唐国是唐朝灭亡后由李昇所建,建都江南南京。据陆游《南唐书》记载:“南唐地大力强,人才众多,且据长江之险,隐然大邦。”李昇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减轻赋税,10年不到便“旷土尽辟,桑田满野,建学堂,兴科举,国富民强”。但南唐中后期却政治腐败,屈辱求和,中后主李璟、李煜优柔寡断,猜忌多疑,一些官员士大夫为免遭陷害,多荒于政事而沉湎于酒色之中,这样也就形成了早期消极的人文主义思想。五代的人物画,在题材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变前期的历史人物、释道人物和宫中贵人,而以士大夫为主要的描绘对象。现存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重屏围棋图》以及这幅《勘书图》,为此期人物画的代表。

《勘书图》原名《挑耳图》,这个名称的修改本缘于宋徽宗赵佶。书画皇帝赵佶看到这幅画后,品味王齐翰所画内容实为勘书之事,而挑耳只不过是休息时顺手为之,故提笔在画右侧用他的瘦金体书上“勘书图”字,又在画的左侧题有“王齐翰妙笔”五字,为此画锦上添花。

历史传承

该图曾入藏南唐内府、北宋内府,后由北宋王巩收藏,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此图可能在兵乱当中从王家流出,继而由北宋名臣李清臣后裔李叔夏收藏,李叔夏身后不久,该图被其子孙转卖。南宋时曾由贾似道收藏。明代中期,该图经吴宽、杨氏收藏,正德、嘉靖年间,无锡安国、严嵩收藏过该图。万历年间,沈图南收藏过该图,崇祯年间,无锡安氏重新获得此图。清代初年,耿家父子、高士奇收藏过该图。嘉庆年间,吴绍浣收藏过该图。清末,端方收藏过该图。清末民初,美籍加拿大人福开森收藏过该图,后他将其捐赠给金陵大学,金陵大学在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该图现收藏于南京大学。苏辙跋中有“羽衣大夫据床剔耳”句,与此图不合,当为另一《挑耳图》跋,于史公奕人藏前移配于此。

视频

勘书图 相关视频

【纪录片】南唐画韵
在宋徽宗眼里,江山社稷还没有自己的字画重要,连敌人都看不起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