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御临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御临河

外文名称;yulin river

地理位置;四川、重庆

气候类型;温带

著名景点;御临小三峡、千岛洪湖、华蓥山景区

流域面积;约3800平方公里

河道长度;约190公里

主要支流;大洪河、白水河、

温塘河、桥坝河、护城河

御临河,长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大竹县四方山系,河干上至重庆市长寿区称沱镇,下到渝北区洛碛镇箭沱村与江北区五宝镇新山村之间的长江口,约一百多里。

御临河流域覆盖两县两区,即四川省的大竹县、邻水县,重庆市的渝北区、长寿区。上世纪50年代,河里通行木船,把沿河两岸的粮食、肥猪等农产品装运出去卖到城里,然后又将城里的食盐、布匹等工业品运载进来卖给当地人,是这一方人千百年来的主要运输通道。50年代以后,逐渐有了公路,御临河里的木船就随着消失了。

序言介绍

御临河,原叫太洪江。长江岸的太洪岗,渝北区的太洪场(原太洪乡并洛碛镇),都源于太洪江之名。御临河顾名思义,御,是与皇帝有关的事。临,即到达或靠近的意思。御临河的来历源于建文帝曾到过这条河。

御临河位于邻水县幺滩镇,横切华蓥山支脉铜铜山背斜,形成由老鹰峡、仙女峡、西落峡三个相联的U形峡谷,又称御临河小山峡。峡谷长约6公里,崖深谷幽。峡谷为岩深地貌,具有典型的岩溶景观。

御临河水系

御临河发源于四川省大竹县的四方山(铜锣山的支脉),作为一条溪水流经团坝镇,在黄滩乡接入两条支流,变成一条主河,名叫黄滩河。流经高穴镇再接入两条支流,到金鸡乡再接入两条支流,到妈妈镇接入一条支流。在大竹县欧家镇、邻水县太和乡交界之处,接入了一条大支流,名叫西河,汇合而成的主河仍沿用西河之名。

进入邻水县后再接入一条支流,流经甘子镇时接入钟家河等两条支流,流经龙安镇时接入老马河等两条支流。流邻水县经观音桥镇、冷家乡时接入两条支流,主河改名芭蕉河。流经城南镇时,接入来自县城(鼎屏镇)的护城河,流经牟家镇时接入来自西天乡的一条支流

流经合流镇时接入来自甘坝乡的一条支流,此时主河已改名御临河。在四海乡、椿木乡之间接入一条支流,流经坛同镇接入一条支流。在坛同镇、子中乡交界处,加入一条来自高滩镇的大支流,名叫桥坝河,形成三角滩景点。在子中乡接入一条来自重庆渝北区大湾镇的邱家河,然后冲开铜锣山脉,形成御临小三峡景区。流经御临镇接入一条大支流,名叫幺滩河,又名白水河,然后进入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

流过长寿区洪湖镇,进入渝北区大盛镇、统景镇,接入了几条小支流,到统景镇接入了一条大支流,名叫温塘河。之后接入一条支流后,就正式与来自大竹县东槽、邻水县东槽的大洪河(又称东河)汇合,三山两槽的主要水系已合入御临主河。流经麻柳沱镇接入一条支流,流经石船镇接入两条支流,在五宝镇边缘汇入长江干流。

御临河流域的诸多支流,皆来自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三条平行山脉,是四川盆地-川东平行岭地理构造的结果。[1]

主要支流

御临河流域的几大支流为:

1. 大洪河,发源于四川省大竹县境内的铜锣山脉东侧,与御临主河的源头分属一山两侧。大洪河流经大竹县周家镇,一些河源来自同心桥水库,流经高明镇时汇合为主河。流经天城镇时,接入来自明月山脉的一条大支流,成为东河。

流经石子镇、四合镇,接入一些支流,进入邻水县护邻乡,改名大洪河,再接入来自大竹县张家镇的支流。流过邻水县兴仁镇、石滓镇,接入一条来自石永镇的支流,再后接入一条来自明月山的石板溪。流经八耳镇接入一条倒水沟,流经复盛乡接入一条清林沟,流经丰禾镇接入一条支流。

历史记载

《明史纪事本末》中看到,在建文帝由密道逃出南京后,有"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的说法。说明建文帝逃亡到重庆,就有可能到达过太洪江,也就会有御临河的传说。

