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季黑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月季黑斑病


月季黑斑病
原圖鏈接

月季黑斑病是由薔薇盤二孢引起、發生在月季上的病害。為害葉片,也侵染葉柄和嫩梢。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呈紫黑色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後期病斑之間相互連接,葉片變黃,脫落。嚴重時葉片全部落光,枝條枯死。

月季黑斑病在中國北京、長江流域等地區均有發生。多雨、多霧、多露、雨後悶熱、通風透氣不良等高濕條件均有利於發病。露地栽培株叢密度大,偏施氮肥,以及採用噴灌方式澆水,都加重病害的發生。

月季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加強栽培管理。灌水最好採用滴灌、溝灌或沿盆邊澆水,切忌噴灌。澆灌時間最好在晴天的上午,以便使葉片保持乾燥,不利病菌孢子萌發侵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氮肥要適量,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植株抗病力。秋季徹底清除枯葉、殘枝,並集中燒毀,以減少侵染源。再結合化學藥劑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月季黑斑病

月季黑斑病
原圖鏈接

病 原: 薔薇盤二孢

為害部位: 葉

為害植物: 月季

病原特徵

月季黑斑病是由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黑盤孢科、放線孢屬的薔薇盤二孢(Actinonema rosae (Lib) Fr. )侵染引起的。病菌分生孢子盤生於角質層下,盤下有分枝狀的菌絲,分生孢子盤直徑108-198微米;分生孢子近圓形、長橢圓形或葫蘆形,無色、雙細胞,分隔處略有縊束,上部細胞小,有喙狀突起,偏向一側。分生孢子梗短小,無色。病菌的生長溫度範圍為10-35℃,最適20-25℃,侵入月季最適溫度為19-21℃。有性態為子囊菌亞門柔膜菌目的薔薇雙殼菌(Diplocarpan rosae Wolf. ),但較罕見。

症狀

月季的嫩枝、花梗與葉片都有被侵染的可能。紫褐色或褐色小點是病斑的初期形態,隨後擴展為1. 5-3毫米左右(直徑)的深褐色或黑色圓斑,有的邊緣呈纖毛狀,有的品種邊緣則光滑整齊。

病斑四周常包圍有黃色的暈圈。病斑通常幾個連在一起,病葉會出現大面積的發黃,讓病斑像是一座邊緣為綠色的「小島」。

病葉易掉落,但也有少數不會掉落的月季品種。幼枝與花梗會出現紫色或黑色的條狀斑點,略有凹陷。病害程度嚴重時,會導致整株的中下部葉片全部脫落,僅剩頂端的幾片新葉。

分布和為害

1915年瑞典首先報道,世界各地分布廣泛,中國各地也普遍發生。發病後葉面出現黑褐色、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直徑3~12毫米,邊緣有分枝狀菌絲束呈放射狀向外伸展,後期病斑上着生許多黑褐色小皰狀物,有時病斑連結成不規則形大斑。幼莖和葉柄上的病斑多為長橢圓形、紫紅色、周圍組織略皺曲。花梗與花萼上病斑小且不明顯。發病重時引起大量落葉,僅剩禿枝或枯梢,嚴重影響產量與質量。

病因

病原物為薔薇雙殼(Diplocarpon rosae),子囊菌,柔膜菌 目。無性態為薔薇盤二孢(Marssonina rosae),半知菌,黑盤孢目。有性態在自然界不常見。子囊盤生於寄主角質層下,圓形、暗褐色;子囊圓筒形,具短柄;子囊孢子矩圓形或橢圓形,雙胞,大小不等,分隔處縊縮,側絲線形,有隔膜,頂端膨大。分生孢子盤也生於角質層下,常與分枝狀菌絲相連;分生孢子梗短,不明顯,無色;分生孢子無色,長卵形或橢圓形,雙胞,大小不等,分隔處稍縊縮,多數一端細胞較狹小,直或略彎。為害月季、薔薇玫瑰金櫻子等薔薇屬植物。對不同種和品種的薔薇屬植物,致病力有明顯差異。世界上有3個小種,中國南方的病菌致病力強於北方。栽培月季中,高度抗病的品種極少,香水月季、雜種香水月季、臭薔薇、尾萼薔薇德克薩斯黃、雜種長春月季等品種最感病。溫度和降水是病害發生的主要因素,氣溫適宜,降水頻度高,降水量大,發病早而重;植株過密,葉面噴水量大,滯水時間長也有利發病。[1]

