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葉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葉適(1150年-1223年)[1],字正則,號水心,諡文定溫州永嘉人(今屬浙江)。祖籍龍泉,後遷瑞安。南宋政治人物、學者。

淳熙五年(1178年),葉適中榜眼。歷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歷官平江府觀察推官太學博士尚書左選郎國子司業、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職,曾參與策劃「紹熙內禪」。

葉適對外力主抗金,反對和議。但在權相韓侂胄謀劃北伐時提出異議,被改授權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葉適不肯為北伐草詔。其後又建議防江,但韓侂胄仍不採納。開禧北伐失敗後,葉適出任沿江制置使等職,節制江北諸州[2]。因軍政措置得宜,曾屢挫敵軍鋒銳。累遷至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塢之議,實行屯田,均有利於鞏固邊防。韓侂胄被誅後,葉適以「附韓侂胄用兵」罪名被彈劾,奪職奉祠長達十三年[3]

嘉定十六年(1223年),葉適去世,年七十四,贈光祿大夫,獲諡「文定」(一作忠定[4]。 ),故又稱「葉文定」、「葉忠定」。

葉適主張功利之學,反對空談性命,對朱熹學說提出批評,為永嘉學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學派,與當時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並列為「南宋三大學派」,對後世影響深遠,是溫州創業精神的思想發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別集》《習學記言》等。

生平

淳熙五年(1178年)進士第二。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由於皇后李鳳娘剽悍,使光宗與其父宋孝宗不睦,且光宗生病,不能主持孝宗喪禮,趙汝愚趙彥逾韓仛冑徐誼郭杲等大臣不滿光宗,發動政變,葉適也加入,在獲得隆慈太皇太后支持下,迫光宗禪位予其子宋寧宗,史稱紹熙禪位

官至權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與徐照徐璣趙師秀翁卷永嘉四靈學者友善,是南宋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與朱熹陸九淵齊名。主要着作有《習學記言》、《水心先生文集》29卷、《別集》16卷。

台灣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奉葉適為葉千歲香火鼎盛。

主要成就

思想

愛國主義、實用主義和反理學是葉適主要特點。他反對當時的「和議」,在韓侂胄伐金戰敗時,以寶謨閣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捍衛江防。他講究「功利之學」,認為「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財而為聖君賢臣者也」。他反對當時性理空談,對於理學家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進行了大膽的批判,認定《十翼》非孔子作,指出理學家糅合三家思想提出「無極」、「太極」等學說的謬論。

他發出重商的言論,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反對傳統的「重本抑末」即只重農業、輕視工商的政策。他強調「道」存在於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則在焉」。他提倡對事物作實際考察:「夫欲折衷天下之理,必盡考詳天下之事物而後不謬」。

在《法度總論》中,他勸說皇帝應該以史為鑑,不應全憑慣例治理國家,亦不應剛愎自用。「出於一人之智慮不合於天下之心,則其謀愈謬,而政愈疏矣。」[5]

其主張「必盡知天下之害,而後能盡知天下之利」,全祖望《宋元學桉‧水心學桉上》曰:「水心較止齋又稍晚出,其學始同而終異。永嘉功利之說,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資高,放言砭古人多過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僅如象山之詆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經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見棄之。乾、淳諸老既歿,學術之會,總為朱,陸二派,而水心齗齗其閒,遂稱鼎足。」有史學家認為他是南宋最後一位着名哲學家。

詩文創作

在詩文創作上,葉適繼承韓愈「務去陳言」、「詞必己出」的傳統,從觀點到文字均力求新穎脫俗,提倡獨創精神,主張「片辭半簡必獨出肺腑,不規仿眾作」(《歸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贍,才氣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簡質厚重而著名當世。他不滿江西詩派奇拗生硬和「資書以為詩」的詩風,而傾向於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賈島的流利清淡。與「永嘉四靈」(徐照徐璣趙師秀翁卷)等人友善,曾刊印他們的詩集,並極力推崇,如在《徐文淵墓志銘》中說「四人之語遂極其工,而唐詩由此復行矣」。他的詩「用工苦而造境生」、「艷出於冷,故不膩,淡生於煉,故不枯」(《宋詩鈔·水心詩鈔》)。所作不限於五律,多五七言古,題材大於「四靈」[6]

重教興學

葉適一生重教興學,以培養人為己任。少年時期,他邊讀書邊講學。中年時期,在求學之間,從政之暇均設熟授徒。葉適罷職還鄉後,嘗寓居台州、黃岩、溫嶺一帶辦學授業,培養出陳耆卿吳子良丁希亮等許多名士,對台州當時學術界影響頗大。後入在台州路橋羅洋街葉適講學處建毓英廟紀念[7]。 [25]

軍政舉措

葉適於「開禧北伐」之前,即極力諫止,曉以利害。在戰爭中,特別是他節制江北的過程中,解和州之圍,實施以江北守江的戰略,收到了成效。他還曾上堡塢之議,實行屯田,這些舉措均有利於鞏固邊防[8]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 記錄葉適一生中所經歷或參於過的大事,葉適紀念館
  2. 《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三》:遷博士,因輪對,奏曰:「人臣之義,當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二陵之仇未報,故疆之半未復,而言者以為當乘其機,當待其時。然機自我發,何彼之乘?時自我為,何彼之待?非真難真不可也,正以我自為難,自為不可耳。於是力屈氣索,甘為退伏者,於此二十六年。積今之所謂難者陰沮之,所謂不可者默制之也。蓋其難有四,其不可有五。置不共戴天之仇而廣兼愛之義,自為虛弱,此國是之難一也。國之所是既然,士大夫之論亦然。為奇謀秘畫者止於乘機待時,忠義決策者止於親征遷都,深沉慮遠者止於固本自治,此議論之難二也。環視諸臣,迭進迭退,其知此事本而可以反覆論議者誰乎?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此人才之難三也。論者徒鑒五代之致亂,而不思靖康之得禍。今循守舊模,而欲驅一世之人以報君仇,則形勢乖阻,誠無展足之地。若順時增損,則其所更張動搖,關係至重,此法度之難四也。又有甚不可者,兵以多而至於弱,財以多而至於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賢能而用資格:此五者,舉天下以為不可動,豈非今之實患歟!沿習牽制,非一時矣。講利害,明虛實,斷是非,決廢置,在陛下所為耳。」讀未竟,帝蹙額曰:「朕比苦目疾,此志已泯,誰克任此,惟與卿言之耳。」及再讀,帝慘然久之。
  3. 《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三》:會詔諸將四路出師,適又告侂胄宜先防江,不聽。未幾,諸軍皆敗,侂胄懼,以丘崈為江、淮宣撫使,除適寶謨閣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適謂三國孫氏嘗以江北守江,自南唐以來始失之,建炎、紹興未暇尋繹。乃請於朝,乞節制江北諸州。
  4. 第054卷 卷五十四 水心學案(上),國學網
  5. 葉適《法度總論·一》
  6. 葉適:反理學倡功利的溫州人,錢江晚報
  7. 葉適故事之二:三大時期,中華智庫園網,2012-03-19
  8. 第054卷 卷五十四 水心學案(上),國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