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們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們仨

 

 

 

我們仨》是當代作家楊絳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03年7月。

該書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內容簡介

作品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鍾書大概是記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後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楊絳採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創作背景

據該書編輯董秀玉回憶,該書的最初設想,是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女士寫父女倆,錢先生寫他眼中的母女倆。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錢瑗已經非常衰弱,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床上,錢瑗在護士的幫助下斷續寫了5篇,最後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楊絳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這一停,錢瑗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

1998年,楊絳的丈夫錢鍾書逝世。一生的伴侶、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人物介紹

楊絳:出身世家,善良溫柔、寬容敦厚。自幼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使得楊絳在自己家庭文化構建過程中,成為丈夫的賢內助。丈夫獲獎學金遠赴重洋留學,她也中斷了清華的學業,陪丈夫遊學。學習之餘的楊絳幾乎攬下了生活的一切雜事,做飯製衣,租房置家,在家庭雜事之餘更跑去錢鍾書就讀的學校去旁聽。作為一個妻子,一位母親,她為丈夫和孩子傾注了全部心血,付出了所有的愛。楊絳在醫院生產期間,「拙手拙腳」的鍾書一個人在家總是做了壞事,但她依舊會說「不要緊」。

錢瑗(乳名圓圓,原名錢健汝):她思維靈活,視野開闊,為人也非常較真,注重格物致知。女兒圓圓一向孝順父母,對父母百般體貼。圓圓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時候,圓圓十分乖巧聽話。長大了,她會照顧、陪伴父母,會像「媽媽」一樣管着母親,她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

錢鍾書: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裡最需要照顧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細膩的,他對待妻子和女兒是溫存體貼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學做菜,一起去「探險」——在散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他與妻子、女兒一起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他是女兒最好的「哥們」。他深愛着妻子,兩人不在一處生活時,他給妻子寫信很勤,還特地為她記下詳細日記。

作品影響

我們仨》共推出普通本、珍藏版、圖書館文庫本以及小精裝本四個版本,至2016年銷量已經超過100多萬冊,而楊絳先生將這筆不菲的收入全部捐出。

作品評價

人民網:讀過《我們仨》的人,當忘不了裡面漫長得揪心的夢,「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她內心綻出的血泡像一隻又一隻「飽含着熱淚的眼睛」。

《法制晚報》:這本書由楊絳回憶她和錢鍾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溫暖動人,文筆哀而不傷。

中國青年網:作品講述了「我們仨」共同走過的一段悲愴而溫暖的旅程,和一個人思念仨的悽美情思。

騰訊文化:《我們仨》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