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普特尼克1號
斯普特尼克1號,又譯1號衛星(俄語:Спутник,俄語發音:[ˈsputnʲɪk]),是第一顆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在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於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由於這時正值冷戰,斯普特尼克1號毫無先兆而成功的發射,震撼了整個西方,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連串事件,如斯普特尼克危機、華爾街發生小股災。同時亦激起美蘇兩國之後持續20多年的太空競賽,成為冷戰的一個兩強主要競爭點。
斯普特尼克1號升空的意義,在於通過量度其軌道變化,有助研究高空地球大氣層的密度,並為於電離層作無線電波傳遞提供原始的資料。由於衛星填充了壓縮氮,斯普特尼克1號亦因此作了第一次人造物體作隕石探測的嘗試,由於高溫的隕石穿透了斯普特尼克1號的表面,導致其內壓泄漏,此亦為隕石之極端高溫提供證據。
當史潑尼克1號於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之時,正值是聯合國所公布的國際地球觀測年(又譯作國際地球物理年),它以每小時29,000公里的速度脫離地球引力,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層空間的人造物體[1],在外層空間它以20.005至40.002百萬赫茲(MHz)的頻率向地球發送無線電波信號,並可由業餘無線電用戶所接收。其發送一直持續至1957年10月26日,才因為電池用盡而中斷。1958年初,斯普特尼克1號失去動力,脫離其工作軌道並墜入大氣層,其工作壽命中,共圍繞地球運轉了六千萬公里。
目錄
歷史
斯普特尼克計劃可緣溯,當時蘇聯的火箭設計師謝爾蓋·科羅廖夫向日後擔任蘇聯國防部部長的烏斯季諾夫提出要發展人造衛星計劃,稍後烏斯季諾夫向他的上級米海·吉洪臘沃夫報告,並由之向蘇聯最高蘇維埃反映,獲得重視。吉洪臘沃夫強調,發展繞地球之人造衛星,是掌握無地域限制全球快速通訊之唯一途徑,亦是令火箭技術得以更進一步的必經之路。1955年7月29日,美國總統艾森豪通過白宮新聞秘書發布美國將於1957年—即國際地球物理年(IGY)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僅一星期後,在1955年8月8日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馬上同意科羅廖夫有關開始蘇聯人造衛星計劃的建議,1955年8月30日,當時主導R-7火箭研製工作的國家委員會委員Vasily Ryabikov,召開了有關人造衛星計劃的第一次會議,會上除聽取了科羅廖夫關於發射往月球飛船的軌道數據匯報外,亦決定了以三節捆綁式R-7火箭發射斯普特尼克1號。
相關信息
-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造物體比「Sputnik 1」早十多年。1944年,納粹德國在佩內明德火箭發射場垂直發射了一枚V2導彈用於測試亞軌道彈道[2],(事實上作為研究用的火箭,應該稱為A4火箭而不是V2火箭。)該火箭最高飛行到176km高度,而通常人們把100km高度作為進入太空的開始,因此這枚A4火箭已經進入了太空。
- 在上述火箭刷新紀錄之前,人造物體所達到的最大高度紀錄是由巴黎大炮的炮彈所保持的,這是第一個進入同溫層的人造物體,其飛行的最高點大約是48km。
視頻
斯普特尼克1號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太空時代的黎明:首顆人造衛星發射60年,搜狐,2017-10-06
- ↑ 納粹德國的V-2導彈,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實戰的彈道導彈,一點資訊,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