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
中文名称: 历史虚无主义 外文名称: historical nihilism 重点: 否定历史主体,颠覆唯物史观 |
"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理论术语,它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它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
从根本上看,历史虚无主义抱有明确的政治意图,反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尽管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的、尤其是历史学的旗号,在研究方法上是根本错误和极其混乱的,它不是任何一种学术思潮,而是伪科学。当前,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深刻揭露其错误和荒谬。[1]
目录
类型
历史虚无主义是有不同类型、不同侧重的,我们要认真分析、逐个击破。
类型一
一是错误价值观念先行。当然,历史虚无主义所宣称的价值观念是经过筛选的,即要符合西方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的历史,是错误的历史,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政治上实行的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专政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民主"。历史虚无主义要么公开宣扬"告别革命",要么公开宣扬现代化只能是西方化;或者以这些预设的价值观念"重新书写"历史,将党史、国史、军史描述成一部争权夺利的野心史、党内斗争史和人民苦难史,甚至为此不惜虚构史实、制造谎言,栽赃污蔑、丑化虚无真实的历史。
类型二
二是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以所谓"考证""还原"虚无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披着"如实还原、秉笔直书"的学术外衣,辩称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还原史实。其掩人耳目的手法有:痴迷于事实考证和文献挖掘,不惮细微,不究意义,甚至不拒绝"文献拜物教""考证癖"之谓;极力标榜"让事实说话"、不偏不倚、客观中立;在此基础上以"史证如山"为借口,以"管窥真相"的心态呼吁对历史"重新评价""重新认识"。一言以蔽之,就是利用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即重视史实、史料的收集、挖掘和归整作为虚无历史的手段。
类型三
三是以所谓"重新认识"为名,丑化、诋毁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所谓"重新认识",除了胡乱编造、无底线地造谣中伤外,大部分也是有伎俩的。比如,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只抓一点或某些局部事实,以偏概全,或者无限放大其缺陷。在一些打着"私人回忆录""私人生活"等旗号诬陷革命领袖的著作中,这种手法比较典型。此外,还有一种手法是以所谓人之常识、常理、常情来污蔑特定历史事件、历史情境中英雄人物的超常行为,或者以今天的标准要求、评判(实际上就是变相地贬低、否定)英雄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思想和行为。
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这种"虚无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其本质就是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史、国史、军史。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历史主体,颠覆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专家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定义是:其根本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这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隐时现。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
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
从刻意渲染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一些人拼命渲染革命的"弊病",在反对所谓"激进主义"、推崇保守主义的名义下,否定革命,颂扬改良。在他们看来,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他们把近代中国凡是追求变革进步的都斥为"激进"而加以否定,而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称为"稳健"加以肯定。他们否定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认为"每次农民革命都造成社会生产大规模的破坏"。继而,抬高洋务运动,贬低戊戌变法,抬高清廷的"新政",贬抑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有些人则对近现代史下了这样的断语: "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清朝的确是腐朽的王朝,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子痛快地把它改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经过这样的"重新评价",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以及之后因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获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从这里也可以使我们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把"重新评价"的重点放在近现代史的原因,就是为了否定革命 。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他们有的是通过赤裸裸的谩骂来丑化和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相对地说,这比较容易被人们识破,因而他们更多地是在学术的幌子下,贩卖他们的私货。比如,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有的论者否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生造了一个所谓"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提法。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理论陷阱"。因为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定位,是中国革命,包括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提,如果这个前提被否定了,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就不存在了,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结论也都要被改写,与此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也就完全不同了。在他们看来,近代中国应当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来取代"半封建",而不应该采取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样就把纠正"左"的错误变成了"纠正"社会主义。又如,历史虚无主义在糟蹋、歪曲历史的时候,声称自己是在进行"理性的思考",是要实现所谓"研究范式"的转换,似乎只要戴上这种理性的光环,他们就会名正言顺地占据史坛的话语权了。实际上,历史虚无主义同理性思考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他们为了否定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就竭力推崇西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把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政党、领袖和革命的群众运动边缘化,甚至加以丑化,而对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则加以颂扬,把他们放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这种从根本上歪曲、颠倒历史的做法,是不折不扣的反理性思考。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现了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等等,虽然他们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这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它自身的特点来表达这一共同的政治诉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竭力否定近代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爱国的、革命的传统,把自由主义说成是最好的、当今中国应当继承发扬的五四传统,并要求把它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经济思想和社会政治制度加以实现,这样才"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诚然,作为政治思潮的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确曾存在过。如五四时期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它包括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三部分人。五四运动后,随着斗争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传统,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以发展;另一部分人则向右发展,走上了所谓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他们虽然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一定作用,但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反面。这两种思潮的不同发展趋势及它们之间的交锋,可以说贯穿在五四以来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而人民革命的胜利则为他们做出了公正的结论和历史性的选择。怎么能够把五四时期历史发展中非本质的方面,亦即人民革命洪流中的逆向潮流,作为主流传统加以颂扬,并要求今天的中国加以复兴和弘扬呢?
