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工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平均工資 |
中文名 平均工資 外文名 average wage;average pay |
平均工資 ,是一項反映工資總體水平的指標,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不同於每一個人的具體工資水平。按中國現行統計方式,平均工資與每個人自己拿到的工資或工資單上的工資是有差別的。
統計方法
平均工資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表明一定時期職工工資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職工工資水平的主要指標。
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為:職工平均工資=報告期實際支付的全部職工工資總額/報告期全部職工平均人數。
解釋:平均工資是單位工資總額除以年內(季度內)平均職工人數得出的。
根據現行統計制度,工資總額是本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不論是否計入成本,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內。同時,根據國際慣例,工資總額統計的是個人稅前工資,並且包括個人交納的養老、醫療、住房等個人賬戶的基金。
其他方法
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在統計平均工資等民生指標時,還會運用「中位數」統計法。「中位數」指的是將一組數據由小到大排序後,取出位於中間位置的數值。這種算法的好處是,能夠反映多數人的工資狀況和收入的結構性問題。對比「中位數」,人們也很容易找到自己工資所處的水平,因而也貼近個人感受。
衡量標準
在工資問題上,老百姓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平均」二字。從純理論的角度考慮,用「平均數」來表達居民財富水平的變化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但是,如果與現實生活相聯繫,與社會現狀相結合,那麼,「平均數」很有可能難以客觀反映社會現狀、反映群眾的真實生活水平。
在一個社會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度里,衡量這個國家老百姓生活水平高低、財富增長快慢的立足點,應放在社會的「工資短板」方面,即社會平均收入水平以下及社會貧困線以下兩個層面。
首先,要看這兩個層面人群的變化。分析一下,這兩個層面聚集的人群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如果增加了,就意味着社會貧富差距在進一步拉大,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現象在進一步擴大,社會矛盾也有可能在進一步積累,就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控制這種現象的惡化。如果減少了,說明現狀在得到改善,可以繼續按照這樣的目標發展。
第二,這兩個層面群眾收入的增減變化。在「平均數」之外,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線以下的人群收入增長了多少?在貧困線以下的人群收入又增長了多少?如果這兩個層面人群的收入增長水平低於或遠低於社會平均水平,那麼,說明社會貧富差距在繼續加大,所採取的各種措施沒有效果或效果有限,必須調整政策策略。
第三,這兩個層面的變化趨勢。一方面,看這兩個層面人群的變化趨勢,是在向着多的方面發展還是向着少的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看這兩個層面收入的變化趨勢,是在持續增長、增長幅度超過社會平均水平,還是其他現象。通過對趨勢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繼而作出科學的判斷與決策。當然,分析社會的「工資短板」,也可以從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差異等多個方面入手,但是,從收入人群入手可能是最現實、最迫切、最必要的。只有將這一短板的問題解決好,提高公民財政性收入的目標才不至於變成一句空話。
我們說,如果在社會財富嚴重缺乏、老百姓普遍貧窮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來反映社會財富的增加、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都有較強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但是,當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情況下,如果再用「平均數」這個概念,就很難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了。這裡的「平均」,更多的可能是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標誌,而非社會收入水平提高的表現。
主要問題
機關工作人員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得到的實惠是最高的,反應的是過去的下海潮何以變為今天的進機關潮。
