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素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素蘊
出生 1623年
國籍 明代
知名作品



楊素蘊[1](yang su yun)(1623年-1683年),字筠湄,一字退庵,陝西宜君人。順治九年(公元一六五二年)進士,除直隸東明知縣。授御史,亢直敢言,前後上章十數,皆中時病。後以疏劾吳三桂,坐降調,拂衣歸,閉門不出者十年。後再起,官至湖北巡撫。以病求解任,革職歸,卒於家。素蘊著有見山樓詩文集、撫皖治略、撫楚治略、谷城水運紀略、西台奏議,京兆奏議等,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簡介

楊素蘊,生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卒子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月,陝西宜君縣石堡村人,字筠湄,別號退庵。祖輩幾代為官,均不曾顯赫,然頗重名節。祖父楊國俊官三水教諭,卒後,祀鄉賢祠。其父楊清,舉明經,廷對,因恥於與宦官為伍,棄官不做,歸梓居家.楊素蘊幼年喪母,及長,父又臥病,他"躬親湯藥,不解衣帶",①三年如一日侍奉榻前,鄉里皆以至孝譽之。

進士

順治九年(1653年),二十三歲的楊素蘊考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次年,官直隸東明知縣。東明南近黃河,由於黃河甫決,城郭敗毀,房屋廬舍倒塌,民人死傷流徙,所遺殘黎僅數十家。楊素蘊招集流亡,賑濟災民,日理案牘"求民瘼皇皇焉,不暇給也"。

②三年之後,復業之戶已達萬餘,百姓蘇困。不久,山東境內以任鳳亭、王小網等人為首的農民起義軍聚眾數千,蔓延直隸南部東明一帶。楊素蘊稟承總督李祖蔭之意旨,對農民軍誘以金錢利祿,遂使之瓦解受撫。爾後,鑑於東明貧睏乏學,楊素蘊又以人才為急務,將縣小學改建為縣大學,增加了入學名額。

科臣

十六年(1659年)二月,詔命吏部考選科臣。楊素蘊以治績卓異,兩經預選,於翌年六月,補四川道監察御史。其時,清朝雖已奠都北京十餘年,但長期征戰,各項制度尚未健全,亦無一定成規。七月,剛剛蒞任御史的楊素蘊便以科臣的身分具疏列舉"銓政"、"弭盜"、"學校"諸政時舉時廢之弊,請建長遠之策。他認為,清朝要建萬世基業,必須"蚤(早)定規畫,垂為典章",如此,才可使後世"聖子神孫蒙業而安"。

3又針對百官玩忽職守,不肯勉圖實績的現狀,上"端本澄源要術"一疏,他說:"臣言官也,宜以言為事。然今天下所患者,正在乎議論多而成功少。中外大小臣工,苟且偷安,怠玩成習,雖屢經天語申飭,言官條奏,總視為紙上之空言,終未有勉圖之實跡。"故應"再行嚴敕內外大小臣工各修職業,……庶司百職人人打起精神,大破從前推諉之積習"。"司舉劾者以進賢、退不肖為務;籌財用者以贍軍裕民食為先;任封疆者制鎮將之跋扈,靖寇盜之妖氛;理刑獄者弗容兇惡漏網,不使良善含冤,則平天下無餘事。更願皇上推誠御物,肅大閒而寬小眚,俾人人得展才見長,是尤端本澄源之要道也"。④楊素蘊以言為職,凡有所見,直言陳之。

八月,他就京畿以南諸害疏請釐正,但:"驛遞之偏累,宜調停也";"本色之賠害,宜議改則也";"石田之廢棄,宜議豁免也"。⑤九月,又疏請革直隸各州縣所行"銷算"陋規,杜絕貪墨者借錢糧核對行索納賄。數月之內,"前後條上章以十數,皆切中時弊".⑥

