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威海港是中國山東省的港口之一,位於山東半島東北部黃海沿岸。威海港由六個港區構成,分別是威海灣港區、龍眼灣港區、蜊江港區、石島港區、靖海灣港區、乳山頭港區。其中威海灣港區又可分為老港作業區、新港作業區、崮山作業區。龍眼灣港區是中國距韓國最近的港口。2014年,威海港的貨物吞吐量達67.2萬TEU。威海港還有一個重要的客運港,2014年的旅客人數達148萬人次。劉公島也位於威海港內。
位置境域
威海港位於地處太平洋黃海海域外海的威海市區東部,趙北嘴和北山嘴兩岬角之間,西岸即威海市區所在地,故稱威海灣[1],這裡也是甲午海戰也就是被世界各國稱之為黃海海戰的發生地。海岸近似半圓形,三面環山,劉公島橫列於東,為天然屏障。威海商港位于海灣北部。由於威海市地處華東地區,緯度毗鄰江蘇省,是准南方的氣候,所以冬季灣內很少結冰,航道可常年通行。從南岸趙北嘴到北岸北山嘴,海岸線長30餘公里,海灣口闊7公里。劉公島將其分為南北兩口:從劉公島貝草嘴至牙石島為北口,口闊1,600米,最深處34.5米,無暗礁,萬噸輪可暢通無阻,是威海港的主要航道,來往船只多從北口航行;劉公島東端至南岸趙北嘴為南口,口闊4,500米,最深處19.8米,也可通行萬噸輪船。
威海港位於北緯37゜29′,東經122゜10′。因受太平洋暖流影響,氣溫溫和,冬不結冰,為我國北方著名良港,可泊大小輪船數百艘。
港區分內港和外港。內港,北自東山嘴,南至金線頂旗杆嘴燈塔以西。外港,由北岸江古嘴向南,延伸至劉公島貝草嘴、大泓、日島、旗杆嘴。劉公島偏北橫列于海面,將海口分為南北兩口。北口,自江古嘴到劉公島北端,口闊約1,600米,水深6至28米,無暗礁,為主航道,方位向東90゜,向西270゜,長約2,350米,寬60米,水深負6.5米。進出港船隻多從此經過,萬噸輪暢通無阻。南口,自劉公島南端至趙北嘴,口闊4,500米,分北水道和南水道,水深均為負5至15米。北水道長約9,250米,寬1,388米,泥及軟泥底。南水道,長約10,000米,寬1,850米,泥底,系養殖區,禁止商船通行。
港口設施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成劉公島鐵碼頭。該碼頭用厚鐵板釘成方柱,中灌水泥,凝結如石,直入海底。碼頭長205米,寬6.9米。英國租借威海衛後,於1915年重修。1935年因碼頭鏽蝕,無法使用,威海衛管理公署會同中國海軍、地方紳士和英國海軍成立劉公島鐵碼頭工程委員會,招標修復。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將碼頭全部拆除換成新鋼材,1971年建成突堤「T」字形引橋結構,漲潮時可停靠萬噸級船舶。
1918年威海衛商界德昌、仁盛利、益勝、德新等8家商號,為抵制外國壟斷碼頭,合資興建新碼頭,定名德勝碼頭,又稱1號碼頭或塢口碼頭。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棧橋式木質板面,水面柱高4.8米,長153米,寬6米,可停靠30噸以下駁船和木帆船。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將1號碼頭木質板面拆除,換成水泥製件。1959年擴建堆物岸壁20米。1966年改建成重力式鋼筋混凝土管柱碼頭,長184.65米,寬18米,可停靠500噸級船舶2艘,1000噸級船舶1艘。擴建貨物倉庫面積512平方米,貨物堆積場地7.7萬平方米。1978年由山東省交通廳工程大隊施工,建成圓柱棧橋式碼頭1座,長235米,寬21米,可同時靠泊5000噸級船舶2艘;擴建貨物倉庫面積499平方米;建油庫1座。1980年擴建水泥面貨物堆集場地面積7611平方米。
威海港另有舢板駁岸1處,始建於1961年,長100米,可停靠50噸級漁船數艘。
到1985年底,威海港全部碼頭岸線長418.5米,靠船泊位5個。其中500噸級泊位2個,1000噸級泊位1個,5000噸級泊位2個。候船室1處,貨物倉庫面積1012平方米,貨物堆積場面積8.8萬平方米。
1990年9月15日17時中外合資的威東航運有限公司「金橋號[2]」5000噸客貨滾裝船由南朝鮮仁川港起航,16日上午8時抵達威海港。威海--仁川海上客貨運輸線正式開通。11月30日威海港萬噸級碼頭投產。
視頻
威海港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原來這麼有講究!威海這10個港灣的由來,你知道幾個? ,搜狐,2017-01-04
- ↑ 海陸空架起威海聯通國際的金橋,齊魯網威海新聞, 201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