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華夏文明指華夏族所創造的文明。華夏也稱"華"、"諸華",又稱"夏"或"諸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說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還是邊遠地區的民族,都對周武王表示順從。其中的"華夏"是指漢族的前身。
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和古籍記載,華夏文明經歷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 、堯、舜、禹等時代 。後來的炎帝和黃帝為共主,華夏先民在黃河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
華夏文明以禮樂為制度、易經八卦、丹書朱文、上古漢語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歷史上一脈相傳。
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1]
發源地
華夏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華夏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
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前後經歷了兩千年之久。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夏、商、周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以今天的河南省為核心,大中原地區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
長江文明,特別是長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甚遠的影響着東亞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是長江流域各區域文明的總稱,始於公元前5000年,距今已經7000多年,並與黃河文明並列為中國文明的兩大源泉。長江文明區域之廣,文化遺址數量之多密度之大,堪稱世界之最。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等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最終形成中華文明。
草原文明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之一。考古資料證明,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是草原文化發祥地,不但分布有許多早期人類活動的遺蹟,如大窯文化、薩拉烏蘇文化、扎賚諾爾文化等,而且擁有很多可以認證中華文明起源的文化遺存,如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等。被稱為「紅山諸文化」,這些文化表明在中華文明的起始階段,我國北方廣大草原地區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一樣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源頭,使中華文化既有博大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又充滿生機與活力。[2]
華夏文明的形成
中國人自稱為華夏民族,炎黃子孫,但其實這種共同的民族認同來源於周的影響,周朝八百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融合促成了華夏民族的主體。而在此之前,華夏文明的源流主要有三個:華夏文化、東夷文化及苗蠻文化,其中東夷文化的文明程度最高,像中國最古老文字、弓箭和金屬均是由東夷人發明並開始使用的。
東夷,是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以東包羲、太昊、伏羲氏後裔各部落的稱呼,主要生活在黃河流域下游,至夏朝以來,東夷人與華夏人就相互通婚,不斷融合。
夏朝時期
夏朝之前,華夏族和東夷族形成部落聯盟,並先後推舉堯、舜、禹為部落首領,其中舜便是東夷人,居於雷澤。在禹去世前幾年,也要效仿堯舜進行禪讓,眾人便推舉掌管刑法的皋陶,然而皋陶還沒接任就去世了,之後眾人又推舉伯益,大禹便答應了。但是大禹在指定伯益為繼承人的同時卻把治理國家的大權交給了兒子夏啟。由於夏啟的能力也比較強,時間一長,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便上升了起來,而伯益作為繼承人卻沒有新的徵集,逐漸便被人遺忘。
等夏禹死後,多數部落首領都願意效忠夏啟,夏啟便開始行使王權,開啟了家天下的歷史。伯益本是東夷人,看夏啟繼承了國君之位,大怒,便召集東夷部隊攻擊夏啟,卻不料夏啟早有準備,擊敗了東夷軍隊。之後夏啟又相繼擊敗了反對自己的部落,坐穩了王位。
