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好好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好好詩》

作品名稱: 《張好好詩》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杜牧

《張好好詩》[2]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杜牧,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莊道學。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杜牧的古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善於將敘事、議論、抒情三者融為一體,氣格緊健,造句瘦勁,如《感懷詩》、《杜秋娘詩》、《張好好詩》、《李甘詩》、《郡齋獨酌》、《雪中書懷》、《落中送冀處士東遊》、《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壓招以詩贈行》、《池州送孟遲先輩》、《題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自嘲的杜牧,其實是位頗富同情心的詩人。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杜牧路過金陵,曾為「窮且老」的昔日歌女杜秋,寫了悲慨的《杜秋娘詩》;兩年後,詩人任東都監察御史,在洛陽重逢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樂妓張好好,又為她淪為「當壚」賣酒之女,而「灑盡滿襟」清淚——這就是此詩的由來。

風塵女子的淪落生涯,在開初往往表現為人生命運的驚人躍升。此詩開篇一節,正以濃筆重彩,追憶了張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韻、名聲震座的美好一幕:「翠茁(zá,生長)鳳生尾,丹葉蓮含跗(花萼的基部)」——這位年方「十三」有餘的歌女,當時身穿翠綠衣裙,裊裊婷婷,就像飄曳着鮮亮尾羽的鳳鳥;那紅撲撲的臉盤,更如一朵搖曳清波的紅蓮,含葩欲放。詩人安排她的出場非同一般,那是在一碧如染的贛江之畔、高倚入雲的滕王閣中——正適合美妙歌韻的飛揚、迴蕩。為了這一次試唱,人們特為準備了鋪張的「華筵」,高朋滿座。而處於這一切中心的,便是張好好。

此刻,她正如群星拱衛的新月,只在現身的剎那間,便把這「高閣」的「華筵」照亮了。為着表現張好好的驚人之美,詩人還不忘從旁追加一筆:「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主公,即江西觀察使沈傳師(當時詩人正充當他的幕僚);「來踟躕」,則化用《陌上桑》「使君從東來,五馬立踟躕」之意,描寫沈傳師在座中初睹張好好風姿的驚訝失態的情景,深得側面烘托之妙。

然後便是張好好的「試唱」,詩中描述她在「吳娃」的扶引下羞怯登場,低頭不語地擺弄着長長的前襟;一雙發鬟高下相宜,縷縷髮辮才曳過短襦——寥寥數筆,畫出了這位少女的無限柔美羞怯之態。令人不禁要懷疑如此小兒女家,竟有聲震梁塵的妙喉。然而,「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當她像貞元(785-805)間名妓關盼盼那樣乍一摔袖,席間便頓時響徹小鳳凰一般清潤圓美的歌鳴。這歌聲嘹亮清麗,竟使伴奏的器樂都有難以為繼之感,以至於琴弦快要迸散關鈕、蘆管即將為之破裂。而張好好的裊裊歌韻,卻還壓過「眾音」,穿透高閣,直上雲衢。白居易《琵琶行》表現商女奏樂之妙,全藉助於連翩的比喻描摹;此詩則運用高度的誇張,從伴奏器樂的不勝競逐中,反襯少女歌喉的清亮遏雲,堪稱別開蹊徑。

一位初登歌場的少女,一鳴驚人,贏得了觀察使大人的青睞。她從此被編入樂籍,成了一位為官家賣唱的歌妓。未更人事的張好好,自然不懂得,這失去自由的樂妓生涯,對於她的一生意味着什麼。她大約到是滿心喜悅地以為,一扇富麗繁華的生活之門,已向她砰然打開——那伴着「主公」在彩霞滿天的秋日,登上「龍沙」山(南昌城北)觀浪,或是明月初上的夜晚,與幕僚們游宴「東湖」的生活,該有無限樂趣。最令詩人驚嘆的,還是張好好那日愈變化的風韻:「玉質隨月滿,艷態逐春舒。絳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不知不覺中,這位少女已長成風姿殊絕的美人。當沈傳師「旌旆」東下、調任宣歙觀察使時,自然沒忘記把她也「笙歌隨舳艫」地載了去。於是每遇霜秋、暖春,宣城的謝朓樓,或城東的「句溪」,就有了張好好那清亮歌韻的飛揚。這就是詩之二節所描述的張好好那貌似快樂的樂妓生活——詩人當然明白,這種「身外(功業、名聲)任塵土,樽前極歡娛」的「歡娛」,對於一位歌妓來說,終竟只是曇花一現,並不能長久。但他當時怎麼也沒預料,那悲慘命運之神的叩門,對張好好竟來得如此突然。而這一節之所以極力鋪陳張好好美好歡樂的往昔,也正是為了在後文造成巨大的逆轉,以反襯女主人公令人驚心的悲慘結局。

