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句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句式

來自 網絡狐網 的圖片

句式 和句式都是根據結構分出的類名。句型是根據全句特點分出的上位 類名,句式是根據句子的局部特點分出的下位類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句式 [1]

外文名稱 Sentence patterns

發音 jù shì

屬性 詞語

現代漢語

根據內部結構的不同,句子可分為單句和複句。單句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來劃分句型和句類。句型是句子的結構類,即根據句法成分的配置格局分出來的類。句類是句子的語氣類,即根據全句的語氣語調分出來的類。

句式也是根據結構分出的類名,和句型一樣。不同的是,句型是根據全句特點分出的上位類名,句式是根據句子的局部特點分出的下位類名。

幾種常用句式

根據最新版的《現代漢語》(增訂六版,黃伯榮、廖序東主編),主謂謂語句不再屬於"句型",而是屬於"句式"。

該書列出了幾種常用句式:

主謂謂語句 "把"字句 "被"字句 連謂句 兼語句 雙賓句 存現句

古漢語

判斷句

對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為兩個系列:"……者,……也"系列和"乃、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斷句最常見的格式,由此變化,就形成一個系列。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者,……也)

百戰百勝,非戰之善者也。(……,……者也)

栗者,民之所種。(……者,……)

虢,虞之表也。(……,……也)

忠義者聖賢家法。(……者……)

劉備天下梟雄。(……)

文言判斷句,又常用"乃"、"為"、"即"、"則"、"是"、"非"來表示,構成又一個系列。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兩騎來是誰?

審諦之,頓非前物。

被動句

被動句可分為兩大類:有形式標誌的被動句和無形式標誌的被動句。

有形式標誌的被動句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而君幸於趙王。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無形式標誌的被動句

沒有詞語標誌,但從上下文意看,謂語和主語之間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係。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廢,竇嬰力爭不能得。

成分省略句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這不同又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古漢語中省略的情況更多,二是現代漢語習慣上不能省的古漢語也可省。

⑴主語和謂語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齧人,(人)無御之者。[承前省主語]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省謂語、主語]

⑵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⑶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如:

(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杞子自鄭使(人)告於秦。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⑷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於)河南,臣戰(於)河北。

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致遠),功在不舍。

倒裝句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鐘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遊》〈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遊》〈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 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着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莊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石鐘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遊》〈莊子〉

4 特殊結構

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 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6 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 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 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 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7 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於道路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邶風·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於靈虛之下。《柳毅傳》李朝威

8 謂語前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袁宏道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9 固定句式

吾孰與徐公美?--孰與,與…比怎麼樣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

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麼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荀子〉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哪裡用得着…呢,表反問 《逍遙遊》〈莊子〉

山巒為晴雪所洗。--為…所…,表示被動關係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課後題)

今日見辱問於長者。--見…於…,表被動的固定格式 《柳毅傳》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當於"不是……嗎"

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如……何 相當於"對……該怎麼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豈……哉(乎)、獨……哉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與其……孰若……、與其……寧……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或"怎麼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並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麼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麼辦呢?)

⑵"……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捨。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裡用得着……呢?"、"還要……幹什麼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幹什麼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麼要給你下跪呢?)

⑸"何……之為"。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麼……"、"還說什麼……"。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麼恩惠呢?)

國讎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⑹"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固定句式總結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休(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