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橋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橋鄉位於光澤縣西北部,距縣城15公里,與江西省資溪縣毗鄰。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縣令鍾華修建單拱石橋,取名華橋,村亦同名。平均海拔37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約1840毫米,極端最高氣溫39.4℃,最低氣溫-10℃,全年無霜期230天。鷹廈鐵路和316國道貫穿鄉境,鐵牛關自古為入閩「咽喉」,邵資高速公路途經石壁窟、鄧家邊、園岱、鐵關4個村。華橋鄉是個多民族的鄉,除漢族外,還有畲、苗等少數民族,並發現清朝乾隆二年畲族族譜1本。全鄉老區行政村12個,其中重點老區行政村4個,老區基點自然村9個。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30486公頃,常住人口17768人。[1]

中文名: 華橋鄉

外文名: Huaqiao Township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光澤縣

地理位置: 光澤縣西北部

面 積: 30486 公頃

政府駐地: 華橋村

電話區號: 0599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17768人(2017年)

著名景點: 鐵牛關、宋茅店瓷窯遺址

車牌代碼: 閩H

歷史沿革

華橋鄉位於縣境西部,鄉治所在地華橋村,該鄉境域在里都圖建制時,分別屬永福里十二、十三都,招德里的十四、十、二十七都,安福里的十六都;民國時期屬止馬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10月。牛田、增坊、古林、園岱、鐵關、大禾山6個地方(原十二、十三、二十七都)劃歸江西省資溪縣管轄;民國三十七年(1948)重又劃回光澤管轄,並將這6個行政村,置一新鄉,稱金華鄉。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屬止馬區;1951年2月設華橋區;1958年10月,改稱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為華橋人民公社;1961年稱工委;1963年撤銷工委,恢復區的建制;1964年,撤區改為公社;1968年文革時,成立華橋人民公社革委會;1972年2月劃出砂坪、大羊坪歸崇仁公社革委會管轄,從此確定境域。1980年12月撤銷人民公社革委會,改稱公社管委會;1984年9月,重新恢復華橋歷史地名。

區劃人口

轄華橋、官屯、石壁窟、大禾山、鄧家邊、何舟坪、園岱、鐵關、古林、增坊、牛田、吳屯12個行政村,1個良種場,161個村民小組,135個自然村。其中,重點老區行政村4個,老區基點自然村9個。有戶籍居民22624人。

人口狀況

相傳華橋鄉原先是李、嚴、許、石、馬等姓雜居。南宋胡道夫公參與四大忠臣之一胡銓公彈劾奸臣秦檜,備受迫害,舉家南下避禍,公元1153年逃難漳泉,後因元兵侵略,宋帝昺(在位1278-1279)南巡,先祖也隨之於1156年逃至惠來京隴定居,1278年道夫公之次孫朝聚公移居潮陽成為華橋胡氏開基祖,後因人丁蕃衍,分住南鳳、隴美、潮東、埔頭以及遷至各地謀生,現今鄉人數一萬人左右。解決前由於政治腐化,水利不興,海潮倒灌,山洪暴發,水災泛濫,水咸地瘦,靠天田,打井田多,旱澇病蟲,歉收無獲常現,尤以1943年亢旱失收,餓殍載道,加上瘟疫漫延,倖存者外流海外求活,創下橋居泰國人數比本鄉還多,才使華橋成為有名僑鄉之一。

氣候物產

華橋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良好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地條件,適合各類農作物的生長與畜牧業的發展。境內林木資源、水利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1.8萬公頃,耕地面積2214公頃,較大的溪流有5條,已建成水庫6座、水電站9座,總裝機7110千瓦。礦產資源有瓷土、礦泉水、花崗岩,其中G3587「鐵關紅」花崗岩石在閩北享有盛名。