流行規律

多雨、多霧、多露、雨後悶熱、通風透氣不良等高濕條件均有利於發病,炎夏高溫乾旱季節病害擴展緩慢。植株生長衰弱易感病。露地栽培株叢密度大,或花盆擺放太擠,偏施氮肥,以及採用噴灌方式澆水,都加重病害的發生。

北京地區5-6月開始發病,8月-9月為發病盛期。長江流域5-6月及8-9月為兩次發病高峰。

傳染途徑

越冬時會以菌絲的形態留在病枝、病葉或病落葉上,來年初春時形成的分生孢子是初期的浸染來源之一。

風雨和飛濺水滴等是分生孢子的傳播途徑,所以容易在多雨、多霧和多露的天氣下發病。有實驗表明,在滯留水分的葉子上,孢子對萌芽的侵入時間僅需6小時。

病菌能夠對植株進行多次侵染,威脅月季的整個生長期。尤其在梅雨季節與颱風季節病害最為嚴重,夏季的高溫乾燥天氣則會讓病害擴展緩慢。

植株的衰弱更易使病菌入侵。不同品種有着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但均無法免疫此病害。[2]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秋季徹底清除枯枝落葉,並結合冬季修剪剪除有病枝條並銷毀。

灌水最好採用滴灌、溝溜或沿盆邊澆水,切忌噴灌。灌水時間最好是晴天的上午,以便使葉片保持乾燥。

栽植密度、花盆擺放密度要適宜,以利通風透氣。

增施有機肥,磷、鉀肥,使植株提高抗病性。

化學防治

夏季新葉剛剛展開時,即應開始噴藥,一般7-10天一次。使用的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5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500倍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500倍液,或1:1:100倍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200倍液。

早春用五氯硝基苯或1%福美砷進行土壤消毒,可有效預防月季黑斑病。展葉期或發病初期,用10%世高水分散粒劑4000倍液、25%阿米西達懸浮劑1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月季黑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無毒高脂膜100倍液、64%殺毒礬500倍液、70%甲拖10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無毒高脂膜100倍液為試材,對發病月季噴霧處理,15天後抽樣調查各處理病葉率和病情指數,並與噴藥前各自的病葉率和病情指數對照,測算各處理防治效果。結果表明,75%百菌清800倍液和無毒高脂膜100倍液混合處理的防治效果最好,達到85%。以70%甲拖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為試材,分別稀釋1000倍、2000倍,共6個處理,對發病葉片進行噴霧試驗。結果表明,藥後5 天,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的防效最好,達到45.4%,但從藥後5天的病情指數、減退率看,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的效果最佳。

每年開春前噴一遍石硫合劑;五月上旬至十月下旬,交替使用75%百菌清、70%甲基托布津、50%退菌特、40%多菌靈800倍液,每7-10天噴藥1次。

在休眠期,可噴灑200倍五氯酚鈉水溶液或用波美5°石硫合劑進行全植株噴霧,以清除越冬菌絲體及分生孢子,殺死病殘體上的越冬菌源。在生長季,於發病前噴波爾多液,保護葉片免受病菌侵染。發病初期可噴施敵力脫、施保克、世高、阿米西達、斑即脫等。在病害發生嚴重時,可用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進行防治,防治效果均可達到60%以上。另外,市場上常見的藥劑還有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5%噻菌靈(特多克))懸浮劑、50%多菌靈、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殺得可濕性粉劑、25%阿米西達懸浮劑、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也可有效防治黑斑病。為防止病原菌產生抗藥性,要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


相關視頻

高溫積水+起斑落葉:教你辨別、防治月季黑斑病

《天狼說月季》:月季夏天頭號病害——黑斑病,現在預防效果最好!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