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位在中国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为距今约4000年前具有高度文明水平的城池,因为遭遇天灾而瞬间毁灭,所以具有“东方庞贝”的称呼。因为许多文物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喇家村为一重要考古遗址。

遗址被认为是由地震引起接连突发的山泥倾泻和大洪水掩埋齐家文化聚居地而形成,导致不同年龄的先民骸骨及其文物一并保存下来。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在2005年10月从喇家遗址出土。面条被发现于一密封的容器中,因为容器内部呈半真空状态而保存至今。

根据有关专家的鉴定分析,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是小米做成的面条。但是,关于喇家面条的真实成分,有学者对前人的研究提出了质疑,认为小米由于缺乏面筋蛋白,不适于用传统拉伸方法制作面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喇家遗址出土陶碗中面条残留物的植硅体、淀粉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系统分析, 认为喇家面条中的主体成分是粟,少部分为,之后使用饸饹床对小米能否制作面条进行了模拟实验,复制出与出土面条成分、形态一致的类面条。

目录

建设沿革

1999年以来,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喇家遗址进行挖掘,清露出规模巨大的环壕,供人们集中活动的小型广场,结构独特的窑洞建筑等重要遗迹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黄河河谷地带北岸的二级阶地上,黄河由西向东从遗址南部通过,遗址处于官亭盆地中部,所处盆地北面有拉脊山,南面是小积石山。地理坐标位置:东经102°85′02″~102°81′11″,北纬35°85′90″~35°86′41″。

喇家遗址,海拔高度高度1786~1809米之间。遗址东邻中川乡朱家村和王石沟村,南临黄河,以黄河为界与甘肃省积石山县隔河相望,西连官亭镇鲍家村,北距官亭镇政府约2公里,距县城90公里。川官公路从官亭镇政府驻地中部通过。著名的“临津古渡”就在遗址西南7公里处,亦名“官亭渡口”,是历史上连接两地的要津,在古渡附近修建一座大桥,成为甘肃进入青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考古发现

尤其是发掘出非自然性、突发灾难事件而死亡的群体人骨遗骸,揭示出前所未有的齐家文化时期的灾难遗址,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以挖掘的4号房址为例,房址内发现了14具骨骼,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0具,年龄最小的仅2岁;28——45岁的4具,以少年儿童为主。由于死亡之时突遇无法抗拒的灾难,这些遗骸表现了一刹那间的状态,他们姿态各异,有的曲肢侧卧,有的匍匐于地,有的上肢牵连,有的跪踞在地,其中母亲怀抱幼儿,跪在地面,相互偎依,在灾难突然降临时表现的无助以及乞求上苍救助的神态令人动容。据考古学家认为:引起喇家遗址灾难的是一场地震,而摧毁聚落的是随后而来的山洪和黄河大洪水[1]

研究价值

同时,还发现了大量陶、石、、骨等珍贵文物,特别是反映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的“黄河磬王”、玉璧、玉环、大玉刀、玉斧、玉锛等玉器,对研究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据发现的少数辛店文化墓地来看,喇家遗址还包含了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诸文化的特征,展现出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喇家遗址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发现了结构相当完整的窑洞式建筑遗迹,明确了窑洞式建筑应当是齐家文化的主要建筑形式这一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问题。而且对于黄土地带窑洞式建筑的发展历史和聚落类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重要意义

另外,从分布面积、遗迹规模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的文物来看,喇家遗址是官亭盆地齐家文化时期的一个中心聚落抑或是部落王国的所在地。据发现的面条和人工培育的苜蓿来分析,它以种植业(粟)为主要经济来源,有发达的制陶、制石、制骨等手工业,更有制作精美玉器的作坊。玉料的来源除附近的玉矿外,更有来自遥远的祁连玉昆仑玉、和田羊脂玉等,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很发达了。

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齐家文化是这一地区文明发展的关键阶段。喇家遗址的发掘为这一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2001年喇家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0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视频

喇家遗址 相关视频

喇家遗址复原动画
“东方庞贝”4000年前地震遗址喇家遗址将面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