這結局在開始依然帶有喜劇色彩:「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聘之碧瑤佩載以紫雲車(仙人所乘)」。

那風度翩翩、長於「諷賦」的聘娶者,就是曾任「集仙殿」校理的沈傳師。詩序稱他「以雙鬟(一千萬錢)納之」,可見頗花費了一筆錢財,故詩中以「碧瑤佩」、「紫雲車」等誇張之語,將這齣「納妾」喜劇着力渲染了一番。張好好呢,大約以為終於有了一個歸宿,生活拘檢起來,正如傳說中的天台仙女一般,關閉「洞門」,不再與往日熟知的幕僚交往。「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二句,敘女主人公為妾景象,雖語帶詼諧,字裡行間畢竟透露着一種孤清幽寂之感,它似乎暗示着,女主人公身為侍妾,生活過得其實並不如意。

詩情的逆轉,是數年後的一次意外相逢:「洛城重相見,綽綽為當壚」——當年那綽約風姿的張好好,才不過幾年,竟已淪為賣酒東城的「當壚」之女。這令詩人十分震驚。奇特的是,當詩人揭開張好好生涯中最慘澹的一幕時,全不顧及讀者急於了解淪落真相,反而轉述起女主人公對詩人的關切詢問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此四句當作一氣讀,因為它們在表現女主人公的酸苦心境上,簡直妙絕——與舊日朋友的相逢,竟是在如此尷尬的場合;張好好縱有千般痛楚,教她也無法向友人訴說。沉淪的羞慚,須得強加壓制,最好的法子,便只有用這連串的問語來岔開了。深情的詩人不會不懂得這一點。縱有千種疑問,也不忍心再啟齒相問。詩之結尾所展示的,正是詩人默然無語,在「涼風生座隅」的悲哀中,凝望着衰柳、斜陽,撲簌簌流下滿襟的清淚——使得詩人落淚不止的,便是曾經以那樣美好的歌喉,驚動「高閣」「華筵」,而後又出落得「玉質」、「絳唇」、「雲步」「艷態」的張好好的不幸遭際;便是眼前這位年方十九,卻已飽嘗人間酸楚,終於淪為賣酒之女、名震一時的名妓。

這首詩正以如此動人的描述,再現了張好好升浮沉淪的悲劇生涯,抒發了詩人對這類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苦難女子的深切同情。作為一首敘事詩,詩人把描述的重點,全放在回憶張好好昔日的美好風貌上;並用濃筆重彩,表現她生平最光彩照人的躍現。只是到了結尾處,才揭開她淪為酒家「當壚」女的悲慘結局。這在結構上似乎頗不平衡。然而,正是這種不平衡,便在讀者心中,刻下了張好好最動人美麗的形象;從而對她的悲慘處境,激發起最深切的同情。

  解釋二:孤燈殘月伴閒愁,

  幾度悽然幾度秋;

  哪得哀情酬舊約,

  從今而後謝風流。

  這是杜牧的愛人張好好寫給他的詩,詩里有愛,愛重含愁,愁中又透着決然。

杜牧和湖州名妓張好好是在南昌沈傳師的府上認識的。當時的的杜牧尚未成家,風流倜儻,而張好好美貌聰慧,琴棋書畫皆通。參加宴會時兩人經常見面,張好好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愛上張好好的色藝雙絕。他們湖中泛舟,執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無限美好。本應該留下一段佳話,讓人沒想到的是,沈傳師的弟弟也看上了張好好,很快納她為妾。張好好作為沈傳師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認落花流水空餘恨,就此互相別過。