由此帶來的各種負面效應,在全球金融危機陰影揮之不去,失業問題日益突出敏感的今天,旱澇保收的機關工作更讓全社會為之眼熱、心動,實在不是一件能讓人高興起來的事情。機關平均工資最高的負效應顯而易見,應當引起警惕。
2014年4月,智聯招聘對全國28個主要城市的白領月薪進行了分析和統計。其中,從各城市的薪酬水平看,上海以7214元的月薪高居榜首,超出排在第二的北京(6947元)約300元,深圳以6819元的月薪排第三。接下來依次為東部沿海城市,如寧波、杭州、廣州等。蘇州白領平均月薪為5544元,排在第七位。
白領的月薪,從第4名至第28名的城市依次是:寧波5906元,杭州5884元,廣州5694元,蘇州5544元,重慶5395元,南京5278元,成都5268元,廈門5221元,無錫5196元,長沙4928元,昆明4905元,青島4900元,武漢4863元,大連4821元,天津4819元,福州4801元,合肥4698元。
白領相對於其他工作人員來說,相對比較穩定和規範,統計出來的數據也相對比較準確。
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與趕集網聯合發布了《90後畢業生飯碗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應屆生平均起薪為2443元/月,相當於半部蘋果手機,但也比2013年增加了324元,其中一線城市薪資水平領先,像北京為3019元。而酒店管理類專業雖然就業率很低,但是平均起薪卻最高,為2900元;物流類專業在就業率和薪酬水平方面均名列前茅,成為很有前景的專業,它的平均起薪為2875元;電氣自動化專業排名第三,平均起薪為2842元。而排名最後的三類專業分別為汽車維修類、旅遊管理類以及環境科學類,他們的平均起薪在2000元左右。
而令女生們氣餒的是,男生的平均起薪要高於女生。長期以來的「重男輕女」現象依然存在,此次調查顯示,應屆畢業生中男生的平均起薪為2630元,要比女生高出389元,許多企業在同等條件下更願意錄用男生。
評論聲音
底層聲音
北京公布2014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為77560元,月平均工資為6463元。有大批網友吐槽「被平均」、「拖後腿」。拿平均工資來反映社會普遍收入狀況是不夠的,年復一年地只讓人們看平均工資是一種忽悠。由於我國社保基數、住房公積金繳交基數都由平均工資決定,這實質上造成了讓低收入者更貧困、以及劫貧濟富的效果,這種狀況理所應當需要改變。
普遍收入
當統計局公布平均工資的時候,這首打油詩都註定會被網友們反覆提起,今年的「統計局數據」比往年來得令人乍舌:2014年全國平均工資4.99萬,月均四千元出頭;首都北京的平均工資達到了77560元,月平均工資為6463元,讓人很艷羨;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02268元,月均達8522元。
一些人感嘆「被平均」,一些人則覺得數據有貓膩——平均怎麼可能有這麼高?對比年初公布的去年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910元,其中工資性收入33044元,這個77560元的平均工資不好理解。實際上可以得到解釋:平均工資指的是稅前工資,不僅含稅,還包括了單位代扣的社保和公積金個人繳納的部分,而住戶調查中的可支配收入、工資性收入是指拿到手的淨收入,因此總量上就不一樣;再者,平均工資的分母就只有正在就業的職工,而工資性收入的分母包括所有人,如老人小孩等等,北京市職工總人數約700萬不到,城鎮人口總數則約為1800萬。換算過來,平均工資和人均工資性收入大體是對得上號的。
數據真的沒有問題,那麼「被平均」、「拖後腿」感受如此強烈的原因,就只有一個:高收入者工資太高了。北京有很多大型國企、著名外企、民企,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絕對數量也比較多,乘以不菲的薪水,自然就把平均工資大幅度地拖了上去。如打油詩所言,「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都是張百萬」。
問題正在這裡,少數人的高薪,就能大幅度拉高平均工資,這就是我國目前的分配現狀,這樣的平均工資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工薪階層有什麼意義呢?要反映多數人的工資狀況,應該公布的數據是中位數,即被統計的北京700萬勞動者按工資依次從低到高排列,位於第350萬的那個職工的工資,才能反映社會的一般狀況;或者公布眾數,把不同數額的工資劃分為一個個區間,看看哪個區間裡的勞動者數量最多,就能反映普遍的工資狀況。不管哪種方法,都比「平均工資」來得更有意義。
平均不妥
對於平均工資會讓人感到「被平均」、「拖後腿」,國家統計局和各地統計局有了心理準備,每次公布數據時配的解讀基本都會做些解釋,北京統計局這次的解讀說,「由於工資分布是典型的偏態分布,即少數人工資水平較高,多數人工資水平較低,所以多數人的工資水平會低於平均工資……同時由於諸多因素,工資水平客觀上存在較大差異,每個人對平均工資增長的感受也不盡相同。」
早在2009年,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馮乃林在接受採訪時,已經承認只公布平均工資有所不妥,「我們統計中的最大的問題也就是現在我們平均工資的數不能夠反映出差異……一個普遍的大家的感受就是『平均工資』掩蓋了工資分配中的比較大的差異,或者說是不平等。」「現在一共有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這三個數值可以代表這個平均額度,除了平均數,能夠發布『工資水平中位數』或者『工資水平眾數』可能更容易被公眾理解。」
