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喇家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喇家遺址位在中國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為距今約4000年前具有高度文明水平的城池,因為遭遇天災而瞬間毀滅,所以具有「東方龐貝」的稱呼。因為許多文物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喇家村為一重要考古遺址。

遺址被認為是由地震引起接連突發的山泥傾瀉和大洪水掩埋齊家文化聚居地而形成,導致不同年齡的先民骸骨及其文物一併保存下來。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麵條,在2005年10月從喇家遺址出土。麵條被發現於一密封的容器中,因為容器內部呈半真空狀態而保存至今。

根據有關專家的鑑定分析,在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麵條狀遺存是小米做成的麵條。但是,關於喇家麵條的真實成分,有學者對前人的研究提出了質疑,認為小米由於缺乏麵筋蛋白,不適於用傳統拉伸方法製作麵條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通過對喇家遺址出土陶碗中麵條殘留物的植硅體、澱粉和生物標誌化合物等系統分析, 認為喇家麵條中的主體成分是粟,少部分為,之後使用餄餎床對小米能否製作麵條進行了模擬實驗,複製出與出土麵條成分、形態一致的類麵條。

建設沿革

1999年以來,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喇家遺址進行挖掘,清露出規模巨大的環壕,供人們集中活動的小型廣場,結構獨特的窯洞建築等重要遺蹟

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喇家村,黃河河谷地帶北岸的二級階地上,黃河由西向東從遺址南部通過,遺址處於官亭盆地中部,所處盆地北面有拉脊山,南面是小積石山。地理坐標位置:東經102°85′02″~102°81′11″,北緯35°85′90″~35°86′41″。

喇家遺址,海拔高度高度1786~1809米之間。遺址東鄰中川鄉朱家村和王石溝村,南臨黃河,以黃河為界與甘肅省積石山縣隔河相望,西連官亭鎮鮑家村,北距官亭鎮政府約2公里,距縣城90公里。川官公路從官亭鎮政府駐地中部通過。著名的「臨津古渡」就在遺址西南7公里處,亦名「官亭渡口」,是歷史上連接兩地的要津,在古渡附近修建一座大橋,成為甘肅進入青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考古發現

尤其是發掘出非自然性、突發災難事件而死亡的群體人骨遺骸,揭示出前所未有的齊家文化時期的災難遺址,是我國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以挖掘的4號房址為例,房址內發現了14具骨骼,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10具,年齡最小的僅2歲;28——45歲的4具,以少年兒童為主。由於死亡之時突遇無法抗拒的災難,這些遺骸表現了一剎那間的狀態,他們姿態各異,有的曲肢側臥,有的匍匐於地,有的上肢牽連,有的跪踞在地,其中母親懷抱幼兒,跪在地面,相互偎依,在災難突然降臨時表現的無助以及乞求上蒼救助的神態令人動容。據考古學家認為:引起喇家遺址災難的是一場地震,而摧毀聚落的是隨後而來的山洪和黃河大洪水[1]

研究價值

同時,還發現了大量陶、石、、骨等珍貴文物,特別是反映社會等級和禮儀制度的「黃河磬王」、玉璧、玉環、大玉刀、玉斧、玉錛等玉器,對研究齊家文化的文明進程和社會發展變化具有重要意義。據發現的少數辛店文化墓地來看,喇家遺址還包含了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諸文化的特徵,展現出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喇家遺址的一個重要收穫是發現了結構相當完整的窯洞式建築遺蹟,明確了窯洞式建築應當是齊家文化的主要建築形式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問題。而且對於黃土地帶窯洞式建築的發展歷史和聚落類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重要意義

另外,從分布面積、遺蹟規模及反映社會等級制度的文物來看,喇家遺址是官亭盆地齊家文化時期的一個中心聚落抑或是部落王國的所在地。據發現的麵條和人工培育的苜蓿來分析,它以種植業(粟)為主要經濟來源,有發達的制陶、制石、制骨等手工業,更有製作精美玉器的作坊。玉料的來源除附近的玉礦外,更有來自遙遠的祁連玉崑崙玉、和田羊脂玉等,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早在4000年前就已經很發達了。

黃河上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齊家文化是這一地區文明發展的關鍵階段。喇家遺址的發掘為這一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2001年喇家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001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視頻

喇家遺址 相關視頻

喇家遺址復原動畫
「東方龐貝」4000年前地震遺址喇家遺址將面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