是年,清朝統治者為鞏固其對全國的統治,欲援"以藩屏周",命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分鎮雲南、廣東、福建,是為三藩。其中,平西王吳三桂尤為功高權重,不僅總管滇黔,節制督撫,且有除授官吏的特權,稱為"西選","西選之官遍天下"。⑦對此,朝野百官有目共睹,卻皆畏其權勢而噤言。十一月,楊素蘊翻閱邸報,見吳三桂又以分巡上湖南道胡允等十人題補雲南各道,且所題之人竟有奉差、部曹,即以西選違制具疏彈劾。疏言:"夫用人,國家之大權。唯朝廷得主之,從古至今未有易也。""從未聞以別省不相干涉之處;及見任京官公然坐缺定銜,如該藩今日者也。且該藩疏稱,求於滇省既苦索駿之無良,求於遠方又恐叱馭之不速。即如所言,湖南、蜀省去滇稍近,猶可計日受事,若京師、山東、江南等處距滇南萬里,不知所謂遠更何在也?"詰之曰:"若盡天下之官不分內外,不論遠近,皆可擇而取之,則何如歸權於吏部,照常銓授,尤為名正言順也。即雲貴新經開闢,料理乏人,諸臣才品為該藩所知,亦宜先行具題,奉旨俞允,然後令吏部照缺簽補,猶不失權宜之中計。乃徑行擬用,無異銓曹,不亦輕名器而褻國體乎?"楊素蘊一針見血,指出了吳三桂的"西選"已經背離了清朝集權政治的軌道。首先,所除官員遠至京師等地,違反了"皇上所以特假便宜者,不過欲就近調補,無誤地方"的規制.其次,徑行擬用,無異銓曹。而不是"先行具題,奉旨俞允,然後令吏部照缺簽補",不合封建國體法制。因而楊素蘊語詞頗為尖銳地說:"夫古來忠邪之分,起初莫不起於一念之敬肆。在該藩揚厲有年,應知大體。即從封疆起見,未必別有深心,然防微杜漸當慎於機先。伏乞天語申飭,令該藩嗣後唯力圖進取,加意綏輯,一切威福大權俱宜稟命朝廷,則君思臣誼兩得之矣。"⑧疏上,有司持其章奏未敢即發,諸官駭然。閱月,順治皇帝詔令部議。然未及待果,即逢皇帝駕崩,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未幾,吏部仍然具奏升補胡允等十人官雲南各道。

人物功績

平定三藩

楊素蘊外轉川北道。時逢吳三桂追剿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自緬甸凱旋,見楊素蘊所奏,深銜之,"上疏詆其意含隱射,語伏危機",尤忌其"防微杜漸"之詞。⑨朝廷詔令楊素蘊回奏。是年(順治十八年)十一月,楊素蘊奉旨再奏,曰:"臣官御史時,見吳三桂題補方面官,不論內外遠近,一律坐缺定銜,有礙國體,是以具疏駁正。至於防微杜漸等語,原屬概論,古今通義,未嘗專指該藩。臣與該藩素不識面,有何嫌隙,不過據理而陳,非別有意見."⑩所言仍亢而不卑,直陳不諱。四川巡撫佟鳳彩見其過於耿直,強其改易二語。然而,在吳三桂剛剛為清人建樹亡明大功之際,任何非議都無異於以卵擊石,部議以楊素蘊含糊巧飾降調,不久又罷職歸里,十年不聞。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反叛,楊素蘊終於以先知睿見為眾人所識。次年三月,尚書郝維訥、冀如錫,侍郎楊永寧交章薦其可用,郝維訥尤譽其剛腸正氣人所不及。詔令以原官品級錄用,發湖廣軍前。適逢父喪,丁憂服闋後,始奉命赴任,補現辦軍務參議道。

十七年(1678年),清軍進剿湖北叛將楊來嘉、洪福。二月,湖廣總督蔡毓榮奏請以楊素蘊辦理軍需。疏言:"大兵進剿叛賊楊來嘉、洪福等,襄陽為咽喉重地,全恃守道督率所屬,供辦軍需,接應往來兵馬。現任下荊南道黃隆才力不及,應降調,必得精明強固如素蘊者,始克勝任。"11楊素蘊遂膺重任,轉遷下荊南道。其時,襄陽、房縣、保康為清軍轉餉必經之地,房縣、保康一段路程尤其險峻狹隘,舟車不通,每歲須調安陸、德安、襄陽三郡丁夫擔負,夏不避溪水瀑漲,冬不避雨雪路滑,死者相望,民人苦累不堪,軍餉每每不繼。楊素蘊受命後,即悉心訪察,偵知各城有小溪,可通舟楫,遂親行於川谷之中,斬棘鑿石,闢地數十里,輸通船道,卒至"省三郡丁夫十九,而軍興無乏"。12未負精明強幹之名。

