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兰战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弗里德兰战役 |
---|
名称 弗里德兰战役 日期 1807年6月14日 参战兵力 60000 \ 80000 结果 法军胜利 |
弗里德兰战役(1807年6月14日)是拿破仑战争中一场重要战役,交战双方为由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带领的法军以及由俄罗斯帝国[2]的本尼格森伯爵所带领的俄军。战役发生地点位于今日加里宁格勒的普拉夫金斯克附近。拿破仑取得决定性胜利,而俄军战败后则沿著维纳河与尼曼河混乱地溃逃。
简介
由于先前的埃劳战役中双方并未分出胜负,所以在弗里德兰的决战是出于战略的必要性。战役开始前,位于弗里德兰由拉纳元帅所指挥的军团,被本尼格森伯爵发现看似孤立于主力军,他进而认为这是歼灭这些法军的机会。于是本尼格森伯爵指挥全军渡过维纳河前去进攻,但拉纳军团仍成功在拿破仑率领援军抵达战场前守住阵地。到了下午的晚些时刻,法军数量已经增加至八万人,这时拿破仑认为是反击的好机会,从而对俄军左翼发动猛烈的袭击,以期能压制俄军并迫使对方退向河边。由于俄军抵挡不住法军的攻势,他们的防线出现漏洞并开始渡维纳河北逃。俄军在弗里德兰遭到了重创,并损失两万馀人以上,而法军则损失一万多人左右。
拿破仑这场在弗里德兰的压倒性胜利,成功迫使俄罗斯在政治上与他求和,瓦解了第四次反法同盟。而沙皇亚历山大也只能无奈地同意与拿破仑协商和约,最终讨论结果促成了提尔西特条约,内容包含俄罗斯同意加入大陆系统来一同对抗英国,还有普鲁士割让将近一半的领土。普鲁士损失的领土被割让给新成立的威斯伐伦王国,并由拿破仑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来统治。提尔西特条约也让法国控制了爱奥尼亚群岛,这在战略地位上极为重要,因为它掌握进入地中海地区的入口。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提尔西特条约的安排与签订,是拿破仑帝国的高点,因为在欧洲大陆上已无列强可与法国匹敌。
起因
在弗里德兰战役之前,欧洲早在1805年时就已经卷入第三次反法同盟之战的烽火当中。随著法国在1805年12月2日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之后,普鲁士在1806年加入了战争,试图夺回她在中欧的主宰地位。
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普关系迅速紧张起来。拿破仑坚持普鲁士必须加入大陆系统以对英国作经济封锁,这项要求对德意志的商人造成不利的影响。另外,拿破仑对刊发攻击他的小册子之出版商人—约翰·菲利普·帕尔姆发动了场突袭逮捕,并予以处死。而且拿破仑还试图以提供汉诺威作为与英国和好的礼物,这些事都激怒了普鲁士。普鲁士于1806年8月9日开始动员,并于8月26日下达最后通牒:要求法军在10月8日前撤回莱茵河西岸,否则等同于两国开战。
拿破仑希望在俄军赶到前能够歼灭普鲁士的部队,于是18万的法军在1806年10月2日开始穿越法兰克尼亚森林,并采用营方阵系统作为部署,以利迎击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威胁。10月14日法军在耶拿-奥尔斯塔特双重会战中获得决定性胜利,随后展开模范追击。整个战役结束后,普鲁士总共有两万五千人伤亡,十四万人及两千门加农炮被法军俘获。少数普军渡过奥德河后来到波兰,但这时他们已经折损绝大多数的部队了,俄罗斯这时只能单独与法军交战。11月18日,法军在路易·尼古拉·达武的率领下,已经在波森(11月初占领的)前往华沙的半路上,奥热罗部接近布洛姆贝格,而热罗姆·波拿巴部则已经抵达卡利什。
