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古戲台
寧海古戲台是浙江省寧海縣境內的各種修建於明清和民國時期的戲台的總稱。寧海縣現存古戲台120餘座,其中以城隍廟古戲台等10座為代表,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戲台大都自成風格,擁有多元組合的彩繪藻井,結構華麗。
目錄
概述
寧海古戲台起源於宋元,盛行於明清年間。
2006年5月25日 寧海古戲台三連貫藻井往往依附在最精美的古戲台建築中,使其成為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二連貫藻井也分布在較為華美的古戲台建築中。三連貫藻井戲台在浙江省其它地方尚未發現,僅寧海三處(另一處為西店鎮樟樹村孫氏宗祠)。二連貫藻井戲台在寧海尚有10處,而下浦魏氏宗祠與潘家岙潘氏宗祠最具代表性。單藻井戲台全縣約有數十處,而以縣城內的城隍廟(即王錫桐起義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戲台最為精美。以上的戲台它們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歷史風貌,集中傳遞了 古代藝術的信息,綜合地展示了價值品味,可稱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特別是具有極高規格三連貫藻井在寧海鄉間的應用,似乎是當地村民向古建尊卑制度的一種挑戰,符合寧海強悍不屈的民風。
2010年1月,寧海成立「中國古戲台之鄉」申報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副書記、縣長褚銀良親自擔任組長,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建雲和副縣長尤玲娟任副組長,並正式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提出「中國古戲台之鄉」的申請;4月26、27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趙鐵信為組長的「中國古戲台文化之鄉」專家評審組一行7人實地考察了我縣的古戲台建築和文化,並聽取了我縣創建「古戲台文化之鄉」的工作情況匯報。通過實地考察和聽取匯報,專家們一致認為我縣古戲台數量眾多、特色鮮明、底蘊深厚、保存完好,是十分珍貴的歷史遺存,通過集體評審和討論,一致同意建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我縣「中國古戲台文化之鄉」稱號;5月20日,第八屆中國徐霞客開游節期間,2010中國(寧海)木作文化論壇舉行。一時嘉賓雲集,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木作文化論壇上,特別進行了「中國古戲台文化之鄉」授牌儀式。至此,寧海正式成為我國唯一的「古戲台文化之鄉」[1]。
特色
寧海古戲台起源於宋元時期,但大多建於明清時期。當時,江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民間戲曲藝術廣為流傳,寧海地處江南,依山近海,演劇活動十分盛行,並適時建造了大量古戲台。
寧海的古戲台以宗祠戲台、廟宇戲台為主,結構上包含了主台、後台、看樓及藻井等要素,其中部分戲台縱向排列三個或二個不同形式的藻井的建築方式,為中國所罕見。戲台藻井不但在聲學上對戲曲演唱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在裝飾上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在建築施工時,引入競爭機制,由兩隊工匠沿中軸線分頭施工。當地稱作「劈作做」,也是十分罕見的施工方法。
長期以來,政府重視,百姓參與,職能部門發揮作用,使古戲台得到完整的保護。至今仍保存了100多處古戲台建築,列為全國文保的十個古戲台是其中的佼佼者。讓人們感受其精巧的結構、華麗的裝飾,感受其深厚的人文底蘊。
寧海古戲台不僅數量多,而且建築風格獨特,戲台包括主台、後台、看樓及藻井等要素,而令人叫絕的是,戲台縱向排列三個或兩個不同形式的相連藻井,雕龍畫鳳,及盡奢華,為國內所罕見,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藻井[2],民間也叫雞籠頂,是古戲台頂部的圓形穹頂。藻井隨戲台的奢華程度而有所區別,一般評價一個戲台,只要看藻井便知一二了。像寧海這樣三個或兩個相連,雕工精細、 藝術性極高的在國內還是很少的。藻井不僅在聲學上對戲曲演唱具有攏音效果,增加音量,而且在建築裝飾上也具有承重和美化的功效。
視頻
寧海古戲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寧海成全國唯一「中國古戲台文化之鄉」,寧波晚報,2010-4-29
- ↑ 藻井,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