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山邨
介绍
历史
慈云山邨前身为徙置区,于1964年5月至1971年9月期间落成,共建有63座第3型至第6型徙置大厦(原本计划兴建66座)。由于早期公共屋邨的设计多以安置大量无家可归的难民为主,故居住环境一般较为挤迫以及各种社区设施都并不完善:在康乐设施上仅有位于全邨中央的球场﹣“慈云山邨中央游乐场”(球场范围原本计划兴建第54至56座,但因计划改变,第54至56座最终并没有落成,而原计划中与第42座相连的第41座则改为幼稚园),亦由于邨中居民多达数万人,人口密度太高,因而衍生出不少问题,包括罪案、童党、黑社会等(尤其是以慈爱邨最为严重,例如原来的42-43座间空地,当年常有瘾君子聚集注射毒品,并在附近藏毒,若现金不足以购买毒品时更会行劫;至于慈安邨1-3座,由于与屋邨主要楼宇距离较远,故问题相对较轻),而于1970年代邨中最著名的青少年朋党组织为“慈云山十三太保”。
在1970年,徙置事务处原拟将第1座(后改称安合楼)全幢划作受东头政府廉租屋邨工程影响而须迁出的平房区屋民的指定安置大厦,最后仅有部份居民迁入。及后由于第28座因山泥倾泻导致桩柱露出,所有居民均被迁往楼龄较新的第1-3座,并进行补救工程。复修后初期,由于没有居民愿意入住,徙置事务处以“一屋两户”及自选单位迁置作招徕,成功吸引居民重新迁入。
基于慈云山邨的规模庞大,香港房屋委员会(简称房委会)为方便管理,在1980年将慈云山邨分拆成慈安邨、慈乐邨、慈爱邨、慈正邨及慈民邨5个较小的屋邨(原定为6个,当中慈乐邨原计划分为“慈乐上邨”及“慈乐下邨”,但最后改为不分上下邨),每幢原慈云山邨楼宇均被添加了名称。慈云山邨被分拆后,由于当中有楼宇涉及26座问题公屋丑闻而需要提早拆卸,居民先暂时安置于慈安邨安合楼,待接收屋邨(黄大仙下(一)邨)于1990年完工后才陆续迁离慈云山。后来房委会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透过“整体重建计划”,于1990年代逐步将旧有楼宇拆卸重建,受影响居民迁入以凤德邨、东头邨及黄大仙下(二)邨为首的若干条接收屋邨。重建后部份屋邨重用旧邨名,亦建有两个居屋屋苑。
现在的慈云山邨共有6个屋苑,分别为慈安苑、慈乐邨、慈爱苑、慈正邨、慈民邨及慈康邨。所有屋苑均以天桥联系著,顺势连接到山下的凤德邨,并同时连向6个屋苑共用的大型商场﹣慈云山中心。
由于6个屋苑之间的关系密切,因此“慈云山邨”一词仍不时被用作慈云山6个屋苑的统称,而实际上慈云山邨已不存在。而目前只有中央游乐场保留慈云山邨的名称。
楼宇
所有原慈云山邨楼宇已经拆卸及重建。粗体为26座问题公屋之一。(慈云山邨共占有6座)
楼宇名称 | 属下屋邨[备注 1] | 楼宇类型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重建后原地所属的屋邨名称 | |
---|---|---|---|---|---|---|
分拆前[备注 2] | 分拆后[备注 3] | |||||
第1座 | 安合楼 | 慈安邨 | 第五型 | 1971年 | 1996年 | 慈乐邨 |
第2座 | 安喜楼 | |||||
第3座 | 安民楼 | |||||
第4座 | 乐安楼 | 慈乐邨 | 第三型 | 1965年 | 1992年 | |
第5座 | 乐裕楼 | 1964年 | ||||
第6座 | 乐伟楼 | |||||
第7座 | 乐业楼 | |||||
第8座 | 乐瑞楼 | |||||
第9座 | 乐满楼 | 1965年 | ||||
第10座 | 乐合楼 | |||||
第11座 | 乐健楼 | |||||
第12座 | 乐诚楼 | |||||
第13座 | 乐信楼 | 1964年 | ||||
第14座 | 乐英楼 | |||||
第15座 | 乐仁楼 | 第四型 | 1965年 | |||
第16座 | 乐旺楼 | |||||
第17座 | 乐天楼 | 第三型 | 1990年 | |||
第18座 | 乐辉楼 | |||||
第19座 | 乐美楼 | |||||
第20座 | 乐奂楼 | |||||
第21座 | 乐喜楼 | |||||
第22座 | 乐悦楼 | 1964年 | ||||
第23座 | 乐和楼 | |||||
第24座 | 乐平楼 | 1993年 | 慈爱苑 | |||
第25座 | 乐民楼 | |||||
第26座 | 乐康楼 | |||||
