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蒂夫·麥奎因 (導演)

史蒂夫·麥奎因 爵士,CBE英語:Sir Steven Rodney "Steve" McQueen,1969年10月9日[4] 男,英國電影導演、編劇和視頻藝術家。

史蒂夫·麥奎因爵士,CBE
導演
出生 Steven Rodney McQueen
(1969-10-09) 1969年10月9日(55歲)
倫敦
居住地 倫敦, 阿姆斯特丹
職業 電影導演編劇
教育程度 美術文學士
母校 Hammersmith and West London College,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Tisch School
兒女 Alex 與 Dexter
活躍年代 1993–現在

目錄

簡介

1930年3月24日生於美國印第安那州,好萊塢動作片影星、賽車(轎車、機車)雙料得獎選手,後因肺癌過世。

六、七十年代著名的好萊塢硬漢派影星,與達斯汀·霍夫曼等大明星齊名。出演的角色大都是比較邊緣的「英雄人物」,在美國影壇有重要地位。

他曾經多次被提名金球獎奧斯卡獎的最佳男主角,1973年出品的《巴比龍》被譽為「影史上最偉大的逃獄電影」。

他是康城影展金攝影機獎英國電影學院獎得主。2013年電影《為奴十二年》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5]波士頓在線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6],以及奧斯卡最佳影片

生平

他生於倫敦,具有格林納達血統。成長於西倫敦,曾就讀於頓莊園高中(Drayton Manor High School)。[7][8]進入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藝術與設計,然後獲得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美術學學位,並對電影產生了興趣。1993年畢業後到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短暫學習。[9]

2011年獨立電影羞恥》贏得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2013年作品《為奴十二年》獲得廣泛讚譽,並贏得第38屆多倫多電影節最高榮譽「人民選擇獎」、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美國製片人公會獎最佳影片和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以及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女配角三個獎,麥奎因也因此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裔電影導演。

賽車事業

麥奎因還滿懷激情地參加了汽車和摩托車比賽,在1964年的埃爾富特國際六日汽車賽中甚至成為美國國家隊成員。

1970 年他駕駛保時捷908 在錫布靈12小時車賽中獲得亞軍,他是3升組的冠軍,總冠軍被一輛5升排量的法拉利512S奪走,兩者的差距僅有23秒。這輛保時捷也就是參演《勒芒》的那台。

麥昆還參加過摩托車越野比賽,第一台賽車是從朋友手中購入的Triumph 500cc,他參加了美國西海岸的許多著名賽事,包括Baja 1000、Mint 400以及Elsinore格蘭披治賽事。他取得的成就讓他在1978年進入了摩托越野名人堂。

個人生活

在加州馬里布北部的特蘭卡斯比奇,太平洋的沿岸有着一些漂亮的房子,這個四層高的海濱樓房中,曾經有一所住宅屬於麥奎因。在成功之後,他一度在海灘上享受休閒時光。

麥奎因喜歡速度快的東西和古董,包括飛機。在70年代末期,他穿着牛仔褲、伐木工人的襯衫、長途汽車司機的便帽為一個車庫經銷商做廣告。

有一天,他發現了一架淺黃色的40年代海軍使用的PT Stearman 雙翼飛機,他馬上認出了這是曾在《飛機商人》雜誌上刊登過廣告的明星產品。他花費了3.5萬美元買下了這架飛機,然後考慮究竟能在哪裡學習駕駛它。

社會評價

史蒂夫·麥奎因是好萊塢歷史上著名的硬漢派影星,驚險的賽車場面、無所畏懼的表情、捲曲的頭髮、穿着懶散的T恤衫、牛仔褲,不修邊幅。或是叼着半截煙捲在飛機上擰螺絲,或是翻動着那些珍藏的老物件......這些是他令人難忘的標籤。

電影

長片

年份 中文片名 原片名 職務 票房
導演 監製 編劇
2008 飢餓宣言Hunger (2008 film) Hunger yes yes $2,724,474
2011 羞恥 Shame yes yes $17,693,675
2013 為奴十二年 12 Years a Slave yes yes $140,160,000
2018 寡婦 Widows yes yes yes

短片

年份 片名 職務
導演 監製 編劇
1993 Bear yes yes yes
1995 Five Easy Pieces yes yes yes
1996 Just Above My Head yes yes yes
1996 Stage yes yes yes
1997 Exodus yes yes yes
2009 Giardini yes yes yes
2009 Static yes yes yes

視頻1:羞恥 片段之Street Talk

視頻2: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飢餓》預告

參考資料

  1. Steve McQueen. Fundaciotapies.org. [2013-08-01]. 
  2. Steve McQueen. Newmedia-art.info. [2013-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1). 
  3. KINO, CAROL. Intense Seeker of Powerful Elegance. The New York Times. [25 September 2013]. 
  4. British Film Institute. Steve McQueen | BFI | British Film Institute. Explore.bfi.org.uk. 1969-10-09 [2013-08-01]. 
  5. "Steve McQueen named best director by New York critics". BBC.Retrieved 5 December
  6. 波士頓在線影評人獎公布 《為奴12年》橫掃六獎. Mtime時光網.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7. Venice Biennale. Venice Biennale: Steve McQueen interview. Telegraph. [2013-08-01]. 
  8. Ealing's Local Web site. Ealingtoday.co.uk. [2013-08-01]. 
  9. Steve McQueen: Profile. BBC News. 1 December 1999 [1 April 2010]. 

延伸閱讀

  • Brockington, Horace. "Logical Anonymity: Lorna Simpson, Steve McQueen, Stan Dougla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frican American Art 15 No. 3 (1998): 20–29.
  • Downey, Anthony. "Steve McQueen: Western Deep and Carib's Leap." "Wasafiri" No. 37 (Winter 2002): 17-20.
  • Demos, TJ. "The Art of Darkness: on Steve McQueen." October No. 114 (Fall 2005): 61–89.
  • Downey, Anthony. "Steve McQueen:'Once Upon a Time.'" "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 Vo.. 5, No. 1 (2006), pp.119-125.
  • Demos, TJ. "Giardini: A Fairytale." In Steve McQueen (British Pavilion, Venice Biennale, 2009).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