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太倉港地處長江和沿海開放交匯處,擁有38.8公里長江岸線,以及-12.5米深水航道,是江蘇僅有、中國難得、世界少見的天然良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保障長三角和江蘇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國家和江蘇省高度重視太倉港,國家將太倉港定位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重要組成部分、集裝箱幹線港、江海聯運中轉樞紐港,江蘇省委省政府要求將太倉港建成江蘇沿江集裝箱運輸的內貿轉運樞紐、近洋直達集散中心、遠洋中轉基地,以及「江蘇第一外貿大港」。
據最新統計,2016太倉港年太倉港貨物吞吐量達2.32億噸同比上漲13.76%。全年太倉港進出國際航行船舶6127艘次,同比2015年上漲20.44%,外貿貨物吞吐量7472.45萬噸,同比2015年上漲12.71%。
從貨物種類看,其中煤炭及製品吞吐量6502.6萬噸,同比增長49.09%,金屬礦石吞吐量8654.6萬噸,同比增長15.32%;集裝箱吞吐量408.14萬標箱,同比增長10.13%,從貨物種類看,以煤炭、鐵礦石、集裝箱為主,占吞吐量的92.12%。[1]
目錄
歷史沿革
太倉港,古稱劉家港,始興於隋唐時期。元朝,政府實施漕糧北運,在劉家港沿線建大型碼頭泊位,建立海運倉儲和海事機構,自此長江中下游地區、浙江溫台等沿海地區、以及日本、琉球、高麗、安南等國的商船都集結於劉家港,劉家港成為「六國碼頭」、「天下第一碼頭」。明朝,劉家港作為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發展達到鼎盛,成為當時世界上重要的樞紐港。明以後,由於種種原因,港口逐漸沉寂。
改革開放以來,蘇南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港口的開發建設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為港口開發建設提供了有利的貨源保障。
1992年初,太倉縣委縣政府決定在沿長江地區建立港口開發區,充分利用長江岸線資源優勢,進行港口開發建設,以推動蘇南外向型經濟發展,呼應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同時帶動太倉地方經濟發展。同年,江蘇省委省政府根據國務院召開的沿江開發開放會議精神,決定將太倉港列為江蘇重點開發建設的港口。
1993年11月,江蘇省政府批准成立太倉港港口開發區,並列為省級開發區。在江蘇省政府制訂的《江蘇省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要「重點開發建設太倉港,儘快使其成為長江口以集裝箱樞紐港為主體的商業性大港」,並專門成立了「江蘇省太倉港港口規劃建設領導小組」,以加強對太倉港港口規劃建設的領導。
1996年11月,太倉港被批准為國家一類口岸正式對外國籍船舶開放。
1999年9月,國家海關總署批准太倉港為集裝箱中轉港。
2001年,國家交通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把太倉港定位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裝箱運輸的幹線港。
2005年11月,江蘇省委省政府決定成立副廳級建制的中共江蘇太倉港口工作委員會和江蘇太倉港口管理委員會,全面承擔太倉港口建設和發展等管理職能。
2006年9月,交通運輸部出台《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將蘇州港(太倉港區、常熟港區、張家港港區)列為全國9大集裝箱幹線港之一。
2010年5月,國務院批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太倉港被定位為重點建設的集裝箱幹線港和江海聯運中轉樞紐港。
2012年12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共同批覆同意,自2013年1月1日起太倉港作為沿海港口管理,並執行海港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
2013年9月,交通運輸部出台公告,自2013年11月1日起取消五星旗海輪進出長江太倉港及以下水域強制引航。自此,太倉港全面實現海港化。
2013年10月,交通運輸部、江蘇省人民政府聯合批覆《蘇州港總體規劃(2013-2030年)》,明確蘇州港是我國沿海主要港口和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江蘇省、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蘇南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依託,是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支撐;蘇州港太倉港區重點服務於江蘇省、蘇州市及長江沿線地區,以集裝箱幹線運輸和鐵礦石、煤炭中轉運輸為主,相應開展石油化工品中轉儲運,併兼顧太倉市臨港產業開發。[2]
地理優勢
太倉港地處長江經濟帶與沿海經濟帶的「T」型交匯處,具有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港口距離長江入海口引航錨地68海里,擁有長江岸線38.8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優良深水岸線25.7公里,岸線平直、邊灘穩定、深水近岸,具備建設集裝箱樞紐港的各種條件。目前通航水深達-12.5米,可滿足5萬噸級散貨船和第四代集裝箱船全天候進出,10萬或20萬噸散貨船和第五第六代集裝箱船乘潮或減載進出。
