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柳敬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柳敬亭
出生 1587一1670
國籍 中國
職業 評話藝術家

人物簡介

柳敬亭(1587一1670),原名曹永昌,後易名敬亭,號逢春,因"面多麻",外號"柳麻子",南通州余西場人,揚州評話的開山鼻祖 。祖、父皆在余西鎮上經商。其叔父在泰州-余西間往來經商。永昌之父奉永昌之祖命,或之泰州,助永昌之叔一臂。永昌少年好動,或隨父至泰州叔父歇腳處一游。因十五歲時在泰州"犯事"當刑,遂隱姓埋名,浪跡蘇北市井之間,說書度日。萬曆三十七年(1609),他渡江南下,在一棵大柳樹下歇息時,想到自己尚在捕中,"攀條泫然,已,撫其樹,顧同行數十人曰:'嘻,吾今氏柳矣。'"從此,便有了大名鼎鼎的說書藝人柳敬亭。

人物經歷

祖籍一說 柳敬亭是通州余西人,鑿鑿可據。為什麼還流傳着柳是泰州人的說法呢?這主要是受與柳同時代文人吳偉業的"誤導"影響。吳偉業《柳敬亭傳》中對柳氏的籍貫說法:"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蓋姓曹。"高中語文課本第五冊黃宗羲的《柳敬亭傳》一文亦提到"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這種說法沿襲了吳偉業的"誤導",在當時乃至以後都造成一定的影響。關於柳敬亭的真名實姓、籍貫、身世 ,已有多人進行過考證。據清嘉慶二十一年(1876年)通州余西場曹邦慶撰修的 《曹氏校正六修譜》載:柳敬亭,本名曹永昌,字葵宇,敬亭乃其號。始祖為北宋開國元勛武惠王曹彬,世居河北真定府錄壽縣。南宋建炎年間,金人南侵,曹氏一脈流落至常熟。元朝至元年間,族人各自西東,曹均濟避亂江北,落戶通州余西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余西場曹氏族人始修家譜,嗣後430年間五次續修。柳敬亭系二房十三世,與父曹應登舉家遷往泰州。 曹姓為余西的大姓,有"九季十三曹"之說。之所以有人說柳敬亭是泰州人,一是緣於他幼時即隨父遷居泰州。二是跟他 "年十五,獷悍無賴,犯法當死,變姓柳,之盱眙市中為人說書"有關。試想當年的柳敬亭,作為在逃"欽犯",只能變名異姓,流落他鄉,安能坦然將自己的籍貫明白無誤地告知天下?

早年生活 15歲時強悍不馴,犯法。得泰州府尹李三才為其開脫而流落在外。先後逃亡於泰興、如皋、盱眙。因聽藝人說書,也在市上依稗官小說開講,居然能傾動市人。後渡江南下,變姓柳,改名逢春,號敬亭,因"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沈龍翔《柳敬亭傳》)。在雲間(今上海市)得到莫後光的指點,書藝大進。之後,到揚州、杭州說書。崇禎七年(1634),"士大夫避寇南下,僑金陵者萬家"(吳偉業《柳敬亭傳》),柳敬亭也到南京說書。他"一日說一回,定價一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張岱《陶庵夢憶》)。連僑居在南京的吳橋范司馬、桐城何相國,也引柳為上客,師傅為莫後光。

藝術生涯 康熙元年(1662),柳敬亭於淮南隨清漕運總督蔡士英北上至北京,演出於各王府之間,和官僚政客接觸頻繁,有相當影響。曹貞shou吉《珂雪詞》書首附錄詞話載:"柳生敬亭以評話聞公卿,入都時邀致接踵。……敬亭名由此益重。"後於康熙四年南返,經揚州至泰州。又有一說,謂柳曾兩次去北京。第二年又到安徽廬州,後仍在南京說書。余懷《板橋雜記》記他:"年已八十餘矣,間遇余僑寓睡軒中,猶說秦叔寶見姑娘也。"至康熙七年,張潮編《虞初新志》,選吳偉業《柳敬亭傳》時,在席間見過柳敬亭,這時柳已經82歲。柳敬亭說的書目,雖取之於現成的小說話本,但並不照本宣科,閻爾梅《柳麻子小說行》記:"科頭抵掌說英雄,段落不與稗官同";張岱《陶庵夢憶·柳敬亭說書》記載他說《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稱:"余聽其說《景陽岡武松打虎》白文,與本傳大異。"說明他在表演時,對原文有很大發揮,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時,他以說表細膩見長,改原作內容,從說書藝術的特點出發,有增有刪。張岱說他"其描寫刻畫,微入毫髮,然又找(增飾)截(刪削)乾淨,並不嘮叨"。在語言運用上,他不滿足於平說,而是以輕重緩急製造氣氛,以形象化的手法寫人、狀物。閻爾梅說他"始也敘事略平常,繼而搖曳加低昂"。"說至筋節處,叱咤叫喊,洶洶崩屋"(張岱《陶庵夢憶·柳敬亭說書》)。