当法军来到了波兰时,当地人视他们为解放英雄。俄国将领本尼格森伯爵担心他和布克斯霍夫登两部的联系会被法军切断,因而放弃华沙并撤至维斯杜拉河右岸。1806年11月28日,法军在缪拉率领下进入华沙。法军追击逃逸的俄军,并于12月26日在普乌图斯克激烈交战。交战结果虽然胜负未定,但本尼格森伯爵依然写信给沙皇说他击退六万法军,从而得到所有在波兰的俄军指挥权。在此同时,内伊元帅开始投入更多心力在生产粮食补给,这让本尼格森伯爵觉得是个突袭处于孤立状态之该部的好机会,然而他发现拿破仑试图包围他的军队之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俄军随后先撤往阿伦施泰因,然后再撤至埃劳。
2月7日,俄军向位于埃劳的苏尔特部发动攻击。到了2月8日拂晓,战场上仅有44,500人的法军,正在抗击拥有67,000人的俄军之进攻。拿破仑希望该部能牵制住本尼格森伯爵的部队越久越好,进而让内伊和达武的部队能有足够时间包抄他们。一场激烈的战斗接踵而至,战场上令人眩目的暴风雪更使战况雪上加霜。法军发觉他们正身陷险境,直到10,700名骑兵赶到现场,以八十个中队发动冲锋,[17] 纾解中间部队所承受的压力。达武的到来象征可以开始进攻俄军左翼,但攻势受阻于勒斯托克率领的普军,他们突然出现在战场上,并和俄军一同击退法军。内伊则是来得太迟,以至于未能造成任何决定性的影响,就让本尼格森伯爵成功撤走了。在这场不分胜负的战役中所造成的伤亡是非常可怕的,双方都遭受了约两万五千人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缺乏决定性的胜利对双方来说,就意味著战争必须再打下去。
经过数月的整补休养后,拿破仑再度率领大军团开始行动。当拿破仑得知俄军沿著维纳河旁的海尔斯堡扎营时,他假定那是俄军的后卫部队,让他决定执行对基地发起全面进攻,以期对方会被打跑。但事实上,法军在那边所要面对到的是整个俄军主力,辖下超过五万人及150门火炮。法军不断地以一次次攻势试图打乱俄军的部署,但却被躲在工事中的俄军给击退。俄军先前精心制作好这些工事,用来对付试图渡河的拿破仑。法军伤亡高达一万人,而俄军则损失约六千人。出于越来越难以坚守的原因,俄军最终仍撤离了海尔斯堡,但这也促使拿破仑再次追击。法军攻向柯尼斯堡以掠夺更多补给与粮食。6月13日,拉纳元帅的前锋回报在弗里德兰有为数众多的俄军。双方在这天剩下的时间互相交战未能有所进展。最重要的是,本尼格森伯爵相信他能在接下来的一天内歼灭孤立的拉纳部,并有足够的时间渡过维纳河撤走而不碰上法军主力。
战局
由戈利岑将军率领俄军赶跑法军骑兵前哨之后,本尼格森伯爵的主力军于6月13日晚间占领弗里德兰。拿破仑的军队向弗里德兰进军,但是是分散到多条进军路线上,而双方一场碰巧的遭遇引发了第一阶段的战斗。拉纳得知拿破仑带著至少三个军团赶来支援之后,便令传令兵飞驰发出请求支援的讯息,同时采取拿手的延迟战术来紧盯本尼格森部。拉纳仅仅用了最多两万六千人的兵力,便牵制住本尼格森伯爵,并迫使后者为了打败他,下令更多部队从维纳河另一岸渡河来支援。为了展现一个大胆的战线,并转移部队去阻击俄军的推进,法军首先在14日的前几小时,于波斯堤能(Posthenen)前的索特莱克树林( Sortlack Wood)与俄军交战。拉纳成功将本尼格森部牵制在原地,直到法军在维纳河左岸的增援军来到八万人之众。双方现在都可自由运用骑兵来掩护侧翼,法军各中队在海因里希斯多夫(Heinrichsdorf)的作战位置的竞争,最终一致同意接受格鲁希和艾蒂安·德·南索蒂指挥。由于已将弗里德兰附近的浮桥予以拆除,本尼格森伯爵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部队困在西岸,结果被迫与法军交战。
在此同时,拉纳部正发动猛烈的攻击来拖住本尼格森的部队。拿破仑担心俄军会刻意再次回避他,但到了早上六点时,本尼格森伯爵已经在弗里德兰西侧会合了近五万人的部队,显示他并未回避拿破仑。本尼格森部的步兵布防在两条防线上,置于海因里希斯多夫到弗里德兰的道路,并在河流的上弯处以火炮设防。在步兵的右翼之外,骑兵和哥萨克军布防在海因里希斯多夫西北方的森林里,另有小股的哥萨克军甚至渗透到施万瑙(Schwonau)。左翼亦有部分骑兵及维纳河岸的炮台群掩护。俄军突击队和拉纳的部队在索特莱克树林激烈交火,但并未有任何决定性战果。
