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河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夏河县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下辖县,因境内大夏河得名。夏河县位于甘南州西北部,东、南面分别与合作市、碌曲县相邻;北依临夏州及青海循化县、同仁县;西接青海泽库县。截至2016年,夏河县常住人口8.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596人。截至2018年,夏河县辖8个镇、5个乡,另辖3个乡级单位,县政府驻拉卜楞镇。2017年,夏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8亿元,比2016年下降3.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14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2亿元,同比下降1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21亿元,同比下降7.5%。
中文名 夏河县
行政区划代码 623027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甘南州西北部
面 积 6274 km² 下辖地区 8镇5乡、另辖3个乡级单位
政府驻地 人民东路
电话区号 0941(+86)
邮政区码 747100
气候条件 寒冷湿润气候区
建制沿革
夏河县地,商代至汉初为羌戎牧地。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设白石县,隶金城郡。王莽篡汉,改白石县为顺砾县。东汉恢复名为白石县,改隶陇西郡。西晋置晋兴郡,又置永固县,后为吐谷浑所占。十六国至隋朝,多属河州枹罕郡。唐朝,开元三年(715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置镇西军于索恭川(今甘加乡境内);天宝十三年(754年),哥舒翰在枹罕西80里索恭川置天成军,在枹罕西100余里雕窠城置振威军;安史之乱时,吐蕃乘虚攻取天成军及石堡、百谷、雕窠等城,夏河地区为吐蕃所占领。北宋,初置怀羌县,后为甘青蕃人辖领。金代仍置怀羌县,属积石州管辖。 清初,属循化理蕃厅,辖南蕃21寨,以其吏治归循化,军事属河州。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拉卜楞寺建立,周边寺院陆续归附,原受各寺院控制的部落亦成为拉卜楞寺的属民,循化理蕃厅也失去了管辖南蕃21寨的权利,青海、四川的部分寺院、部落,就连循化厅附近的蒙古亲王辖区的寺院亦依附拉卜楞寺,清廷遂在拉卜楞设拉卜楞分府,隶循化厅。乾隆六十年(1795年),拉卜楞寺得到河州总镇衙门特许,设置“臬仓”,直接管理寺院周围13庄政教事务和民事案件。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拉卜楞设治局设立,直接隶于甘肃省政府。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30日,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令拉卜楞设治局改县,以大夏河横贯县境,县城濒河之意,取名“夏河县”;9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将拉卜楞设治局升格为夏河县,规划甘肃省;10月17日,国民政府第159次会议议决,将拉卜楞设治局改为夏河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拉卜楞寺“议仓”成立,司管全寺及所属各寺、各部落的政治、宗教、军事等事宜。1949年9月21日,夏河县和平解放。1949年9月22日,夏河县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2月20日,撤销夏河县,设立德乌鲁市(县级)。1961年12月15日,恢复为夏河县。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夏河县辖8个镇:拉卜楞镇、王格尔塘镇、阿木去乎镇、桑科镇、甘加镇、麻当镇、博拉镇、科才镇、5个乡:达麦乡、曲奥乡、唐尕昂乡、扎油乡、吉仓乡;另辖3个乡级单位:夏河县种子站、夏河县机饲总站、夏河县桑科种羊场。县政府驻拉卜楞镇。
地理环境
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介于东经101°54′~103°25′、北纬34°32′~35°34′之间。与青海省海东市、黄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及甘肃省合作市、碌曲县相接。总土地面积6274平方公里。
地貌
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3000m-3800m之间[1] 。
气候
夏河县气候属寒冷湿润类型,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2.6℃,年均降水量516毫米,年均无霜期56天,年日照时间为2296小时。
水文
夏河县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主要有大夏河、洮河等。其中,大夏河流经1镇6乡,流域面积4545平方公里,境内流程104公里。
济概况
2016年,夏河县实现生产总值15665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5年同期增长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7907万元,同比增长5%,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0.5%,拉动经济增长1.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652万元,同比下降13.3%,对经济的贡献率为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6098万元,同比增长3.2%,对经济的贡献率为60.5%,拉动经济增长1.94个百分点。 2017年,夏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3.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14亿元,同比增长6.0%,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3.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2亿元,同比下降10%,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21亿元,同比下降7.5%,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9.1%。
视频
2018甘南夏河县旅游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