經濟發展

鄉民勤勞生產,以農為主,解決初約耕田二千畝,四旁五邊遍種菜蔬瓜果,植水稻,栽茨培柑,種麥及馬鈴茨大菜,一年三造精耕細作,河川池塘產養魚蝦,農有兼務石匠等工雜副業,確是一個魚米之鄉,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國計民生科學種田,興修水利,溝渠排灌,建練江防潮閘,築青洲大閘,實現了人民千百年夢寐以求「水淡到龜頭海」的夙願,加上秋風水庫蓄水灌溉,實施半機械耕耘,從此「天平吊窩」的農具成博物品,不怕旱,不畏澇,年年豐收,水稻年產超噸,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全國各地,富民政策使農村經濟發展繁榮昌盛,不再愁衣缺吃,有餘資可建新居築高樓、水泥路面,拓寬環境、美化鄉容村貌,電燈通明,家用電器琳琅滿目,雖然因居宅樓房櫛比林立,耕地少了,但是勤奮營鑽的鄉民不會因此而閒散休息,紛紛辦家庭手工作坊或吸僑資港匯制立小型企業及馳騁外地經商販貨,興起制塑、服裝、五金電器等事業,使鄉里機器聲隆鳴不絕,車輛川流不息…工農業年產值近億元,人均收入約千多,這真是政通人和,太平盛世,鄉從欣欣快樂。2014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16557萬元,增長5.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50萬元,增長20.9%;農民人均純收入8956元,增長15.7%;實現稅收927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9.36‰。2016年,實現生產總值17550萬元,增長5.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億元,增長95.5%;農民人均純收入9542元,增長6.5%;財政總收入715.42250公頃,種植煙葉540公頃,引導農民種植紫雲英73.3公頃、油菜20.6公頃。全鄉生豬存欄4707頭,牛存欄1703頭,羊存欄973隻,家禽存欄24776隻,魚塘26.7公頃。完成人工造林22.7公頃,幼林撫育372.8公頃,防火林帶13.36公頃,四綠工程造林90公頃,森林撫育897.3公頃,「兩沿一環」林分修復75.4公頃,新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2家,留養新竹40萬株,建設噴灌設施2個,開展竹農培訓2次,受訓竹農90人次,竹林施肥366.7公頃。有聖農項目24個。其中:22個養雞場,1個有機肥廠,1個孵化廠。德順酒業,完成投資1000萬元進行技改,成為規模工業企業。投資500萬元的優質米種植烘乾加工一體化項目,完成廠房建設、設備安裝。華農現代農業、華順筍製品廠等企業效益不斷提高。鐵牛關山莊,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金牌農家樂」。廈門三五互聯公司捐建的吳屯農民創業園網站正式上線。

文化教育

華橋古堡原先有辦些私塾,隨着清末廢科舉,興新學的改制,先在南山祖祠辦起「崇新學堂」取其崇拜新學業之義,學生僅三四十人,教師兩位。民國初,人們領會文盲之苦,入學增多,遷進祖祠改名「榮新學校」(隴美辦榮賓學校、潮東叫培東學校),高初班複式,僅四個課室,學生僅200人,四至五位教師,日寇投降僑鄉後,換名叫「華溪鄉中心國民學校」,其它自然村設「聯保學校」,解放後拆鄉後稱「華橋小學」設主村,余者叫分校(四個),以前,學校經濟取之「牙中、谷傭、反攤派等中資捐,學生桌椅大部自備(公眾雖置有些課桌椅,僅富戶讀高部學生才可享受),幸蒙泰僑胡立基捐綠色桌椅百套,鼓勵入學,但尚不足供用。公社化時不但開設夜校掃盲,學生也激增校舍難以容納,分設三房公、東園祖及歸田祖祠辦學,且開廟耕讀班半日制,1976年在胡隆美奔走下,由泰國僑領胡榮堦、胡鐵等發動僑胞倡建南鳳三層教學大樓一座,費資十二萬元,開辦附設初中班,胡木豐捐贈學生桌椅與講台,胡榮堦按期寄匯獎教,獎學金,鼓勵教學。為使家鄉多出現代技術人才,滿足文化科學要求熱心興學的榮堦先生又獨資贈款400萬元建成占地30畝,高三層的教學樓群,並配備各種教學設施,現今學生一千多,教師近八十,為振興中華培育英才。

