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巫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巫山,作为山脉名词,现在主要指四川盆地东部湖北重庆湖南交界一带“南-北”走向的连绵群峰。是中国地形三级阶梯的代表性山脉[1]

历史渊源

名称各异

唐宋时期,奉节夔州[2]控制下的长江三峡已是中国南方最繁荣的交通走廊,经众多唐诗宋词的演绎传播,才使得“夔州之山(即唐宋三峡巫山)”成了后世中国最有名的“巫山”。

现在中国“巫山”山脉的地理词义,就是依古代奉节夔州的范围定义。古奉节是隋唐之后三峡地区历代最高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巫山文化在内的长江三峡古历史文化,其实就是指古奉节传统的“夔州巫文化(即夔巫)”。

写意“巫山”

不过,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巫山”,除地理特定的写实之外,大多时候只是“泛指”,纯粹写意,并非要特指哪里的巫山。譬如,元稹《离思》[3]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其中的“沧海”、“巫山”显然都是文学意义的喻指,诗人只是借湖北云梦的“巫山云雨”典故,含蓄表达一种情到深处人孤独的沧桑,并非要具体指明是哪里的巫山,更不是指今天这个巫山县的山。

由于各种原因,总有人喜欢望文生义,以为“巫山”就是指“巫山县的山”,而长江三峡之一的“巫峡”正好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和湖北省巴东县境内,从而导致一些人误以为“巫山”就是指“巫山县的巫峡”。实际上,“巫峡”只是“东——西”走向的一段三峡裂谷,而“巫山”是指“南——北”走向的山脉群峰,即使整个长江三峡也只是“巫山”的一部分而已。

后汉书·公孙述传》:“臣之愚计,以为宜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这时的“巫山”还只是方位地理,泛指整个长江三峡地区

实际上,汉代长江三峡统一都叫“巫山”,三国之后重新开始“分段”命名,但名称叫法各异,并不固定。

如:《水经》称“广溪峡(今瞿塘峡)、巫峡(今巫峡)、西陵峡(今西陵峡)”;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指(奉节)巴东郡有三个峡,其中巫峡最长;声声猿鸣啊,催人泪下。

荆州记》称“巫峡(今瞿塘峡)、秭归峡(今巫峡)、归乡峡(今西陵峡)”;两宋时期叫“西峡(今瞿塘峡)、巫峡(今巫峡)、归峡(今西陵峡)”;

直到明清时期,才固定为今天三峡通称:瞿塘峡[4]、巫峡、西陵峡。第一个把长江三峡“巫峡”段的山称为“巫山”的,是从未到过南方的北魏郦道元,其《水经·江水注》曰:“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至于三峡地区有“巫山县”县名的时间则更晚,隋朝之后才有,一直沿革至今。

至于,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巫山云雨”典故,出自宋玉的《高唐赋》,原本是指湖北云梦的巫山,魏晋之后因地名混同,才张冠李戴成了长江三峡传说。

相关传说

巫山神女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屈原的《九歌·山鬼[5]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都有描述。而在当地传说中,她是一个帮助大禹治水、造福生灵的女神。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巫山神女,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南唐天帝炎帝(赤帝)之女,一说是王母幼女,本名瑶姬(也写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因而为神。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楚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

相关诗歌

因唐宋文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使得三峡地区的“巫山”成了今天中国最有名的“巫山”。但唐诗宋词中的“巫山”大都是泛指方位地理,一般惯以“巫山”代称整个“长江三峡”,喻指“文化巫山”,并非狭义指“巫山县的山”。

今中国地理正是据此对“东北——西南”走向的“巫山山脉”作的通解释义,范围包括鄂渝交界处长江三峡及其周边一带的所有群山,而不仅仅只是巫山县境内“东西走向”的巫峡。例如:

宿巫山下

唐·李白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这里的巫山,显然指奉节白帝城的山。李白先宿巫山,而后“下”瞿塘。古代方位以“西”为上,以“东”为下。”下“瞿塘,说明李白是准备向”东“去,是要乘”下水“船出川,而留宿在奉节白帝城。如果是从”巫山县“到瞿塘峡,那就应该叫“上”瞿塘,是入川,是“上水”船方向了。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视频

巫山相关视频

巫山神女的传说
中国诗词大会:康震点评《水调歌头·游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