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35年9月,國民政府通過決議,批准在首都南京市建造國民大會堂。按孔祥熙等5人的提議,國民大會堂可由建造國立戲劇音樂院和國立美術陳列館來兼用,建成後既可作劇場、又可作會場,一舉兩得。國立戲劇音樂院和國立美術陳列館籌委會公開招標。經籌委會評定,設計方案以奚福泉建築師的為首選,關頌聲、趙深的設計方案分列第二、三名。11月20日,舉行當眾開標,上海陸根記營造廠中標營造。設計者是奚福泉,督造者是陶記工程事務所李宗侃。1936年5月5日,大會堂建成,建成後同時作為國立戲劇音樂院使用。
建築
建築立面中部高聳,兩側對稱展開,強調豎線條,體塊簡潔,頗具現代感;而在檐口、門窗、雨棚和門廳均作簡化的中國傳統圖案處理。內部音響效果較好。會堂內設有3400多個座位,配備有自動表決器和譯音裝置。其他當時的先進設備,如冷暖氣等一應俱全。與國民大會堂一牆之隔,還建成了國立美術館(今江蘇省美術館),兩者風格一致,渾然一體[1]。
歷史事件
1935年9月,孔祥熙等與委員提出在首都建築國民大會堂,可以國立戲劇音樂院及美術陳列館充用,得到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同意。所擬的建築計劃及一切設備均要適合國民大會堂之用,將來既可作為劇院,又可為會場,一舉兩得,不致浪費。
1935年11月20日,國民大會堂籌備委員會當眾開標,最終得標者為上海陸根記營造廠承包商。經籌委會評定,設計方案以公利工程司奚福泉建築師的為首選,關頌聲、趙深的設計方案分列二三名。工程由陶記工程事務所建築工程師李宗侃督造. 國民大會堂也叫國立戲劇音樂院,基本屆於近代劇場形式,建築立面採用了西方近代建築常用的勒腳、牆身,榴部三段劃分方法,但在外觀、窗花、雨棚和門扇均作簡化的中國圖案處理,內部結構合理,音響效果甚佳。迎街為辦公室,兩旁為兩層的休息室,舞台呈前凸半月弧形,月牙型樂池。會堂內設備齊全,有自動表決器和譯音裝置,整個會堂有3000多個座位,全部是絲絨彈簧座椅[2]。
抗戰期間,南京淪陷。大會堂遂為偽憲政實施委員會占用,大會堂兩側被偽中央軍事委員會情報室(後改稱為報導室)占用。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還都南京,當時國民大會堂的房屋及內部設施已破爛不堪。新中國成立後,國民大會堂改名為人民大會堂,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保護。人民大會堂由南京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人民大會堂現在是江蘇省和南京市召開重要會議、舉行慶典活動和文藝演出的重要場所,也成為國內外賓客從事貿易、旅遊、召開各類會議和開展各種社交活動的理想場所。
現在的人民大會堂已完全滿足各類會議和大中型演出的需要,位居目前江蘇省會堂演出館的一流水平。
視頻
南京人民大會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天同之城」文化旅行地圖•南京篇 ,搜狐,2018-10-02
- ↑ 南京尋舊(53):長江路上-五二0廣場、大會堂、美術館 ,新浪博客,201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