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十二使徒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十二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大洋路边上,坎贝尔港国家公园之中,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二千万年历史了。

名称由来

是由几亿块小石头聚积而渐渐形成,继而埋藏在海底,直至后来,强烈的海潮风力终令这些岩石暴露水面,成为现时著名的十二使徒岩。因为它们的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人们就以圣经故事里的十二使徒为之命名。

简介 

这里有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站”在海岸边的那些巨大岩块,被海水和雨水切割,加上劲风侵蚀,数千或数万年之后,变成一个个不同造型的石柱。有精巧的拱门,还有被悬崖包围的神秘沙滩。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海洋带给陆地的别样震撼。这或许是澳大利亚最为传奇的海岸,南极圈吹来的季候风,卷起惊涛巨浪,拍打着这片石灰岩的礁岸,塑造出鬼斧神工的“海岸雕塑”。[1]

形成原因

这些石头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000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大洋的风暴和大风不断的腐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变大,以致发展成拱门,并最终倒塌。结果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形状各异的,最高达到45米的岩石从海岸分离了出去。 由于波浪缓慢的侵蚀着它们的根基,其中的一些石头倒塌了。2005年7月3日1块石头碎裂,2009年9月25日又再有1条倒塌,因此仅剩7块石头。

海浪对这些石灰石的侵蚀的速度大约是每年2厘米。随着侵蚀作用的进行,旧的“使徒”不断倒下,而新的“使徒”不断形成。

十二使徒岩附近的另外一个景点伦敦桥(London Arch)也缓慢地受到海浪的侵蚀。在1990年1月15日,伦敦桥的一个桥拱坍塌,两名游客被困在另一个桥拱上,后被直升飞机所救。 这十二使徒岩实际是海蚀地型,受海水长期冲浊后,各以不同造型风姿卓越地屹立海上,大自然之美展现无疑。不过东算西算,也只见十来个使徒,到底海上风浪太大,还是眼花,只有等您亲自去看去数才会知道。难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蜂拥而至争看这一奇景。 [2]

地理位置

坎贝尔港国家公园(Port Campbell National Park)内有著名的十二使徒岩和维多利亚州西南部具历史性的沉船。这里的海岸线又长又窄,沿途有被风沙所侵蚀的石灰崖的奇妙图案及形态。

景观介绍

十二使徒岩是大洋路的精华点。站在岩石峭壁上,由南极圈吹来的季候风,圈起海浪打在悬崖底下的沙滩,惊涛拍岸,回音重重。声音从100多公尺下的崖壁传送上来,那种声音如天籁一般,象是有人在细语不断,似乎又是一种简单清扬的旋律。

大洋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海岸公路之一,沿着维多利亚州的东南海岸蔓延550千米,串联着大海、悬崖、瀑布、城镇和海滩,也串联着壮观、多彩与宁静,是全球最适合自驾的海岸车道之一。

很多人将距离墨尔本约1小时车程的基隆(Geelong)作为大洋路之旅的起点。第一站建议参观基隆国家羊毛博物馆,了解生动好玩的澳洲羊毛文化和历史,选购上等优质的澳洲羊毛制品。然后去著名的休闲区基隆海滨区(Waterfront Geelong),散步,野餐,骑单车,游泳,或乘游艇到水上逛一圈。一路上会看到很多可爱的人像Bay Walk Bollards。这些由艺术家Jan Mitchell绘制的人像,原先是基隆码头林立的船桩,会带您穿梭到1900年代的基隆港口码头,仿佛看到络绎不绝的蒸汽船将澳洲小麦和羊毛运往欧洲。

托基(Torquay)是大洋路的官方起点,可以经过Surf Coast Highway从墨尔本直接到达。这是一个冲浪天堂,建议第一站到冲浪世界博物馆(Surf World Museum),看1900年的冲浪海报,1913年以来的各种滑板以及澳洲冲浪者的成就,然后到博物馆所在的冲浪城市广场(Surf City Plaza)购置全套冲浪装备,开始冲浪之旅。除了冲浪,在托基还可以参加当地运营商Tiger Moth World的空中旅程,乘坐双翼飞机鸟瞰大洋路和十二门徒岩。

阿德湖海峡(Lord Ard Gorge)。1878年,一艘英国开往墨尔本的游轮Lord Ard号在这里遭遇风暴,不幸触礁,乘客几乎全部遇难。海岸也因此成为万众焦点,并易名为Loch Ard Gorge。

伦敦桥(London Bridge)原来只是一个大海崖,海浪成年累月的拍打,将崖底穿透,使得这座崖壁变成了一座双孔的大陆桥。在1990年,桥被海水冲垮,海崖从此离开了大陆,只剩下一个桥孔矗立在海上。大家将这里称为伦敦桥,妙用英国童谣“伦敦大桥垮下来”。[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