明代朱一是《聽柳生敬亭詞話》也說他"突兀一聲震雲霄,明珠萬斛錯落搖,似斷忽續勢縹緲,才歌轉泣氣蕭條,檐下猝聽風雨人,眼前又睹鬼神立,蕩蕩波濤瀚海回,林林兵甲昆陽集,座客驚聞色無主,欲為讚嘆詞莫吐"。他還善於在書詞中補充社會生活,把自己的經歷、見聞、愛憎融於書中。對此,黃宗羲《柳敬亭傳》寫道:"敬亭既在軍中久,其豪滑大俠、殺人亡命、流離遇合、破家失國之事,無不身親見之。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每發一聲,使人聞之,或如刀劍鐵騎,颯然浮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有非莫生之言可盡者矣。"他在說書中形成的這些特點,一直為後世評話藝人所仿效。

晚年淒涼 崇禎十三年,到左良玉軍中說書,常住武昌,並幫辦軍務。清兵入關後,替左良玉出使南京和南明王朝權臣馬士英、阮大鋮疏通關係,南明稱他為"柳將軍"。弘光元年(1645),左良玉死,馬士英、阮大鋮謀捕柳敬亭。柳出逃蘇州,重操舊業。以後在揚州、南京、清江浦、常熟等地說了十年書。至順治十三年春,已69歲高齡,到駐在松江的蘇松常鎮提督馬逢知處任軍幕。但鬱郁不得志,三年以後,離開軍中。晚年寓居南京,生活窮困,極為淒涼。死後葬於蘇州。柳敬亭說書60年,南達紹興,西到武昌,北到北京,名重一時,大半生沒有傳徒,到晚年才收了揚州人居輔臣。

政治主張

柳敬亭曾主張改良政治,以挽救明王朝的危機。他與名將左良玉結為知己,曾深入軍營勸其竭力抗清,並以說書鼓勵士氣,後左良玉病死九江舟中。柳懷念舊友,回到江南,酒酣之時,向人痛說左良玉遺事,聞者無不淚下。

傳記

遺作 柳敬亭常說的書目,據有關資料的零星記載,多為長篇中的選段。所據選取之長篇,大致有《水滸》、《隋唐》、《西漢》。另外,傳說柳敬亭還留下《柳下說書》百篇。柳敬亭的遺作,有說書底本《柳下說書》8 冊100 篇。關於柳的說書技藝,黃宗羲《柳敬亭傳》有生動描繪:"每發一聲,使人聞之,或如刀劍鐵騎,颯然淨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

柳敬亭傳 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當時演史小說者數十人。自此以來,其姓名不可得聞。乃近年共稱柳敬亭之說書。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獷悍無賴,犯法當死,變姓柳,之盱眙市中為人說書,已能傾動其市人。久之,過江,雲間有儒生莫後光見之,曰:"此子機變,可使以其技鳴。"於是謂之曰:"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氣,簡練揣摩,期月而詣莫生。生曰:"子之說,能使人歡咍(hai)嗢(wa)噱(jue)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說,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蓋進乎技矣。"由是之揚,之杭,之金陵,名達於縉紳間。華堂旅會,閒亭獨坐,爭延之使奏其技,無不當於心稱善也。

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以為相見之晚,使參機密。軍中亦不敢以說書目敬亭。寧南不知書,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設意修詞,援古證今,極力為之,寧南皆不悅。而敬亭耳剽口熟,從委巷活套中來者,無不與寧南意合。嘗奉命至金陵,是時朝中皆畏寧南,聞其使人來,莫不傾動加禮,宰執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稱柳將軍,敬亭亦無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與敬亭爾汝者,從道旁私語:"此故吾儕同說書者也,今富貴若此!"

亡何國變,寧南死。敬亭喪失其資略盡,貧困如故時,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敬亭既在軍中久,其豪猾大俠、殺人亡命、流離遇合、破家失國之事,無不身親見之,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每發一聲,使人聞之,或如刀劍鐵騎,颯然浮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有非莫生之言可盡者矣。

譯文:

柳敬亭是揚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歲時,(因為)蠻橫兇悍,刁鑽不講道理,觸犯刑法,應當處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裡,給人們說書。那時(他說書)已經能使市民佩服、感動。很久以後,到了江南,松江府有個叫莫後光的讀書人見了他,說:"這人機智靈活,可以幫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於是對柳敬亭說:"說書雖是低微的技藝,但也必須勾畫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態,熟悉各地方的風土人情。要象春秋時楚國優孟那樣以隱言和唱歌諷諫,而後才能達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裡,聚精會神,專心致志,用心練習,反覆推求。過去一個月,(他)前往莫後光處,莫(對他)說:"你說書,能使人歡樂喜悅,大笑不止了。"又過了一個月,莫(對他)說:"你說書,能夠使人感慨悲嘆,痛哭流涕了。"又過了一個月,莫後光不禁讚嘆地說:"你說書,還沒有開口,哀傷、歡樂的感情就先表現出來了,使聽眾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說書的技藝達到了精妙的程度。"於是柳敬亭就到揚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說書),名聲顯揚於達官貴人之中。在豪華大廳的盛大集會之上,在悠閒亭榭的獨坐之中,(人們)爭着請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藝,沒有不從內心感到滿足,說他演得好的。

