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手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这一职能是为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时空上的差异,就产生了商品使用价值的让渡与商品价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客观必然性。某些商品消费者在需要购买时没有货币,只有到将来某一时间才有支付能力,同时,某些商品生产者又急需出售其商品,于是就产生了赊购赊销。
未来手段
目前,很大一部分交易是通过EDI 系统来实现的,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一些中小企业甚至消费者本人都可以通过安全的方式实现网上的交易。使用SET 协议,信用卡交易是指使用智能卡在Internet 上实现智能卡之间一定数量金额的转帐。这种小巧的支付方式是实现Internet 上日常购买的关键。这是我们收购VeriFone 公司的重要原因。VeriFone 公司在POS 和信用卡/借贷卡设备方面占65 %的市场份额,而这些信用卡或借贷卡将升级至智能卡。 PC智能卡 在HP 公司还打算把智能卡的读卡装置集成在PC 里。 另外,智能卡除了包含信用卡帐号,用作支付以外,还可以作为身份的证明,在Internet 上证实你是谁以及你应该得到怎样的服务。这样,智能卡将成为业务与用户信息的桥梁。[1]
概述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效用
由于人们对不同形式消费的主观评价不同,通过交换各取所需可以增加所有人的效用。同样,人们对处于不同时间的消费主观评价也有所不同,交换同样可以增加总效用。此时,消费的具体形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财富的数量。比如,对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同样数量的财富现在使用比将来使用更有价值;而对中年以后开始考虑退休的人来说,同样数量的财富留到将来使用比现在使用更有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这种不同时间的财富使用权对不同人具有不同效用的现象更多,在他们之间就可以进行互利的交换。 这种时间维度上的交换要通过信用借贷实现。由于交换双方的效用增加不等,效用增加较多的一方应该支付一定费用给效用增加较少的一方。又由于一般而言人们对未来财富的评价总是低于现在,也就是“人性不耐”或称时间偏好,所以一般规律是提前消费的人向推迟消费的人支付费用,这就是利息。
由于利息的存在,信用不仅在有闲置资金时能提高经济效率,在没有资金闲置时也可以通过重新配置资金提高效率。比如,甲使用资金带来的效用提高较小,乙的效用增加较大,乙愿意为其效用增加支付一定的利息,而甲发现乙出的利息比自己使用资金带来的效用增加更有吸引力,于是会把资金借给乙,这时总效用比甲使用时大。这也是经济上的择优配置原理。 融资用于投资时社会总效用增加更大。因为需要贷款的企业必须支付利息,利息来源于企业利润,而利润来自销售。每一次销售都使交换双方效用增加,企业的卖价高于成本,而消费者的买价低于自身效用的增加,所以,企业的利润小于消费者效用的增加。利息又小于利润,否则企业就不会贷款了。由于中间两级放大,所以社会总效用增加更大。 信用增加效用的另一种原理是改变财富支出的时间序列形式达到提高效用的目的。比如,前面贮藏动机讨论中的两种情况。对于一个一次性获得较多收入想在未来逐渐支出的人来说,根据时间维度的择优配置原理,持续稳定的支出比一次大量支出更有价值;而对一个想购买大件消费品或投资的人来说,规模效应在起作用,一次集中支出比分散支出更有价值。信用同样可以在不同时间序列形式的收入和支出之间进行交换和重组。 交换与信用是现代社会提升经济效率的两个重要手段。从根本上讲,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来自科技进步和社会合作。信用关系象交换一样,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基于互利的合作,而且是一种比商品交换更高水平的社会合作。如果说交换的发展促成了广泛的社会合作带来生产力的一次解放,那么信用的发展则可以促成更高水平的社会合作,带来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交换和信用,尤其是信用的发达程度是发达经济区别于不发达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说,虽然发达的信用体系并不能保证一个经济体成为发达的,但没有发达的信用体系则一定意味着经济活动中还有很多潜力未被发挥出来,经济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的经济体一定不会是发达的。[2]
社会
社会分工形成了专门从事交换的行业,就是商业;同样也形成了专门从事信用中介的行业,就是金融业。这两个行业的发达程度代表了一个社会交换和信用的发达程度,也标志着其经济潜力的发挥程度。 信用与交换的差别在于,借贷与偿还过程中财物都是单方向转移的,这种单向的财物转移称为支付。用于支付的财富形式称为支付手段。还有一些情况财物也是单向转移的,如慈善募捐、赡养亲属、遗产继承等等,它们与信用的差别在于信用包含借贷和偿还两次支付过程,而这些情况下只有一次支付。 支付与交换都是财物的转移过程,支付手段所需的特征与交易媒介是相似的,所以货币也是最常见的支付手段。 在商品的赊购者用货币对赊销者清偿债务时,此时的货币所执行的就是支付手段的职能。广而言之,在一切没有商品于同时、同地与之反方向运动的经济活动中,货币所执行的都是支付手段的职能。