莫蒂埃的前锋部队抵达海因里希斯多夫之后,便将哥萨克军逐出施万瑙。拉纳部在激战中依然坚守著阵地,到了中午时,拿破仑率领的四万部队终于出现在战场上。拿破仑下达了一道简要的命令:内伊部应攻占波斯连能(Postlienen)及索特莱克树林;拉纳部则应从中央战场靠近内伊的左侧;莫蒂埃要守住左翼的海因里希斯多夫;维克托指挥的第一军及帝国近卫军驻扎在波斯堤能后方作为预备队;在海因里希斯多夫集中大量骑兵;主要攻势集中在俄军左翼,因为拿破仑发现维纳河和波斯堤能间,是一个伸入水中的狭长陆地,而唯一的对外通道也相当狭窄。预备队另补入三个骑兵师作为机动。
前述所说的军事行动显示出,双方仍有不少分遣队可攻向柯尼斯堡附近。由于现在的部署暴露在火炮的射击范围内,拿破仑花了一整个下午在整编新抵达的援军。到了下午五时所有准备终于完成,接著内伊部在重炮火力的掩护下,迅速攻占索特莱克树林,随后更攻抵维纳河岸。内伊元帅的右翼部队在马尚德的指挥下,将部分左翼的俄军逐退出了索特莱克,同时左翼部队也在比森的率领下持续推进。俄军骑兵试图以猛烈的冲锋在两翼法军之间突围,但遭到拉图尔-莫布尔领军的龙骑兵击退。
不久俄军便发现他们被压缩在维纳河旁的一小区域,在内伊部和预备队的火炮部队下成为明显靶子。由于本尼格森预备骑兵队的冲锋起了相当作用,使内伊部的攻势被制止,且让后者的部队陷入混乱。虽然夜袭在先前的埃劳战役时被证明并非那么有效,但在六月的气候、弗里德兰地区的坚固地面以及机动性不高的法军面前,仍有其施行的价值。杜庞率领的步兵师从波斯堤能出发后进展迅速,同时骑兵师也将俄军打退回拥挤的河边,最后让炮兵将领瑟纳赫蒙特带著为数众多的火炮抵达射程范围。火炮的距离如此靠近,以至于可以看见俄军的防线有如在数分钟内崩溃,有如被散弹枪杀伤大部。内伊麾下的步兵在筋疲力尽的情况下,依然在弗里德兰的街道上追上残破不堪的俄军左翼。拉纳和莫蒂纳则同时牵制住俄军中央及右翼部队,但他们的炮兵部队也承受了极大的损失。当弗里德兰一地看似开始交火时,两位元帅发动了步兵进攻。这时法军赶往战场的新援军正在接近当中。杜庞借由涉过水车用水流(mill-stream)来隐蔽自己部队的行踪,然后从俄军中央部队的左翼发动攻击。虽然俄军顽强的抵抗,但法军仍能将前者的战线强行打退,而战斗也在不久后结束。
俄军毫无组织地撤退让他们承受了极大的损失,同时有很多士兵在渡河时落入水中。在更北方的地方,几未受损的右翼部队沿艾伦伯格(Allenburg)路撤退;法军左翼的骑兵虽前去追击,但却未有任何收获。法军大约伤亡了八千至一万人,而俄军则有超过三万人战死、负伤或是失踪。
结果
6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遣使法军请求停战。拿破仑同意使节提出维斯杜拉河为俄法势力在欧洲的分界之要求。6月25日,两位皇帝在尼曼河上一只设有帐篷的木筏上会晤,讨论和平条件。会谈后于提尔西特谈判和平协议详细内容。亚历山大对拿破仑说第一句话很可能是:"我和你一样憎恨英国。"据说拿破仑则回答:"那我们已经实现了和平"。两位皇帝花了数天检视各自的军队、颁发勋章,且经常聊无关政治的话题。
虽然在提尔西特的谈判以华丽排场和外交辞令为特色,但依然是无情政治下的产物。亚历山大被自己的弟弟康斯坦丁大公施压后,与拿破仑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拿破仑在这次战争中取胜后,对俄国开出相对宽大的条件:加入大陆系统、从瓦拉几亚和摩达维亚撤军以及割让爱奥尼亚群岛给法国。尽管路易丝皇后不断地求情,但拿破仑对普鲁士的要求仍然相当严厉。普鲁士丧失了大半国土,同时拿破仑在其领土上创建了面积2849平方公里的威斯伐伦王国,随后指定他的弟弟热罗姆为这个新王国的国王。这份合约相当羞辱普鲁士,导致其对拿破仑有著极为深刻又痛苦的不满。而且,在和拿破仑缔结的友谊中,亚历山大的抱负让他严重错判自己外长的真正意图,使他们在接下来几年内不断违反和约的内容。尽管然存在这些矛盾与问题,提尔西特和约仍给了拿破仑在战争后喘息的机会,并让他能回到已经超过三百天未见的法国。他在抵达巴黎后受到了热烈欢迎与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