張好好出嫁時留下此詩,從此一入侯門。後杜牧在長安抑鬱而死,張好好聞之悲痛欲絕,瞞了家人到長安祭拜,想起相愛與別離的萬般淒楚,竟自盡於杜牧墳前。

所以不是什麼同情,是愛情詩篇。

詩詞正文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來樂籍中。後一歲,公移鎮宣城,復置好好於宣城籍中。後二歲,為沈著作以雙鬟納之。後二歲,於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

譯文

我於大和三年在已故的吏部侍郎沈公任江西觀察使的幕府供職。那時張好好十三歲,已經小有名氣,剛因會唱歌而被編入樂籍。過了一年,沈公改官宣歙觀察使,又把張好好帶去安排在宣城樂籍。又過了兩年,張好好被沈公弟弟著作郎沈述師以雙鬟的年紀納為姬妾。再後兩年,我在洛陽東城重又見到張好好。感舊傷懷,就題了這首詩送給他。

您是南昌佳麗人,當年十三才有餘。像嫩綠鳳尾剛生芽,像暈紅蓮花還含苞。

高閣依在半天裡,章江連接碧雲霄。在這裡請您試珠喉,專為此把華麗宴排鋪。

主人公環顧四座客,正驚訝您來得踟躕。吳娃就起身引您上前,還猶豫掩長袖半遮面。

一雙髮髻高低恰合宜,青螺小襖正顯身嬌俏。明眸嫵媚靜垂下雙袖,歌喉囀動猶如雛鳳鳴呼。

急促的弦索彈出關紐,高亢的管樂像要吹裂圓蘆。多少樂聲都跟不上您的歌唱,繚繞飄渺飛向那碧雲天路。

主人公讚嘆了還又讚嘆,說這樣的歌聲天下稱罕。送給您天馬綢緞,還配上水犀頭梳。

到龍沙洲去看秋浪,在明月下暢遊東湖。從那以後我們便常常會面,三日不見就要算時隔太疏。

美麗資質隨着月亮變得豐滿,濃艷風情跟着春天更加展舒。深紅的嘴唇漸漸輕靈乖巧,輕盈的步態越發從容自如。

旌旆旗幟忽然東下,笙歌樂舞轉隨舳艫。秋霜凋萎謝樓樓畔樹,春沙溫暖句溪溪邊蒲。

身外事任由它等同塵土,酒杯前且盡人生歡娛。集仙殿裡飄然客,作賦壓倒司馬相如。

聘您使用碧瑤珮,載您動用紫雲車。從此洞門關閉水聲遠,明月高懸蟬影孤。

自那時過了沒幾年,已經散盡了我們這些高陽酒徒。洛陽城東重又相見愛你,您身姿綽約正酒店當壚。

奇怪我「為什麼事情所苦,年輕輕的就白了鬚鬍?同游的夥伴如今可還在?這失意的日子可還受得住?」

在我哭悼沈公後,水天盡染初秋色。斜陽冷光照衰柳,涼風暗生起座隅。淚水灑滿胸衣襟,短歌一曲為您書。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5]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晚唐時期人。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

杜牧看到唐帝國的種種內憂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為。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善於論兵,作《願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又注《孫子》。任地方官時也給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某些作品表現了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堪稱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6]

視頻

唐詩十家杜牧
杜牧的創作風格

參考來源

  1. 唐代杜牧《張好好詩》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搜狐網 [2019-08-17]
  2. 《張好好詩》賞析. 古詩文網
  3. 唐杜牧《張好好詩》墨跡的近世命運. 藝術新聞-中國藝術品網 [2015-2-13]
  4. 《張好好詩》詩詞正文. 古詩文網
  5. 杜牧. 古詩文網
  6. 杜牧簡介.中華英烈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