美麗鄉村

集鎮所在地和華橋村環衛保潔採用市場化運作模式,每年斥資24萬元交由閩源保潔公司管理,規範運作,其餘行政村制定了長效保潔方案,組建了保潔隊伍,全鄉共有保潔人員136人,共建設13個焚燒爐、180餘個垃圾收集池,設置1500個垃圾桶。拆除違章建築94處2.55萬平方米;安裝500盞太陽能路燈。官屯、鐵關2個省級「百村示範、千村整治」村積極謀劃、主動作為,完成投資200多萬元的官屯村已完成朱子文化牆、村頭景觀、道路硬化及鐵關村村部院落進入改造,牛田村被列入全省首批傳統古村落。投資近1000萬元對10個村實施舊宅基地復墾,共拆除舊房267棟,新增耕地19.6公頃。華橋村至官屯村「一河兩岸」工程,完成仿木欄杆、太陽能路燈安裝和中心村綠化,建成一處500平方米的農民文化公園。古林新村,建設規劃面積31畝,預期將有70戶集中建房。投資562萬元,開工建設158.2公頃園岱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新增耕地4.36公頃。投資80萬元的高標準生豬定點屠宰場已投入使用,確保了群眾食肉安全。投資100萬元,建成8個村9個水沖式公廁。投資493萬元,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改善10個村11580人的飲水問題。投資78萬元,新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14處,改善10個村840公頃耕地用水。投資282萬元完成鄧家邊、園岱、增坊、牛田共計12.5公里通組道路,投資110餘萬元完成華橋、官屯、增坊三個村的通戶道路硬化,投資30萬元完成牛田村道路安保工程。配合邵光高速公路實施「三改」工程,保證了邵光高速12月26日正式順利通車。

社會事業

投資280萬元的華橋中心幼兒園投入使用,投入35萬元完成附屬工程;投資31萬元,為石壁窟、牛田、古林學前班配備網絡電視、電子鋼琴、電腦,實現教育教學信息化。投資119萬元完成華橋中心小學及華橋中學塑膠跑道、人造草皮足球場的建設。每年投入10萬元在全縣率先實施《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獎勵基金》方案。二是衛生事業不斷發展。2015年,完成了園岱、官屯、大禾山3個村村級衛生所的改造。共有11個村級衛生所改造完成,並全部安裝了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軟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18772人,參合率達99%以上。三是人口和計劃生育不斷推進。全鄉總人口22624人,全年共出生310人,政策內出生243人,政策符合率為78.39%。完成「四術」手術196例,徵收社會撫養費118.05萬元。四是安全生產工作常抓不懈。繼續推進「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體系的建立。進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產預警通報、「一票否決」、履職報告等制度。深入開展以「強化紅線意識,促進安全發展」為主題的「安全生產月」等一系列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做好春秋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實現全鄉境內無重大疫情。五是「平安創建」活動不斷深入。以城鄉信息網格化服務管理系統平台為抓手。開展新一輪平安創建活動,以建設「平安先行鄉鎮」為目標,繼續開展「平安村居」、「平安家庭」、「平安學校」、「平安企業」等創建活動。加強綜治規範化建設,層層簽訂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目標責任書,群防群治網絡得到進一步加強,在316國道沿線及官屯、石壁窟、增坊等村新架設治安高清監控探頭6個。六是信訪工作不斷加強。認真落實«信訪條例»,嚴格執行信訪路線圖,開展經常性接訪、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全年共排查矛盾糾紛84起,成功調解84起,調處率達100%。七是徵兵工作成效顯著。全面完成徵兵任務,全鄉共有11名適齡青年光榮入伍,超額完成年度徵兵任務。

名勝古蹟

名勝古蹟有鐵牛關、宋茅店瓷窯遺址,石壁窟村考古發現商周墓葬遺址。2014年6月獲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評為市級文明村鎮。華橋鄉置寨,據唐史記載已有有千年以上經歷,原先是土圍子,至康熙年間才用三合土築寨牆開八門(紫氣東來、萬派朝匯、宏塹、蒿澄、吼山吞江、長庚耀彩、堅同細柳、文光射斗),村寨房屋大都是七間過、五間過、四點金、三坐落、瓦又偶或加厝包的官邸建築。位於老寨中央的胡氏祖祠,明初興建已有六百多年,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牆厚六十多公分,若將麺條圍祠一圈,吃量大的也食不完,石三山,全通梁,雙面石屏,雕花琢芽,畫楝油漆、匠心精緻,巧奪天工,集古昔民間藝術之大成,巍峨屹立,氣魄宏偉,輪廓相宜,結構嚴密,高低適當,為世人景仰贊謂,是潮汕境內有名建築,已批准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保護。尚有先輩創建的開基築成之「華諸古廟」古色古香,且氣概獨特,是古代工藝考證,改革開放政策落實,由國內及海外鄉人籌資恢復,加上祖先立業廟址,安居奉祀之南門更樓置「福德老爺」(伯公)也修葺一新,供誠信者焚香禱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