那為什麼只發布平均數卻不發布中位數和眾數呢?馮乃林當時的解釋稱,「工資統計的算法就是用工資總額和職工人數進行比較,也就是用工資總額除以職工人數得到的這個平均工資。現在我們還沒有更細的從其他途徑統計工資的方法,所以現在只公布平均工資。」「如果要計算那兩個數(中位數和眾數)就需要每一個單位的每一個人的工資來計算,所以可能就比較困難……目前的條件不允許我們做這兩個數值,所以只能用平均數。」
六年過去了,沒有哪個統計局克服了困難,創造了條件,依然只會公布平均工資。
香港工資
公布中位數、眾數有這麼困難嗎,這令人懷疑。拿我國香港地區作為對比。香港政府統計處每年都會做一個「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每年按時公布,不僅有新聞稿,還公布了近120頁的詳細pdf文檔,內容詳盡。裡面的全港雇員工資分布不僅有中位數,還有更詳盡的百分位數,把全港雇員工資從低到高排列,告訴你處於10%位置的人2014年某個月月薪是8000港元,處於25%位置的人月薪是10500港元,處於50%位置(即中位數)的是14800港元、處於90%位置的是37600港元等等,這樣清晰瞭然的數據,非常有意義,可以讓不同收入人找到自己的定位。這份報告還包括各行各業的數據,以及按每小時工資排列各個區間的人數(從中可以算出眾數),都是很有用的。
香港政府是怎樣進行這個調查的呢?首先是制定法條,將這個調查作為強制性調查,然後政府統計人員在每年的某個月約抽樣一萬家單位,進而得出這個報告。主要是力氣活,方法上並沒有特別之處。那香港政府為什麼要耗費這個力氣呢?香港政府說的也非常清楚,「這項統計調查的目的,是就香港雇員的工資水平及分布、就業情況和人口特徵提供全面的數據。這些統計數字對私營機構和政府就各種與勞工有關的課題進行研究時非常有用。有關數字亦是進行與法定最低工資有關的分析的重要資料。」
對勞工相關課題研究非常有用,對制定政策是重要參考,所以就要去做這個工作。內地的統計局,可不可以學學呢?
社保基數
大陸地區公布平均工資,最重要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制定政策,例如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一公布新的平均工資時,馬上發出通知,「凡按2014年度全市職工平均工資計算的事項,均按本通知標準執行。」
有哪些事項要按平均工資的標準執行呢?大體有這麼幾個:1、有關部門制定社會保障金徵收標準的參考依據,如:五險一金、殘疾就業人保障金、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優撫救濟標準等。 2、有關部門制定基本養老金和退休費發放數額、制訂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參考依據。 3、國家司法部門確定人身損害司法賠償的參考依據。 4、行業的數據參與國民經濟統計核算。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平均工資是制定「五險一金」的參考標準,是給有關部門漲費用用的,然而這對民生有相當大的影響。在《社保繳費基數狂漲:窮人不堪重負》中,我們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管理暫行辦法》(勞辦發[1997]116號)有個規定:本人月平均工資低於當地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作為基數)繳費。這個規定決定了,對於低收入者來說,自己的工資與當地平均工資差距越大,自己需要繳納的社保費用越高,自己手裡留的余錢就越少。現在眼瞅着「平均工資」一路被高收入者帶着往上狂奔,社保繳費基數豈能不狂漲?低收入者的負擔豈能不增加?
住房公積金的繳納標準也與平均工資有關,這對高收入者有利。公積金的繳交標準有個上限,是當地平均工資的3倍。而公積金目前運營的現狀是,高收入者繳得越多,越有好處,原因之一是,由單位繳交的部分相應增多,最後都會返還給個人,原因之二是只有買得起房的人才能用上公積金貸款,事實也證明多數公積金貸款是發放給了高收入人士。而目前的住房公積金實際上是一種「劫貧濟富」政策。平均工資年年瘋漲,自然也成了劫貧濟富的幫凶。
嚴格程序
這裡的問題就在於,為什麼要拿社會平均工資作為社保、公積金繳費基數的參考?考慮嚴峻的收入分配形勢,這種做法是有很大缺陷的,如果拿中位數、眾數作為參考,低收入者的負擔必然會減輕,這是更為合理的做法。事實上,香港的類社保項目「強制性公積金」,其「最低有關入息」(類似與最低繳交標準)就考慮了工資分布的中位數、百分位數,而不平均工資。
對於低收入者而言,繳納的社保費用都是血汗錢,一分一毫都是不捨得輕易交給國家的,作為保險費用以後會得到返還,但手頭可支配的資金對於低收入者是非常重要的,該給低收入者保留多少,怎能由一個連年狂漲的「社會平均工資」決定,每年都增加低收入者的負擔?從勞動者身上「割去」任何一點收入,都應當有嚴格程序,不能隨意決定才對。前述香港的「強制性公積金」,其「最低有關入息」要修改就得經過議會充分的討論,務必不能影響民生。有關部門應當仿效這種做法。
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
從增長速度看,年平均工資增速最高的三個行業依次為建築業、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分別增長10.7%、10.0%和9.8%。增速最低的三個行業依次為金融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分別增長-5.2%、-4.7%和-4.1%。全部19個行業門類中,有6個行業的平均工資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
參考來源
- ↑ 猜猜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都有啥? 搜狐,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