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縣大棗
唐縣大棗 |
唐縣大棗,河北省唐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唐縣被譽為紅棗之鄉,栽培歷史已有4000多年。唐縣大棗以個大、肉厚、核小、含糖量高、營養豐富而倍受消費者青睞,兼具美容養顏,養心補血的功效。 [4] 2010年05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唐縣大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唐縣大棗
- 產地名稱; 河北省唐縣
- 品質特點; 果實飽滿、皺縮程度小
-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0年第53號
- 批准時間; 2010年05月24日
目錄
1 產品特點
2 產地環境
▪ 地理位置
▪ 自然地貌
▪ 水系水文
▪ 氣候特徵
▪ 土壤植被
3 歷史淵源
4 生產情況
5 產品榮譽
6 地理標誌
▪ 地域保護範圍
▪ 質量技術要求
▪ 專用標誌使用
7 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唐縣大棗外形呈長圓狀,果皮深紅,個大核小,皮薄肉厚,營養豐富,含糖量高,發熱量大。棗果含有豐富維生素,還含有人體必需的鐵、磷、鈣等礦物質。
唐縣大棗干棗含糖量高達60-70%,還含有蛋白質、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產地環境
地理位置
唐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東連望都,順平,北靠淶源,西鄰曲陽、阜平,南接定州。介於東徑114°27′27″-115°03′41″之間,北緯38°37′0″-39°39′27″之間,西北到東南長約67千米,東西最寬33千米。總面積1417平方千米,其中,山區丘陵面積1190.3平方千米,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84%,平原面積226.7平方千米,占全縣面積的16%。全境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
自然地貌
唐縣全境呈不規則長條狀。西北高,東南低,坡度緩降,海拔在52-1869.8米之間。全縣總面積1417平方千米,82%是山地,耕地面積49.2萬畝,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山地、丘陵、平原、河流地貌俱全。
水系水文
唐河發源山西省渾源縣,縣內總長116.25千米,水質為飲用水Ⅱ級。通天河發源於唐縣石門鄉大茂山(古北嶽恆山),境內長度為32千米,最大流量為557.3立方米/秒。
唐縣有水庫26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西大洋水庫)、小Ⅰ型水庫3座(於家寨、臥佛寺、高昌)、塘壩58座、平原排水溝11條、萬畝以上灌區2處。大型引水工程有革命大渠和唐河灌渠。河北省四大水庫之一的西大洋水庫始建於1958年,庫區面積45平方千米,總庫容11.37億立方米,1999年被省政府確定為保定百萬市民飲用水源地,2004年被確定為北京應急水源地。
氣候特徵
唐縣位於北溫帶季風氣候北緣,屬於溫帶半乾旱、半濕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2.1℃,年日照2524.4小時,無霜期192天,降雨量521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183.1毫米。
土壤植被
唐縣海拔差異較大,土壤類型較多,有棕壤、褐土、水稻土、草甸土四大類。其中山地土壤多為褐土性土,耕地土壤多為碳酸鹽褐土。受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等條件影響,境內植被由西北向東南、由高海拔到低海拔遞減,以灌木、草木植物為主。
唐縣位於太行山東麓,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中低山丘陵的特殊地理條件很適合大棗生長,千百年來大棗一直是唐縣的地方特產,是山區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
歷史淵源
唐縣是堯帝故里,已有4000多年的大棗栽培歷史。
清康熙七年(1668年),被康熙親定為皇宮貢棗。
2004年—2006年三年間,縣委縣政府先後制定《2005—2015年唐縣大棗產業發展規劃》、《唐縣大棗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並建立了唐縣大棗專業批發市場,支持和培植大棗產業化發展。
生產情況
2008年,唐縣紅棗種植面積已達到16.5萬畝,常年產量2萬多噸,產值1017億元。
2010年,唐縣大棗栽培面積達到16.5萬畝,涉及到20個鄉鎮140個行政村,產量2.5萬噸,產值2.5億元。
產品榮譽
1990年,唐縣大棗被河北省林業廳評為一級果品。
1999年,唐縣大棗被認定為河北省名優農產品。
2000年,唐縣大棗在全國紅棗交易會上被中國經濟林協會評為銀獎。
2003年,唐縣大棗在中國第七屆農產品交易會上獲名優農產品稱號。
2006年,唐縣大棗在河北省首屆名優果品展評會獲得金獎。
2007年,唐縣大棗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棗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上,被評為2008年北京奧運推薦果品初選二等獎。同年,在2007年北京奧運推薦果品綜合評選活動中,榮獲奧運推薦果品。
2008年12月,唐縣被國家經濟林協會授予「中國大之鄉」稱號。
2010年05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唐縣大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唐縣大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河北省唐縣倒馬關鄉、川里鎮、黃石口鄉、羊角鄉、石門鄉、軍城鎮、齊家佐鄉、白合鎮、迷城鄉、大洋鄉、北店頭鄉、雹水鄉、都亭鄉、羅莊鄉、北羅鎮、南店頭鄉、仁厚鎮、高昌鎮等18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婆棗。
(二)立地條件
海拔≤400米,pH值在6.8至8.5之間,土壤類型:褐土。土壤質地:沙壤,土壤有機質含量≥0.8%。
(三)栽培管理
1.育苗:以酸棗為砧木育苗嫁接和根櫱育苗為主。
2.定植時間和密度:栽植時間春栽3至4月;秋栽10至12月。密度≥56株/畝。
3.整形修剪:以冬季修剪為主,保持樹冠通風透光。每公頃結果枝組不低於7860個。
4.花果管理:幼樹結果初期盛花期開甲,盛果期樹及時疏花疏果,畝產鮮棗不超過500千克(折合干棗200千克)。
5.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每年每公頃施入不低於4萬千克,每公頃每年施入氮肥不高於60千克。
6.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果實的採收及烘乾
1.採收時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干制方法:自然晾曬或烘乾。自然晾曬的厚度≤7厘米。
3.烘乾溫度範圍:預熱階段4至6小時,溫度不得高於55℃;蒸發階段8至12小時,溫度不得高於65℃;乾燥完成階段6小時,溫度控制在50℃左右。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型為長橢圓形,果實飽滿、皺縮程度小,果實個大肉厚有彈性、外觀紫紅艷麗具光澤。
2.理化指標:單果重≥8.5克;含糖量≥70%;水份≤25%。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唐縣大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河北省唐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唐縣大棗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歷史文化
唐縣是堯帝故里,為體察民情,堯帝每年要在春、秋兩季開展巡山活動,即秋巡和春巡。唐縣有兩個傳說,一是堯帝第一次秋巡,來到棗林,看到樹上結滿紅棗果實,晶瑩剔透,摘下來便吃,感覺這種果實又脆又甜,就問大臣們這是什麼果,大臣也不清楚,又不敢不說,靈機一動,便上報說是神仙果。
另一個傳說堯帝春巡,口渴難耐,來到大石臼邊準備飲水,發現小鳥飲過石臼水後,動作緩慢,飛不起來,他自己飲過此水後也有點醉意,他覺得很奇怪,經過詳細觀察發現,大石臼上面有一棵大棗樹,每年秋天棗果成熟脫落到了石臼的水裡,隨着春天溫度升高發酵成為原始的棗酒,也是棗酒的雛形。直到今天,棗農還仍然稱紅棗為神仙果,因為常吃大棗延年益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