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除了继续聚焦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发展史、选择以革命历史为突破口外,还抓住一些历史事件的重要时间节点,将"虚无"的触角延伸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和唯物史观领域,甚至制造出"精日"事端,伤害中华民族的历史情感,虚无民族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
其一,学术外衣。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以"如实还原、秉笔直书"为"金科玉律",痴迷于事实考证和文献挖掘,尽力挖掘和正统的党史、国史、军史不一样的"历史细节";二是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反思已有定论,诘疑既成共识,挑战正统说法。而更多是两者结合,在挖掘到一些"新材料""新史证"基础上,以"如获至宝"的心态呼唤"反思""创新",要求"补写""续写""改写"甚至"重写"党史、国史、军史。
其二,文艺外衣。历史虚无主义打着所谓"让历史更生动""让(历史)人物更丰满""让人性更真实"的旗号,要么把厚重、复杂的历史"浓缩"为个别人物心酸曲折的简单生活史,以个别人物的不幸命运史取代波澜壮阔、进步与代价并存的"宏大历史";要么以创作者个人情感、价值好恶、观念先行来放大某些历史细节,不惜以"艺术的夸张"极尽铺陈,沉湎于个体情感和"文艺场面"的"互动"而不能自拔,无视历史的总体意义和集体意义,把民族记忆蜕变为个体滥情,把历史中悖论、恶的一面进行夸张性展露;要么以所谓"人性"为尺度,极力彰显个体人性与家国利益的冲突,把伟大而复杂宏阔的党史、国史、军史,文艺化为人性受到束缚压抑、人性受到戕害异化甚至泯灭的"单一"史。很明显,这种标榜以小见大、以个人折射"历史"的文艺手法,并非所谓的"一叶知秋",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叶障目"。
其三,舆论外衣。历史虚无主义把严肃的历史研究、历史问题"巧妙地"转化为社会舆论,在迅捷传播的同时,"变庄严为随意""化大事为小事"。其惯用伎俩有两招:一是以"言论自由"为旗号,强调言者无罪,以自己为中心来指点人物、评论历史,以轻佻的态度谩议历史乃至戏说历史,随意臧否乃至訾议历史人物,不惜"现身说法",以自认为的"人之常情""世之常理"来反思、反驳甚至反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历史情节。二是以"思想自由"为旗号,强调"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经常以"我想""我认为""我的看法是"为借口,使正统的历史、公认的历史经过"个人思考"而"变相""变色""变调"。
谬论
谬论一,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非马论"或"去马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试图从源头上动摇其在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者脱离文本语境,断章取义,曲解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本意。例如,他们抓住马克思说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进而否定党的指导思想。事实上,马克思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法国工人党中发生分裂的两个派别"可能派"以及"盖德派"表达自己的鄙视和不屑一顾。前者背离革命纲领却自我标榜为"马克思主义者",后者属于恩格斯所谴责的"以不研究历史为借口的唯物史观的'许多朋友'",存在着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却自命为"马克思学派"。可见,作为一种揶揄与调侃的说法,马克思的那句话并不能成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由。相反,却是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界限的告诫词和警醒语。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正确的。
谬论二,伤害民族情感的"精日"论。众所周知的事实是,20世纪上半叶,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从卢沟桥事变到八一三事变,日本殖民者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精心策划和周密准备的侵略战争,在殖民地推行残暴殖民统治,并扶植汉奸傀儡政权,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开展"皇民化"运动,企图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历史虚无主义者罔顾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罄竹难书的罪行,制造"精日"事端,炒作"精日"现象,严重伤害中华民族的情感。近年来,中国的"精日"分子屡屡制造事端,突破历史伦理底线,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正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一些著名的抗战遗址,出现过身着日本军服的"精日"分子。这种看似出于"无知"施行的"好玩"行为,最大程度地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辱没了民族英雄的历史业绩,抹煞了先烈英勇牺牲的历史意义。"精日"现象,反映出一个深刻的教育问题,即科学历史观念的欠缺,以及对民族历史缺乏尊重和敬畏。因此,历史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关键是弘扬唯物史观,拧好历史价值观的"总开关",培育健康的历史意识和审美文化意识,使人们更好地维护历史真实和民族尊严。
参考来源
- ↑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个表现 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