寧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時,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結交左良玉,介紹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與柳敬亭相見太晚,讓柳敬亭參與決定重要秘密軍務。軍中官員也不敢以說書人的身份來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沒有讀過書,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謀篇,鍊字鍊句,引古證今,努力寫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滿意。而柳敬亭耳朵經常聽到的,口裡經常說的,從僻陋里巷俗語常談中得來的,倒沒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當時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聽說他派人來,上下沒有誰不以恭敬之禮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讓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稱呼他柳將軍,柳敬亭也沒有什麼不安的表現。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親近互稱你我的市民,在路邊私下說:"這人是過去和我們一起說書的,如今他竟這樣飛黃騰達了!"

不久,南明朝廷覆滅,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資財差不多花光,又象昔日一樣貧困,於是又開始走上街頭,重操舊業。柳敬亭既然在軍隊裡的時間很長,那些蠻橫狡詐、不守法紀的人,殺人犯法、改名換姓、逃亡在外的人,流離失所、悲歡離合、國破家亡的事,(他)都親眼見過,而且各地的方言,大眾的愛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他)每講一詞一語,讓人聽起來,有的像刀槍劍戟碰撞,帶甲騎兵突然衝出,颯颯作響,騰空而起;有的象狂風怒號,苦雨泣訴;有的象鳥鵲悲鳴,群獸驚駭,使人立即產生亡國之恨,聽不清伴奏的樂聲。(他的藝術造詣)已大大超過了莫後光所說的那種境界了。

人物軼聞

柳敬亭在演藝生涯中與達官顯宦、文人學士、秦淮名妓等多有交往。說到他與復社文人冒辟疆(1611-1693)的關係,不能不回顧一下明朝末年復社與閹黨的鬥爭。

明崇禎帝即位後,宦官魏忠賢雖被芟除,但閹黨餘孽仍根深蒂固。崇禎二年,張溥繼承東林精神,組織了進步團體復社,繼續與閹党進行不懈的鬥爭。"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也成了復社的中堅人物。為了揭露阮大鋮勾結閹黨,把持朝政的醜惡行徑,冒辟疆與顧杲、黃宗羲、陳貞慧、侯方域等於崇禎十一年集會,由吳應箕起草了《留都防亂公揭》,廣為散發。據孔尚任的戲劇《桃花扇》中說,當時柳敬亭和蘇崑生正在阮大鋮家作客,看到公揭,他們了解到阮的為人,深受震撼,恥於再做阮的幫閒,"不待曲終,拂衣散盡","寧可埋之浮塵,不願投諸匪類。"《桃花扇》的這一段描寫,應該是有其歷史依據的,這件事應當是柳敬亭與冒辟疆的神交之始。

文人士大夫中,寫作詩文稱譽柳敬亭者甚多,冒辟疆也寫過《贈柳敬亭》詩。詩云:"憶昔孤軍鄂渚秋,武昌城外戰雲愁。如今衰白誰相問,獨對西風哭故侯。"說的是柳敬亭剛到武昌拜見寧南伯左良玉時,左誤認為柳不過是一位江湖藝人,不宜從軍,就想試試他的膽量,密令手下人在宴會的軍幕中排列手執長刀的士兵,柳敬亭面對明晃晃的鋼刀,開懷暢飲,談笑自若。左良玉不由得暗暗稱奇,於是留他在軍幕之中,日夕談論《三國》《水滸》中的謀略戰例。他為左良玉出謀劃策,深得左的信任。後來左良玉率部東下,討伐馬士英、阮大鋮,病故於軍中,左軍迅速解體。柳敬亭只得再度流落江湖,重操說書舊業。冒辟疆題贈這首詩時,柳敬亭已是白頭衰翁,他與冒辟疆談起當年在左良玉帳中的往事,不由得潸然淚下。

後來,冒辟疆在重逢晚年的柳敬亭,聽他說評書後,還有一首詩相贈,詩云:"遊俠髯麻柳敬亭,詼諧笑罵不曾停。重逢快說隋家事,又費河亭一日聽。"詩讚柳敬亭有遊俠之風,說他說書詼諧,喜笑怒罵,感情十分投入。"快說隋家事"指的是柳演說《隋唐演義》故事,當時的藝人多有借說隋唐故事,表達懷念明王朝之情者,柳敬亭說隋唐故事也有這層意思。

柳敬亭所說評話,曾經由當時的文人整理成《柳下說書》八冊,這一孤本奇書,曾被著名學者黃侃(季剛)先生收藏。據劉禺生《世載堂雜憶》雲,此書"篇中字句多方密之、冒辟疆、錢牧齋、吳梅村、吳次尾集中常用之口吻。因而知此書必經當代文人過目,潤色塗改而成。"意思是柳敬亭與冒辟疆等還有過一段文字緣。

研究

《柳敬亭研究》,鳳凰出版社,2013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