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輝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目录廖輝英 | |
---|---|
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 |
出生 |
臺灣 台中縣豐原鎮(今台中市豐原區) | 1948年4月2日
国籍 | 中華民國 |
知名作品 | 油麻菜籽 |
奖项 |
時報小說獎第五屆首獎(1982年) |
廖輝英(1948年4月2日-),台灣作家,生於台灣台中縣豐原鎮(今台中市豐原區)。 為台灣民進黨,深綠作家
生平
廖輝英曾就讀於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中興大學中文系,大二轉學至台灣大學中文系,並畢業於台灣大學中文系,為當代知名作家。大學畢業後一度在國華廣告擔任文案,1980年代屢獲文學獎活躍於文壇。擅寫女性在社會變遷中的處境,有不少作品被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劇。2006年11月—12月曾於清雲科技大學擔任駐校作家。目前亦以「兩性專家」身份,活躍於螢光幕。
廖輝英曾加入台灣北社,也曾代表台灣團結聯盟(台聯)於2005年中華民國任務型國代選舉中當選國大代表,另外也曾於媒體主持政論性節目,其立場言論偏於台聯與前總統李登輝。
简介
廖辉英,女。1949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县。1955年入乌日国民小学就读,以后入台北一女中、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廖辉英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写作。她曾任《妇女世界》的主编,曾在国华、国泰建业厂告公司任职,兼任凯美、龙霖建设公司企划部主任和经理,更创办社区报《高雄一周》,任发行人兼总编辑。她学的是文学,却在工商界闯荡15年。她的《油麻菜籽》获1982年第五届“时报文学奖”甄选小说首奖,并于1983年由台湾三大导演合作(万仁导演、侯孝贤编剧、柯一正饰男主角)拍成电影。作为电影编剧之一,获得1984年第2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中篇小说《不归路》获《联合报》中篇小说推荐奖。她的作品篇篇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击中台湾社会要害;写两性情怀,最能抚平现代人的伤口,在台湾公认是社会性最强、共鸣性最大的作家之一。
工作经历
廖辉英从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传播工作十余年,任职国华及国泰建业广告公司,并任建设公司企划主任及经理,创办小区报《高雄一周》,主编《妇女世界》杂志。
两性文学
80年代崛起于台湾文坛的女作家群体,显示了新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前卫姿态。廖辉英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堪称纯粹的“女性问题作家”。
她的作品,往往在题材的日常性中见出丰富的社会内涵,并透过婚姻、爱情的演变过程,来观照女性命运与提升女性意识。对于那些在传统与现实的挤压中摸索前行的台湾妇女而言,廖辉英关于妇女的历史命运、生存景观以及情感遭际的深刻检讨,无疑成为台湾女性社会境遇和成长过程的一面镜子。廖辉英的小说创作,有着现代职业女性的工作背景和独特经验,也铭记着一个女性主义者的精神意向。
情爱小说是廖辉英创作时高度关注的题材,且大多以女性为主角。她的小说每每凸显当时女性自省自觉积极甚至强势的性格特质。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深入社会生活的底层,细致入微地描绘人物的内在心灵、生动展示出传统与现代女性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然而,变迁中的台湾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跟着越来越复杂,家庭之外的诱惑、男女身分性别的差异、经济地位、婆媳问题乃至于女性自己的内在自主觉醒等等,都是廖辉英着力探讨的女性角色多元化内反省检视的工作。
写作历程
对于1970年毕业于台大中文系的台湾省籍作家廖辉英来说,她人生的起步没有跨入令她梦牵魂绕的文学界,而是驰骋于社会疆场。在广告圈和企业界拼搏沉浮14年的人生历练,造就了廖辉英干练精明的“女强人”形象。虽然一时与文学无缘,广告界的工作却为她广泛接触社会层面打开了一扇窗口,为她日后跻身文坛
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情感经验。在这个生存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里,廖辉英以自身的能力和毅力,从最基本的撰文人员做到高级主管,虽然赢得“文案全才”、“快手辉英”的美誉,却也尝尽了职业女性驰骋社会疆场的酸甜苦辣,目睹了太多的生存拼搏、红尘男女和悲观离合。她接触到很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经营者、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格性向,从中感受到一个社会的大动脉,整个人生的小缩影。特别是对职业女性人生奋斗的感同身受,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台湾女性命运遭际的关爱和重视,使她在1982年初登文坛之际便加盟新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她把目光投向女性,并成为一个最懂得诠释女性感情沧桑的作家。
写作历程