第27座 | 乐祥楼 | |||||
第28座 | 乐泰楼 | |||||
第29座 | 乐公楼 | |||||
第30座 | 乐正楼 | |||||
第31座 | 乐贤楼 | |||||
第32座 | 乐明楼 | |||||
第33座 | 爱富楼 | 慈爱邨 | 1996年 | |||
第34座 | 爱裕楼 | |||||
第35座 | 爱荣楼 | |||||
第36座 | 爱华楼 | |||||
第37座 | 爱福楼 | |||||
第38座 | 爱盛楼 | |||||
第39座 | 爱康楼 | |||||
第40座 | 爱宁楼 | 第四型 | 1966年 | 1989年 | 慈正邨 | |
第41座 | 爱仁楼 | 第三型[备注 4] | 1992年 | |||
第42座 | 爱善楼 | 第三型 | ||||
第43座 | 爱聪楼 | 第四型 | 1967年 | 1995年 | ||
第44座 | 爱慧楼 | |||||
第45座 | 爱贤楼 | 第三型 | 1965年 | 1992年 | ||
第46座 | 爱达楼 | |||||
第47座 | 爱勤楼 | 第四型 | 1966年 | |||
第48座 | 正怡楼 | 慈正邨 | 1996年 | |||
第49座 | 正泰楼 | |||||
第50座 | 正明楼 | |||||
第51座 | 正远楼 | |||||
第52座 | 正安楼 | 1967年 | 1990年 | |||
第53座 | 正康楼 | 第六型 | 1971年 | |||
第57座 | 安欣楼 | 慈安邨 | 第四型 | 1966年 | 1992年 | 慈安苑安康阁 慈乐邨乐安楼 慈云山中心 |
第58座 | 安基楼 | 1965年 | ||||
第59座 | 安宜楼 | |||||
第60座 | 安家楼 | |||||
第61座 | 民智楼 | 慈民邨 | 1967年 | 1989年 | 慈民邨 慈安苑安欣阁 | |
第62座 | 民裕楼[备注 5] | 1968年 | ||||
第63座 | 民健楼[备注 5] | 1967年 | ||||
第64座 | 民泰楼[备注 5] | |||||
第65座 | 民欣楼 | |||||
第66座 | 民俊楼 | 第五型 | 1969年 | 1997年 | 慈康邨 |
学校
邨内亦设12所“火柴盒”小学及特殊学校,多数(共9所)与第四型大厦相连,详情如下:
- 保良第四小学(邻近第1-3座,与蔡准学校相连,是香港仅有的双子式“火柴盒”小学校舍;1994年迁往新蒲岗前启德官立小学校址并易名保良局何寿南小学,再于2016年迁往启德启晴邨)
- 浸信会培爱小学(1977年后部份改为蔡准学校校舍,及后小学于1982年迁入沙田第一城并改名浸信会吕明才小学,剩馀部份再改为明爱乐群学校;邻近第1-3座,与保良第四小学相连,是香港仅有的双子式“火柴盒”小学校舍;前者于1993年迁往大围并易名才俊学校,后者亦于同年迁往火炭穗禾路)
- 五邑工商总会邓树椿纪念学校(与第15座呈90度相连;1991年因清拆而迁往马鞍山,易名五邑工商总会冯平山夫人李颖璋学校,最后于2010年结束)
- 圣文德小学(与16座西部一字型相连;1993年迁往凤德邨且易名圣文德天主教小学,并于2000年分拆出下午校并名为慈云山圣文德天主教小学于慈正邨重开)
- 救世军光慈学校(与40座北侧呈90度相连,1987年迁往杏花邨并易名救世军韦理夫人纪念学校)
- 圣鲍思高小学(与47座东侧呈90度相连,下方一层(二楼)为智障儿童学校-红十字会慈云山学校;1991年因清拆而结束)
- 循理会至正学校(与50座中部相连;1982年因收生不足接获杀校令,但后来获准迁往新翠邨并易名循理会白普理基金循理小学;校舍在四年后曾改作社区中心及慈云山公共图书馆,1998年代关闭)[2]
- 礼贤会小学(1982年创立;与第58座南侧呈90度相连;1991年迁往凤德邨并改为中度智障学校-礼贤会恩慈学校)
- 道慈佛社张祝珊第二小学(与59座中部相连;1984年结束后,于1987年至1991年间用作神召会康乐中学临时校舍,直至1991年该校迁入大埔太和邨后关闭)
- 圣公会约荣小学(与第61座西侧呈90度相连;1988年迁往黄埔花园并易名圣公会奉基小学)
- 葛师校友会慈云山学校(与第61座东侧呈90度相连;1988年因清拆结束)
- 五旬节圣洁会永光第二学校(邻近第66座,1992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