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才 |
才,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读作cái,指事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指草木初生;引申指才质,才能,有才能的人等。从本义引申,又指刚刚(表示时间)。作副词时,繁体写作"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才
拼音; cái
部首; 扌
五笔; FTE
仓颉; DH
郑码; DMVV
字级; 一级字(0029)
平水韵; 十灰平声
注音; ㄘㄞˊ
繁体字; 才(作副词时)
异体字; 哉、才、৴�
总笔画; 3
统一码; 基本区 U+624D
四角; 40200
字源演变
才,指事字。商代甲骨文作(字形1),西周金文作(字形4),均像草木自"一" (象征地面)钻出之形。甲骨文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像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而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为便于锲刻,甲骨文将其轮廓化,写作(字形2)、(字形3)。其中字形3的写法在先秦文字中最为常见,逐渐演变为后世的楷书。
才,草木初生的样子。由"丨"向上面贯穿"一",表示草木发芽抽苗将生枝叶;"一",表示地面。大凡才的部属都从才。 "才",本义指草木初生。《说文》:"才,草木之初也。"引申指才质。《集韵·咍韵》:"才,质也。"又指才能。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又指有才能的人。《礼记·文王世子》:"必取贤敛才焉。"从本义引申,又指刚刚(表示时间)。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才,引申为凡始之称。" 《晋书·谢混传》:"才小富贵,便豫(干预)人家事。"又指仅仅(表示程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余水》:"林鄣邃险,路才容轨。" (这两种用法的"才"后来写作"才"。新中国成立后,又简化为"才")。
甲骨文"才"字是阻击敌军的示意图,其中的一竖表示敌军进攻路线,一横表示自己的防线,交叉之处的图形表示被挡住的敌军 把敌军挡住了说明将士们是有才能的,由此产生才能的含义。以后字形是其变体,繁体"才"字由"糸"和"毚"构成。"毚"字表示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整个字的意思是织布机上的丝织品前后的差别是很小的,这意味着刚刚开始织布,由此产生刚刚和仅仅的含义。汉字简化时按同音代替的办法简化。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昨哉切。《集韵》《韵会》《正韵》墙来切。$音裁。《说文》: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徐曰》:上一,初生岐枝,下一,地也。《六书正讹》:才,木质也,在地为木,既伐为才,象其枝根斩伐之馀。从木省。别作材,非。
又天、地、人为三才。《易·系辞》: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一曰能也。《礼·文王世子》:必取贤敛才焉。《论语》:才难,不其然乎。《前汉·武帝纪》:其令州县举茂才异等。《唐书·百官志》:择人以四才。《邵尧夫曰》: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才者,天之良质也,学者所以成其才也。
又质也,力也。《诗·鲁颂》:思无期,思马斯才。傅:多材也。《孟子》:非天之降才尔,殊也。《近思录》:性出於天,才出於气,气淸则才淸,气浊则才浊。
又姓。明尚书才宽。
又《集韵》:通作材。《说文》:材,木挺也。从木,才声。徐曰:木劲直可用,故曰入山抡可为材者。人之有才,义出於此。
又《正韵》:与才通。古用才为才始字。《晋书·谢混传》:才小冨贵,便豫人家事。
又与裁通。《战国策》:惟王才之。
又与财通。《前汉·扬雄传》:财足以奉宗庙。
又《集韵》:将来切,与哉同,亦始也。《尔雅·释诂》疏:哉,古文作才,以声近,借为哉始之哉。
又作代切,音再。义同。
又叶即由切,音遒。《焦氏·易林》:季子多才,使我不忧。
说文解字
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凡才之属皆从才。昨哉切〖注〗徐锴曰:"上一,初生歧枝也。下一,地也。" 文一
说文解字注
艸木之初也。
引伸为凡始之偁。《释诂》曰:"初、哉,始也。"哉即才。故哉生明,亦作才生明。凡才、材、财、裁、才字,以同音通用。
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也。一,
逗。
地也。
一,谓上画也。将生枝叶,谓下画。才有茎出地,而枝叶未出,故曰将。艸木之初,而枝叶毕寓焉。生人之初,而万善毕具焉。故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蕴也。凡艸木之字,才者,初生而枝叶未见也。屮者,生而有茎有枝也。㞢者、枝茎益大也。(出)者、益兹上进也。此四字之先后次弟。昨哉切,一部。
凡才之属皆从才。
文一。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形
韵书
摄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才
广韵
蟹
平
咍
从
开
一
全浊
昨哉切
dzʰAi
集韵
蟹
平
咍
精
开
一
全清
将来切
tsɒi
蟹
平
咍
从
开
一
全浊
墙来切
dzɒi
韵略
平
咍
墙来切
增韵
平
咍
墙来切
中原
阳平
皆来
清
次清
tsʼai
中州
平声
皆来
慈腮切
洪武
平
皆
从
昨
全浊
墙来切
dz'ai
参考资料:
折叠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dzʰ
əɡ
先秦
王力系统
之
dz
ə
先秦
董同龢系统
之
dzʰ
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统
之
dz
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统
之
dz
əg
两汉
西汉
之
两汉
东汉
之
魏
咍
əї
晋
咍
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废
əi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皆灰咍废
əi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灰咍废
ə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dzʰ
ɑ̆i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dz
ɒi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dzʰ
Ai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dz
əi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dz
ậi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dzʰ
ə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