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寺泉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太平寺泉眼》 | |
---|---|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
《太平寺泉眼》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可分四段,主要写太平寺泉的神奇以及泉水的清与美。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末在秦州作。仇兆鳌《杜诗详注》中说:黄鹤注:太平寺在秦州。诗云"北风起寒文",当是乾元二年秋冬之交作。
《太平寺泉眼》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9首。
本段原文
《太平寺泉眼》[1]
招提凭高冈,疏散连草莽。出泉枯柳根,汲引岁月古。
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广深丈尺间,宴息敢轻侮。
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睹。如丝气或上,烂熳为云雨。
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
北风起寒文,弱藻舒翠缕。明涵客衣净,细荡林影趣。
何当宅下流,馀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
本段释义
⑴太平寺:故址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五十里甘泉镇。寺内有泉一眼,今寺院已毁,而泉水依然。
⑵凭:靠着。
⑶草莽:草丛。
⑷海眼:古人以为泉水从地下通海,故称泉眼为海眼。
⑸水府:传说为海中龙王的府邸,在海的最深处。
⑹宴息:休息。宴:通"晏"。轻侮:轻视,怠慢。
⑺幽姿:幽雅的姿态。
⑻烂熳:焕发,散布。
⑼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
⑽文:纹理。指水波纹。
⑾弱藻:柔软的水草。翠缕:缕缕青翠。
⑿明涵:清泉中的倒影。
⒀宅:动词,盖房子。下流:下游。
⒁黄精:又名黄芝,多年生草本,根如嫩姜,入药。道家以为其得坤土之精粹,久服可以轻身延年。
⒂生毛羽:羽化成仙。
本段评价
《太平寺泉眼》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9首。
此诗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招提凭高冈,疏散连草莽。出泉枯柳根,汲引岁月古。"开头从寺泉叙起。
"石间见海眼,天畔索水府。广深丈尺间,宴息敢轻侮。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睹。如丝气或上,烂慢为云雨。"这几句形容泉眼之神异。海眼、水府,见其穴小而泉多。只此丈尺之间,人不敢忽者,以中有神物,故能兴云致雨也。
"山头到山下,凿并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北风起寒文,弱藻舒翠缕。明涵客衣净,细荡林影趣。"此记其味美而色清。山不尽土,则井水难得,故此泉特为可贵。寒文翠缕,水中实景。涵衣荡影,水上虚景。
"何当宅下流,余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此羡山泉而仍动卜居之兴也。《杜臆》:唯乳泉香美,故引润黄精而一服可仙。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