太倉港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長江三角洲的核心,腹地對外貿易發達。依託蘇州、無錫、常州等蘇南和南通、泰州、揚州等蘇中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和崑山開發區、太倉港開發區等國家級開發區和眾多省級開發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為港口發展積聚了大量的本地箱源。依託長江黃金水道、長江中上游大中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港口提供了充足的江海中轉貨源。
太倉港距離腹地近,陸路至上海市區僅約60公里,至蘇州市區約80公里,至蘇州工業園區約60公里,至無錫市區約90公里,至南通市區約100公里,至南京市區約250公里,至上海虹橋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和蘇南碩放機場分別約為60公里、96公里和86公里,港口與上述城市和機場之間全部有高速公路連接。水路與長江沿岸20多個港口連接。
港口現狀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港以來,在國家有關部委、江蘇省委省政府、蘇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級各地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太倉港取得了又好又快發展。
碼頭及配套設施至2013年底,全港碼頭泊位總數已達72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34個、集裝箱泊位10個,總設計吞吐能力1.25億噸、435萬噸標箱。擁有太倉港綜保區、信息中心、口岸集中查驗中心、長三角唯一國家級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公共危險品箱作業區、錨地、監管救助綜合基地、集卡停車場等功能載體。
集疏運體系
已形成完善的集疏運網絡體系。依託直達碼頭的蘇崑太高速、太倉港疏港高速、錫太一級公路、338省道、339省道、新港公路,與沿江高速、滬寧高速、蘇嘉杭高速、沿海高速、204國道、312國道相連,構成輻射長三角地區密布的高等級公路網。即將開建的滬通鐵路太倉港支線直達集裝箱港區。通過疏港航道楊林塘(在提檔整治),與蘇南內河網聯通;依託長江,通過水水中轉直達長江中上游所有港口。
航線航班
至2013年底,全港航線總數已達114條,其中外貿航線13條,掛靠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的13個港口,日本航線實現天天班;內貿幹線36條,運營網絡遍及我國沿海主要港口;洋山-外高橋外貿支線19條,無縫對接上海洋山、外高橋20多家母船公司遠洋航線;長江(運河)支線46條,掛靠沿江18個主要港口和運河4個港口。2013年共有25個省(市、區)2533家進出口企業從太倉港走貨,比上年同期增加2個省(市、區)、近300家進出口企業。
港口生產
2013年,全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26.7萬標箱、貨物吞吐量1.3億噸,同口徑增長12%和15%。大綜貨物吞吐量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鐵礦石吞吐量突破4500萬噸,木材吞吐量突破600萬立方,均創歷史新高,成為全國進口木材第一大港。
口岸服務
在蘇州工業園區、高新區和崑山開發區設立了服務中心,為企業物流提供個性化、全方位服務。在蘇州工業園區、高新區建立了「無水港」,方便企業走貨。口岸查驗單位全部進駐碼頭現場辦公,實行24小時現場值班制和365天工作制,推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模式,出台預約服務、提前報關(檢)、上門驗放、擔保放行、車船直取、綠色通道等措施。正按照江蘇省人民政府要求,開展關檢合作「三個一」試點工作。太倉港口岸連續5年獲評江蘇省文明口岸,2013年被國家口岸辦評為「全國運行管理先進口岸」。
臨江產業
2011年6月,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獲國務院批准晉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3年5月,太倉港綜合保稅區成功獲批。截至2013年底,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共註冊企業超過2600家,註冊資本約450億元,總投資1000多億元人民幣。打造了石油化工、電力能源、輕工造紙三個超百億級的傳統支柱產業基地,形成了全球第二大集裝箱標準箱製造基地,國內最大的高級潤滑油生產基地,長三角地區最大冷凍液化氣生產基地和化工品中轉基地,省內最大的PVC生產基地,沿江地區最大的電力能源基地。培育了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三大新興支柱產業。形成了世界500強企業、美資企業和中央企業三大特色企業集群。
未來發展
根據2013年10月交通運輸部、江蘇省人民政府聯合批覆的《蘇州港總體規劃(2013-2030年)》,太倉港共規劃港口岸線28.2千米,分鹿河、新涇、盪茜、浮橋、茜涇等五個作業區,未來太倉港可建設生產性泊位163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76個,貨物設計吞吐能力3.26億噸,其中集裝箱設計吞吐能力2147萬標箱。
自然條件
風況:全年長風向ESE,頻率12%
冰凍:全年無冰凍期
氣溫:年平均氣溫15.3度,極端最高氣溫39.7度,極端最低氣溫-11.5度
潮汐:屬正規半日潮海潮,潮位變化與上游徑流變化關係不大。最高潮位4.56米 ,最低潮位-1.41米,平均高潮位1.67米,平均低潮位-0.60米,最大潮差4.18米 平均潮差2.17米。
潮流:屬往復型。漲潮流向NW,落潮流向SE,流向變幅不大。
相關視頻
2017太倉港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