职能
由个人或企业独自进行财富的积累和贮藏效率是比较低的。 首先,每个人即使贮藏数量很多也未必能保证需要。 其次,分散贮藏增加了全社会贮藏财富的总量,这样不仅增加了贮藏过程中财富的损耗,而且处于贮藏状态的财富得不到充分利用,社会经济效率必然是低下的。把个人的贮藏转化为社会性的贮藏,用较少的贮藏货币满足更多的使用需求。因为当很多人分散贮藏时可能每个人的钱都不够解决自己问题的,而集中贮藏和使用时,则可以解决任何一个人的问题。同时减少贮藏财富总量,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经营,增加社会财富。社会性贮藏意味着有些人要使用他人的贮藏,也就是在用信用代替贮藏。 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能造成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造成宏观经济波动。要避免这种情况应尽量减少货币作为贮藏手段使用,而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可以部分取代贮藏手段职能。对需要储蓄的人来说,以现金方式存储或者以债券方式存储都是可以的,现金的优势在于流动性强,债券的优势在于可以生息。但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则二者的效果完全不同。如果以现金方式存储,则这部分货币从流通中漏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减少,影响物价的稳定并进而影响生产。如果以债券方式存储,则这部分货币又到了另一些人手中,继续参与经济循环,只是使用者改变,对经济没有影响。从社会合作的角度看,信用借贷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贮藏是个人的行为,前者比后者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社会效果是很自然的事。 存款的效果介于现金和债券之间,大部分存款会被银行贷放出去,但银行为了保持流动性、随时满足储户提款需求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就沉淀下来成为贮藏货币。所以把财产以存款方式贮藏也会造成货币从流通中漏出,但漏出的数量比较少。 要想减少货币贮藏手段职能所占比例需要发达的信用体系。因为减少贮藏货币数量意味着储蓄转化为另一些人的借款,这不仅需要有足够多的人肯于借钱,而且需要有人肯借给他们钱,所以借钱者又必须是有信用的,也就是全社会需要足够多的有信用的人。第二,需要有多种形式的信用,使有贷款需求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贷款形式。第三,如果有发达的债券市场使人们可以方便的把债券兑换成货币,也可以减少货币的流动性优势,增加债券的
新型发展
日前,研究和咨询公司Financial Insights发布了关于中国支付业的新报告。报告指出,电子支付的广泛采用以及新型支付工具的发展,将有助于构建消费社会并扩大国内消费,这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现金为主 据报告分析,目前,中国正在迅速扩建零售支付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EFTPOS网络、银行卡、电子账单支付和移动支付。现金仍将是今后几年的主要支付手段,但银行卡和电子支付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的到来,中国将大力扩大终端设备的覆盖率。 信用卡支付的潜力 据估计,目前中国的银行卡数量约为8亿张,信用卡虽然只占到其中的极少部分,但在今后的两三年中将迅速增长,这也成为国内消费重要的催化剂。由于缺乏信用检查机制和消费者教育,信用消费的增长可能在今后带来一些问题。 建立国内支付业的动力也推动了支付产业向海外的发展。中国银联作为中国惟一的国内银行卡联合组织,已与多个国家签署了协议,扩展银联卡在新市场中的使用,并允许外国持卡人利用中国的银联网络。例如,中国银联与Discover金融服务公司结成联盟,从而在中国银联的ATM机和POS终端上能接受Discover Network卡,而在北美的PULSE网上也能接受银联卡。这将有助于将中国及其公民引入到全球消费市场中。 支付信用问题 Financial Insights亚太区副总监Douglas A.Jaffe认为,从许多方面来看,中国的支付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这会引发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但是中国拥有机会去接受新技术并且可以避免那些在更为成熟的市场中存在的旧平台转移的问题。主要的薄弱环节在于信用方面,因为在激进的发卡机构和尚未准备好的消费者手中,信用卡将会是危险的支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