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季黑斑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月季黑斑病


月季黑斑病
原圖鏈接

月季黑斑病是由蔷薇盘二孢引起、发生在月季上的病害。为害叶片,也侵染叶柄和嫩梢。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紫黑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病斑之间相互连接,叶片变黄,脱落。严重时叶片全部落光,枝条枯死。

月季黑斑病在中国北京、长江流域等地区均有发生。多雨、多雾、多露、雨后闷热、通风透气不良等高湿条件均有利于发病。露地栽培株丛密度大,偏施氮肥,以及采用喷灌方式浇水,都加重病害的发生。

月季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加强栽培管理。灌水最好采用滴灌、沟灌或沿盆边浇水,切忌喷灌。浇灌时间最好在晴天的上午,以便使叶片保持干燥,不利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氮肥要适量,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抗病力。秋季彻底清除枯叶、残枝,并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源。再结合化学药剂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月季黑斑病

月季黑斑病
原圖鏈接

病 原: 蔷薇盘二孢

为害部位: 叶

为害植物: 月季

病原特征

月季黑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放线孢属的蔷薇盘二孢(Actinonema rosae (Lib) Fr. )侵染引起的。病菌分生孢子盘生于角质层下,盘下有分枝状的菌丝,分生孢子盘直径108-198微米;分生孢子近圆形、长椭圆形或葫芦形,无色、双细胞,分隔处略有缢束,上部细胞小,有喙状突起,偏向一侧。分生孢子梗短小,无色。病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0-25℃,侵入月季最适温度为19-21℃。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的蔷薇双壳菌(Diplocarpan rosae Wolf. ),但较罕见。

症状

月季的嫩枝、花梗与叶片都有被侵染的可能。紫褐色或褐色小点是病斑的初期形态,随后扩展为1. 5-3毫米左右(直径)的深褐色或黑色圆斑,有的边缘呈纤毛状,有的品种边缘则光滑整齐。

病斑四周常包围有黄色的晕圈。病斑通常几个连在一起,病叶会出现大面积的发黄,让病斑像是一座边缘为绿色的“小岛”。

病叶易掉落,但也有少数不会掉落的月季品种。幼枝与花梗会出现紫色或黑色的条状斑点,略有凹陷。病害程度严重时,会导致整株的中下部叶片全部脱落,仅剩顶端的几片新叶。

分布和为害

1915年瑞典首先报道,世界各地分布广泛,中国各地也普遍发生。发病后叶面出现黑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3~12毫米,边缘有分枝状菌丝束呈放射状向外伸展,后期病斑上着生许多黑褐色小疱状物,有时病斑连结成不规则形大斑。幼茎和叶柄上的病斑多为长椭圆形、紫红色、周围组织略皱曲。花梗与花萼上病斑小且不明显。发病重时引起大量落叶,仅剩秃枝或枯梢,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

病因

病原物为蔷薇双壳(Diplocarpon rosae),子囊菌,柔膜菌 目。无性态为蔷薇盘二孢(Marssonina rosae),半知菌,黑盘孢目。有性态在自然界不常见。子囊盘生于寄主角质层下,圆形、暗褐色;子囊圆筒形,具短柄;子囊孢子矩圆形或椭圆形,双胞,大小不等,分隔处缢缩,侧丝线形,有隔膜,顶端膨大。分生孢子盘也生于角质层下,常与分枝状菌丝相连;分生孢子梗短,不明显,无色;分生孢子无色,长卵形或椭圆形,双胞,大小不等,分隔处稍缢缩,多数一端细胞较狭小,直或略弯。为害月季、蔷薇玫瑰金樱子等蔷薇属植物。对不同种和品种的蔷薇属植物,致病力有明显差异。世界上有3个小种,中国南方的病菌致病力强于北方。栽培月季中,高度抗病的品种极少,香水月季、杂种香水月季、臭蔷薇、尾萼蔷薇德克萨斯黄、杂种长春月季等品种最感病。温度和降水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气温适宜,降水频度高,降水量大,发病早而重;植株过密,叶面喷水量大,滞水时间长也有利发病。[1]

流行规律

多雨、多雾、多露、雨后闷热、通风透气不良等高湿条件均有利于发病,炎夏高温干旱季节病害扩展缓慢。植株生长衰弱易感病。露地栽培株丛密度大,或花盆摆放太挤,偏施氮肥,以及采用喷灌方式浇水,都加重病害的发生。

北京地区5-6月开始发病,8月-9月为发病盛期。长江流域5-6月及8-9月为两次发病高峰。

传染途径

越冬时会以菌丝的形态留在病枝、病叶或病落叶上,来年初春时形成的分生孢子是初期的浸染来源之一。

风雨和飞溅水滴等是分生孢子的传播途径,所以容易在多雨、多雾和多露的天气下发病。有实验表明,在滞留水分的叶子上,孢子对萌芽的侵入时间仅需6小时。

病菌能够对植株进行多次侵染,威胁月季的整个生长期。尤其在梅雨季节与台风季节病害最为严重,夏季的高温干燥天气则会让病害扩展缓慢。

植株的衰弱更易使病菌入侵。不同品种有着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但均无法免疫此病害。[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秋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并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有病枝条并销毁。

灌水最好采用滴灌、沟溜或沿盆边浇水,切忌喷灌。灌水时间最好是晴天的上午,以便使叶片保持干燥。

栽植密度、花盆摆放密度要适宜,以利通风透气。

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使植株提高抗病性。

化学防治

夏季新叶刚刚展开时,即应开始喷药,一般7-10天一次。使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500倍液,或1:1:100倍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200倍液。

早春用五氯硝基苯或1%福美砷进行土壤消毒,可有效预防月季黑斑病。展叶期或发病初期,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月季黑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无毒高脂膜1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70%甲拖10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无毒高脂膜100倍液为试材,对发病月季喷雾处理,15天后抽样调查各处理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并与喷药前各自的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对照,测算各处理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5%百菌清800倍液和无毒高脂膜100倍液混合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85%。以70%甲拖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为试材,分别稀释1000倍、2000倍,共6个处理,对发病叶片进行喷雾试验。结果表明,药后5 天,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的防效最好,达到45.4%,但从药后5天的病情指数、减退率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效果最佳。

每年开春前喷一遍石硫合剂;五月上旬至十月下旬,交替使用75%百菌清、70%甲基托布津、50%退菌特、40%多菌灵800倍液,每7-10天喷药1次。

在休眠期,可喷洒200倍五氯酚钠水溶液或用波美5°石硫合剂进行全植株喷雾,以清除越冬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杀死病残体上的越冬菌源。在生长季,于发病前喷波尔多液,保护叶片免受病菌侵染。发病初期可喷施敌力脱、施保克、世高、阿米西达、斑即脱等。在病害发生严重时,可用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均可达到60%以上。另外,市场上常见的药剂还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5%噻菌灵(特多克))悬浮剂、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杀得可湿性粉剂、25%阿米西达悬浮剂、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也可有效防治黑斑病。为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


相关视频

高温积水+起斑落叶:教你辨别、防治月季黑斑病

《天狼说月季》:月季夏天头号病害——黑斑病,现在预防效果最好!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