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控制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地控制網 |
大地控制網簡稱"大地網",是水平控制網與高程控制網的總稱。
簡介
大地控制網按測量方法不同分為高程大地控制網、水平大地控制網和空間大地控制網三類。 水準網是高程大地控制網布設的主要形式。 天文大地網是經典大地測量技術布設水平大地控制網的主要形式。 GPS網是當前空間大地控制網布設的主要形式。由一系列通過水準測量測定高程的大地點(稱水準點)構成的網。是高程大地控制網布設的主要形式。全國各地地面點的高程,不論是高山、平原及江河湖面的高程都是根據水準網統一傳算的。 中國國家水準網按分級布設、逐級控制的原則分為一、二、三、四等。一等水準網是國家高程控制的骨幹,沿地質構造穩定和坡度平緩的交通線布滿全國,構成網狀。一等水準路線全長為93000多千米,包括100個閉合環,環的周長為800~1500千米。二等水準網是國家高程控制網的全面基礎,一般沿鐵路、公路和河流布設。二等水準環線布設在一等水準環內,每個環的周長為300~700千米,全長為137000多千米,包括822個閉合環。沿一、二等水準路線還要進行重力測量,提供重力改正數據。一、二等水準環線要定期複測,檢查水準點的高程變化並以此研究地殼垂直運動。三、四等水準測量直接為測制地形圖和各項工程建設服務。三等環不超過300千米;四等水準測量一般布設為附合在高等級水準點上的附合路線,長度不超過80千米。水準網中各點的高程是以平均海水面起算的。平均海水面通過沿海驗潮站長期對海水面觀測的結果取平均值確定。在驗潮站附近設置永久性的水準原點,用精密水準測量測定它到平均海水面的高程,作為水準網傳算高程的基準。中國測定平均海水面的驗潮站設在青島市,採用該站1950~1956年的驗潮資料確定黃海平均海水面,測得水準原點至黃海平均海水面的高程值為72.289米,定名為「1956年黃海平均海水面」。1985年又根據青島驗潮站1952~1979年的驗潮資料進行了計算,測得水準原點的高程值為72.260米,定名為「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 中國水準網的高程系統採用正常高系統。由一系列通過三角測量、導線測量和天文測量獲得水平位置的大地點構成的網。 中國國家天文大地網按逐級控制、分級布設的原則分為一、二、三、四等。主要由三角測量法布設,在西部野外測量困難地區採用導線測量法。一等三角鎖沿經線和緯線布設成縱橫交叉的三角鎖系,鎖長200~250千米,構成許多鎖環。一等三角鎖內由近於等邊的三角形組成,邊長為20~30千米。二等三角測量有兩種布網形式,一種是由縱橫交叉的兩條二等基本鎖將一等鎖環劃分成4個大致相等的部分,這4個空白部分用二等補充網填充,稱縱橫鎖系布網方案。另一種是在一等鎖環內布設全面二等三角網,稱全面布網方案。二等基本鎖的邊長為20~25千米,二等網的平均邊長為13千米。一等鎖的兩端和二等網的中間,都要測定起算邊長、天文經緯度和天文方位角,所以也常把國家一、二等三角網合稱為天文大地網。
評價
中國國家一、二等三角網於1951年開始布設,1975年基本完成,1978年修補測工作全部結束,1982年完成了全網的整體平差,全網約有5萬個大地點。由一系列通過測量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導航衛星,精確測定三維坐標的大地點(稱GPS點)構成的網。GPS網布設靈活,不需採用如天文大地網那樣的分級布網、逐級控制的原則布網,對網的幾何結構在技術上也無特別要求。GPS網中有若干高精度長期連續觀測GPS的基準站,作為全網的坐標基準。中國「2000國家GPS控制網」由國家測繪局布設的國家GPSA、B級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布設的全國GPS一、二級網,中國地震局、總參測繪局、中國科學院、國家測繪局共建的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組成,共2609個點。通過聯合處理將其歸於一個坐標參考框架,形成了緊密的聯繫體系,可滿足現代測量技術對地心坐標的需求,同時為建立中國新一代的地心坐標系統(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