理學研究

二十一年(1682年),平定三藩的戰爭已經結束,楊素蘊再遷山西學道。他力行改正文體,崇重理學,"晉人有關西夫子之頌"。13三年任滿,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治績卓著,"內升京堂,遂受通政使司參議";14旋即,遷奉天府府丞、順天府府尹等職。

二十六年(1687年),楊素蘊出任安徽巡撫,始蒞一方大吏。是歲,皖省被災,民人大飢,他當即具疏請賑,但餓死者相繼出現。楊素蘊未待朝旨下達,便檄令各州縣開侖發米。他說:"若上,須報,則濡滯時日,是棄民也。"15安徽民人遂因此得以保全。數日之後,賑令始至,而饑饉急情已去。

二十七年(1688年)夏,湖廣總督標下所裁兵丁夏逢龍聚眾舉事,據武昌而震驚全楚。安徽乃其毗鄰,頓時訛言四起,婦幼爭相出城躲避,人情驚懼,官不能止。楊素蘊見狀,遂下令張榜安徽省城四門,大書"願出城者聽之",隨後又以平叛塘報曉示百姓,民人乃安,出城者歸復。與此同時,楊素蘊卻在積極籌備戰事,以防叛兵東侵。他請兵請餉,"以實標營而資緩急",16皆得朝廷稱允。百姓尤為讚譽之,出任皖撫不過一載,已博"威惠兼著"17之名。

抗旱救災

是歲,湖北大旱,自夏及秋無雨,壤裂草枯,溪水不流,百姓無以為生,已十室九空,而漕糧、南米之徵在即。楊素蘊食不甘味,寢不成眠。九月,上疏為民請命。疏曰:"將楚北本年分應徵漕糧及隨漕各項,或俯照江南邳州例盡與豁堯;或查照江南省舊例,凡遇饑饉之年,將本年應徵漕糧,俟於二十九、三十四年分年帶徵帶運,使民得一意辦納南糧,運供兵卒。"19懇請朝廷破格議核。疏上,康熙皇帝十分重視,即命戶部差官赴湖北訪察,命准將楚省本年應徵正耗漕糧、漕項錢糧於二十九、三十四年帶徵。20

不久,戶部郎中舒淑、員外郎金達善至武昌。而楊素蘊自入夏以後,中暑腹瀉,加之奔波勞碌,時已病篤,故遣布政使於養志隨總督丁思孔會同欽差勘察災情。十月,他自知時日不多,又具疏解任歸里。其時,康熙皇帝正以湖北災情為憂,見疏,誤以為託詞,怒而責之曰:"楊素蘊居官並無善狀,被災處所不親行察勘,託病求罷,殊為可惡,著革職。"21旨未至,楊素蘊已於是月病死,22終年六十歲。彌留之際,他仍口授其子代書湖北六弊,指出"凡六事受害者州縣衛凡十七處,累官累民年月久深",請朝廷察行豁免。23言畢,臥拜,臨終遺言。"此疏行,臣目瞑矣。"24著有《見山樓文集》、《京兆奏議》、《西台奏議》、《撫楚治略》、《谷城水運記略》諸書。

湖北任職

是年十月,奉命移撫撫湖北。素蘊官風如故。他溯江而上,沿路體察民情。到任後,又即刻咨訪屬員,翻閱案牘,很快熟諳地方利病,兵民情狀。時湖北尚未安定,叛首夏逢龍雖誅,然協從者尚眾,誅叛之餘波尤擾百姓,甚或一夕而數驚,人心洶洶。楊素蘊令首嚴告訐,誣者反坐。至次年(康熙二十八年)上元節,又張燈結彩,陳魚龍百戲大慶之。並大開城門,聽民自由出入,民心遂安,自翌日始,市井漸致熙攘。事聞朝廷,當即派欽差郭人傑於是月抵楚,頒賜玄色大緞一匹、玄色片金大緞一匹、寶石藍紗一匹、玄色蟒緞一匹,以示嘉獎。

百姓晏安之後,楊素蘊即着手治理地方,"凡利所當興,害所當除,罔不斟酌損益,力圖治理"。18他見湖北連年苦於軍供和雜派,而以制錢搭放兵餉尤為弊端,請旨即行停止。他說:由於錢價太低,士兵名為餉銀三兩,而實得僅其二,兵不足餉.而兵以錢投入市場,恃勢強買,民又受其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