相传,建文帝一行从南京逃出后,沿长江而上,一路东躲西藏,于公元1406年5月,逃至重庆江北太洪岗。取道进入太洪江,走到"沱湾"已疲惫不堪,见得此处峡谷深深,汹涌澎湃的河水从峡谷冲出,两岸峭壁,树木参天,是一处隐藏避难的好地方。此时,建文帝对复位之念抱以绝望,于是吩咐将士,把兵器弃于"沱湾",由此更名为"箭沱湾"(现在箭沱村的来历)。马匹放于大山,由此得名"马岭坪"(今五宝镇驻地)。见五堡大山有"五堡"环绕是"宝地",令部分将士隐居于五堡山,后人便将"五堡场"改为"五宝场",就是如今的五宝镇。 在五宝镇大树村15社,有座川祖庙(已作民房),面朝御临河,据当地人说,"川祖庙"以前叫"驿龙庙",建于明朝时期,相传建文帝逃亡时在此庙内隐居过。

建文帝逃亡到达太洪江沱湾后,穿越悬崖峭壁的洞溪峡,沿河西岸逃奔邻水县幺滩。途中夜宿江北隆兴一小庙,黎明起身,行至场外桥边,察觉后有追兵将近,便返回小庙,藏于神龛下石洞中,因而得以脱险。小庙后来取名为"龙藏寺",经扩建后又更名叫"龙藏宫",由此"隆兴场"也改名为"龙兴场",就是沿袭至今的龙兴镇。

笔者1976年至1977年,在当时的统景区龙安公社(后改乡并入统景镇)工作时获悉,该社有个滚珠村,位于御临河畔,村边有个河滩叫滚珠滩,设有一个粮站叫滚珠粮站。相传,建文帝以"僧"的穿戴逃亡来到河滩上,又渴又饥,见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戏水游荡,便伏下身去喝水解渴,不慎颈上佛珠掉落水中,佛珠随河水流滚而去,由此得名滚珠滩。民国5年在此设立"滚珠场",后来为村,就是沿用至今的滚珠村。

在滚珠村上游十几里,是黄印乡(现撤并)。传说建文帝逃亡时走到这里,在河坝上歇脚,打开包袱取行李,被旁边一农夫看见。那包袱里面有一个用黄绸包着四四方方的东西,像似一颗大印,便传得更离奇。从此,那块河坝就取名叫"黄印坝",后来建乡,命名为"黄印乡",这大概是黄印乡由来的一种说法。

建文帝的结局,成一谜案,而御临河的来历,也只是一个传说。然而,如今的御临河,风景如画,河上架起了一座座跨河大桥,沿河公路四通八达,旅游开发锦上添花。上有统景"温泉世界",下有御临镇"排花洞"风光,中有龙兴古镇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还有复盛"御林山庄"。据说,正在设计开发"复盛御临河风景旅游区"。

建文帝

建文帝,乃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1398年朱元璋病逝,21岁的朱允炆继承了祖父的皇位,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便推行"宽政"、"减赋"、"锐意削藩"。由于"削藩"策略失误,而失去帝位。历史上有"自焚"之说,有"出亡"之说,成为明史第一大谜案。

流过长滩乡,汇入大洪湖,有"千岛洪湖"景观,穿越黎家乡,到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从洪湖流出后,接入大盛镇的几条支流即汇入御临河。

2. 白水河,发源于四川省邻水县的铜锣山东侧,汇合来自古路乡、荆坪乡、两河镇的几条溪流,在关河乡成为主河。流经袁市镇、龙桥乡、风垭乡,接入来自梁板乡的支流,到御临镇汇入御临河。

3. 温塘河,发源于重庆市渝北区的大面坡(华蓥山的支脉)东侧,流经茨竹镇,穿过两岔水库,到统景镇汇入御临河。

4. 桥坝河,发源于重庆市渝北区的大面坡(华蓥山的支脉)西侧,始叫方家河,流经茨竹镇,接入华蓥山的支流,进入四川省邻水县高滩镇,接入高滩河、七孔溪,在子中乡改名桥坝河,在坛同镇、子中乡分界处汇入御临河。

5. 护城河,发源于四川省邻水县华蓥山脉东侧,流经城北镇,穿过关门石水库,接入狮子口水库的支流,流经鼎屏镇的县城,在城南镇汇入御临河。

6. 西河,发源于四川省大竹县的华蓥山脉东侧,有时被视为御临河的源头,流经清水镇,汇入几条溪流在庙坝镇成为主河,在大竹县欧家镇、邻水县太和乡交界处汇入御临河。

在御临河流域的诸多支流里,东河、西河经常被一些溪流使用,比如大洪河的支流里也有西河。有时则分别指代大洪河、芭蕉河这东西两大水系。

相关视频

最美家乡河—御临河(重庆长寿洪湖镇宣传片)

参考资料

  1. 金科御临河 , 搜狐焦点网 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