廖辉英认为有太多的历史与现实使传统女性以及现代女性在社会中有着自身的特点。廖辉英将这些情况归结为四点:
- 一是女人如同薪柴为家焚烧了一生,却没有留下一片自己的天空,没有属于自我的回忆;。
- 二是女人要出人头地、成就事业,必须具备最少高出同职位男性两倍以上的能力,克服同等级男性两倍以上的困难,忍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和压力,才可能奠定职业女性的人格尊严与事业地位;
- 三是身处台湾向工商社会转型的时代,饱受传统惯例和现代专有的双重磨难的男女两性,不仅自身处境艰难,相处也或明或暗,危机四起 。
- 四是在女性与男性一争长短的年代,女性的智慧、学识、能力或耐性并不比男人弱,可是成就甚难突破某一界限,往往因为“情关难度”,一个失败的婚姻就断送了女人的一生。
基于种种事实,廖辉英在对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女性自我意识的不觉悟、男女两性情境的不和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后,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女性主义主张。她强调,先做一个“人”,再做“女人”,不要因为“性别”而对人生目标打折或让步;她渴望做第一等女人,不做第二等男人,做自己而不要去仿效他人;她主张女性在为家庭贡献心血精力之后,总要给自己留一片天空;她反对“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主张,也不喜欢标榜所谓的“单身贵族”,希望男女两性能合理、合礼,而且合情地彼此相待。“我是个女性主义者”,回首来时路,廖辉英这样定位自己。基于这样一种女性理想,廖辉英动笔写作并且始终面向女性写作,其创作宗旨也鲜明呈现。
作品
小說
- 《不歸路》,1982年。
- 《油麻菜籽》,1983年。
- 《書鄉細說》,1984年。
- 《紅塵劫思潮》,1985年。
- 《盲點》,1986年。
- 《今夜微雨》,1986年。
- 《在秋天道別》,1990年;九歌出版社2008年1月新版,ISBN 978-957-444-467-0。
- 《絕唱》,1986年
- 《落塵》,1987年。
- 《藍色第五季》,1988年。
- 《焚燒的蝶》,1988年。
- 《窗口的女人》,1989年。
- 《朝顏》,1989年。
- 《都市候鳥》,1990年。
- 《芳心之罪》,1990年。
- 《城市戀情》,1989年。
- 《歲月的眼睛》,1990年;九歌出版社2007年11月新版,ISBN 978-957-444-456-4。
- 《卸妝》,1991年。皇冠出版 ISBN 957-33-0574-7
- 《木棉花與滿山紅》,1991年。
- 《愛與寂寞散步》,1992年。
- 《你是我的回憶》,1992年。
- 《輾轉紅蓮》,1993年。
- 《你是我今生的守候》,1993年;九歌出版社2010年10月新版,ISBN 978-957-444-712-1。
- 《負君千行淚》,1993年。
- 《愛殺19歲》,1995年;九歌出版社2008年7月新版,ISBN 978-957-444-518-9。
- 《月影》,1996年。
- 《愛又如何》,1996年。
- 《紅塵再續》,1997年;九歌出版社2008年11月新版,ISBN 978-957-444-553-0。
- 《何地再逢君》,1997年。
- 《愛情良民》,1999年。
- 《外遇的理由》,1998年。
- 《愛情工事中》,2000年。
- 《迷走》,民國2001年。皇冠出版社
- 《情路浪跡》,2002年。
- 《女人香》,2003年;九歌出版社2009年10月新版,ISBN 978-957-444-641-4。
- 《焰火情挑》,九歌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ISBN 957-444-183-0。
- 《相逢一笑宮前町》,九歌出版社2005年5月新版,ISBN 957-444-221-7。
- 《以愛為名》,九歌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ISBN 978-957-444-389-5。
散文
- 《說愛》,1985年。
- 《談情》,1985年。
- 《心靈曠野:廖輝英長短調之二》,1986年。
- 《自己的舞臺:廖輝英長短調之一》,1986年。
- 《擦肩而過》,1987年。
- 《咫尺到天涯》,1988年。
- 《淡品人生》,1989年。
- 《友情之書》,1989年。
- 《兩性拔河》,1989年。
- 《情意人生》,1990年。
- 《尋找溫柔的所在》,1998年。
- 《愛是一生的驚嘆號》,1991年。
- 《照亮自己》,1992年。
- 《與溫柔相約》,1991年。
- 《製作多情》,1996年。
- 《賭一場愛的輪盤》,1999年。
- 《騷動的青春》,2001年。
- 《愛情要自尋出路》,2002年。
- 《廖輝英幫你看清愛情婚姻》,2006年。
- 《先說愛的人,怎麼可以先放手》,2009年。
- 《愛,不是單行道》,九歌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ISBN 978-957-444-805-0。
其他論著
- 《科學家的故事》,1982年。 (兒童文學)
- 《女性出頭一片天(Winning a piece of sky for herself)》,1990年。 (論著)
專欄
- 《聯合報》【女人大轉彎】專欄
被改編為影視劇本的小說
- 1984年,《油麻菜籽》被改編為電影,由萬仁導演,侯孝賢編劇,柯一正、蘇明明主演。
- 1986年,《今夜微雨》被搬上銀幕。
- 2000年,《輾轉紅蓮》由公視改編為電視劇。
- 2002年,三立台灣台播出由《負君千行淚》改編的電視劇。
主持
-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熟年帶狀節目《元氣Live秀》第一季(與官家宇合作主持)
- 台灣藝術電視台政論節目《輝常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