之後王位傳至太康時期,太康失德,東夷人有窮氏后羿趁機叛亂,取代夏政,之後不久,后羿手下寒浞代羿,執政近半個世紀,直到少康攻滅了寒浞,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
商朝時期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朝本是東夷人的一支,在夏朝時期加入了華夏聯盟,興於河、濟之間,商人和東夷人一樣都崇拜鳥圖騰。在商朝取代夏朝之後,分封了東方贏姓諸國,並建立了廣泛的聯盟關係,而由東夷部落組成的九夷之師則是商朝最精銳的部隊。
起初,東夷部落一直跟隨商朝攻打西羌以獲取奴隸和人祭,然而到了商朝末期時期,商人不斷向贏姓諸侯征斂財物,攻伐四方,東夷諸國厭倦了商王的窮兵黷武,拒絕參戰,並退出了聯盟。商王便開始安撫西方諸國,包括冊封周人為牧師,轉過身來開始鎮壓東夷。到了商紂王時期,帝辛更是大規模的征伐東夷,使商王朝的實力消耗很大。此時的周武王趁殷商政權與東夷集團打得兩敗俱傷之際,入主中原,建立周朝。
周朝時期
周朝建立以後,商朝遺族又轉過來聯合東夷部落反對周朝統治,卻被很快平息了戰亂,這就是著名的「三監之亂」,為了鎮壓東夷,周公常年坐鎮成周,懾服東方諸國,並將贏姓秦人調到西陲,長期與羌戎作戰。
為了控制東夷之地,周武王將周公、尚父分別分封到魯地和齊地,作為征討東夷的橋頭堡,姜子牙更是被授予代天子征討四方的權力。之後,在齊國的不斷蠶食下,老牌東夷帝國——萊國最終被兼併,東夷文明逐漸融入到華夏文明之中。春秋時期,最後一個尚未融入華夏的東夷國家徐國被吳國所滅,東夷文明徹底和華夏文明融入到了一起,東夷高度發達了文明對華夏文明更是作出不朽的貢獻。[3]
華夏文明最偉大的成就--漢字
在上古時代,人類祖先和其他動物一樣是沒有語言的,彼此之間通過有限的肢體動作進行交流。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發展,直到有巢氏時代的後期,人類才有了初級的語言。
到了燧人氏時代,人們已經有了很豐富的語言,但是並沒有出現文字,人們也只是通過擺放石塊,並以石塊的大小、多少、位置的不同來記錄不同的事物。後來燧人氏部落的織女發明了搓繩技術,並隨即發明了「結繩記事」。後期又輔助各種植物的顏色來增加記錄的事情。
到了燧人氏晚期,人們發明了最早的「符號文字」。用簡簡單單的「○、☆、※」組成了不同的組合來記錄。逐漸的這種符號取代了「結繩記事」。但是這種類似密碼性質的文字,卻只能在少數人中流傳,外人很難破譯理解。於是,圖畫文字便出現在了民間,用簡單的畫面來表達具體的一個事物。由於圖畫便於記憶和理解,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流傳。
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據說是倉頡創造的。倉頡生於炎帝神農氏政權帝承二十六年,其父係為伏羲氏,母係為史皇氏。倉頡的母親是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領,也是伏羲女媧的後裔。
據《黃氏逸書考》輯《春秋元命苞》中記載:「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栗,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通鑑外紀》中也有記載:「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
在漢代的《河圖玉版》中:「倉頡為帝,南巡狩,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帝」
從這些古史文獻中可以看出,倉頡天生神通,生而知之,在「河圖洛書」、龜鳥獸山中創造了漢字。在古史中有很多關於「河圖」「洛書」的記載,但其中大部分是夏商周曆代開國君王假借天命托古而偽造。而倉頡所見的「河圖」「洛書」應該是燧人氏所創造的原始書。其書完全是由上古符號「○」和「●」構成。「○」和「●」分別代表天地,陰陽。雖然這本書全是簡單的符號,可是卻融天文、地理、數學、玄學為一體,包羅萬象,高深莫測。
倉頡非常聰慧,通過對河圖洛書上符號文字的研究,加上歸納總結民間的圖畫文字,繼而創立了獨特的象形文字。在軒轅氏建立黃帝政權中,倉頡還成為了左史官,他不僅是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還是官吏制度和姓氏的草創人之一,不愧為「人文始祖」。黃帝以其居功奇偉,賜以「倉」姓,意思就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也正是有了倉頡造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和改進,漢字終成為了歷史進程和文化情感的載體。[4]
參考資料
- ↑ 「華夏 中國 中華」名稱的由來2014-12-22 來源:騰訊網
- ↑ 華夏文明的三大發源地及其相關介紹2019-10-14 來源:第一星座網
- ↑ (中華文化)華夏文明的形成 2020-06-04 來源:名人簡歷網
- ↑ 華夏文明最偉大的成就——漢字2020-07-10 來源:個人圖書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