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里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標里鎮隸屬中國安徽省毫州市渦陽縣,在渦陽縣城西部,距縣城20公里,西與亳州市譙城區立德鎮相臨,北與譙城區城父鎮接壤,東和南部與花溝、臨湖兩鎮為鄰。轄15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委會,135個自然莊,標里、新德兩個集市。標里集(原名標里舖)是標里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亳州機場選址獲國家民航局批覆位於渦陽標里鎮劉竹。2017年,標里鎮行政區域面積9090公頃,常住人口58670人。[1]
中文名稱: 標里鎮
外文名稱: BIAOLI TOWN
別 名: 標里舖、彪狸鋪、標里集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安徽省渦陽縣
政府駐地: 標里集
電話區號: 0558
地理位置: 渦陽縣城西部
面 積: 9090公頃
人 口: 58670人(2017年)
氣候條件: 暖溫帶半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店集鎮柘王宮、店集運糧河
機 場:亳州機場
火車站: 亳州南站、古城東站
車牌代碼: 皖S
簡介
標里鎮位於安徽省渦陽縣西南部,北緯33°—33°37′,東經115°33′—116°2′,距渦陽縣城20公里,西與譙城區的立德鎮相鄰,北與譙城區的城父鎮、東北與陳大鎮交界,東與花溝鎮毗連,南同臨湖鎮、店集鎮。下轄一個居委會,15個行政村,均為漢族。建國後,標里集(原名標里舖)一直是區、社、鄉、鎮政府所在地,標里是渦陽縣西部的一個重要集鎮,政府駐地標里集是標里地區幾萬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亳州機場
選址獲國家民航局批覆位於渦陽標里鎮劉竹。記者從省發改委獲悉,國家民航局於近日批覆亳州民用機場場址,這也是今年繼蚌埠機場之後我省第2個獲批場址的機場。根據批覆,亳州民用機場選址在渦陽縣標里鎮劉竹,位於亳州市東南部,距離亳州市中心直線距離33.5公里、公路距離38公里。據介紹,亳州機場場址獲批,標誌着亳州民用機場項目前期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為下一步項目立項奠定重要基礎。省發改委表示,下一步將積極配合亳州市和相關部門,按照國家民航局批覆要求,抓緊開展機場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等後續項目前期工作,力爭機場早日開工建設。省發改委基礎處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除了蚌埠、亳州機場選址相繼通過國家民航局批覆外,蕪湖宣城機場將力爭在今年開建,「蚌埠機場的項目建議書還在製作過程中,今年不太可能開建了。」而根據相關計劃,未來五年內,宿州、安慶、滁州、金寨等地都將有望建設民用機場,省內「城市機場群」布點正在加速推進中。
建制沿革
標里即標里舖,原名十八里舖。相傳,春秋末期楚靈王伐徐時,大將伍子胥在城父寨(今譙城區的城父鎮)鎮守,因標里距離城父寨十八里路,故叫十八里舖。由於標里距離城父寨18里的路程非常標準,故人們就把十八里舖改成標里舖(即標準里程的意思)。在元朝時代,標里舖居住的居民是季姓,故又叫季家莊。元末明初,兵荒馬亂,在三洗鳳陽府時,季姓為元人(今蒙古族)所殺。現有標里集東邊的段莊的前身就是當時的季家樓,集東北的季家窪可證。清咸豐二年(1853年),由於災荒嚴重,兵荒馬亂和晚清政府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以張樂行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當時叫捻軍)不甘忍受,揭竿而起,在標里響應捻軍的有鄧老洪、鄧敦倫、王懷義等人,後因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而被清朝政府殘殺。鄧老洪、鄧敦倫、王懷義的義舉行為觸犯了當時統治階級的利益,且他們三人又都是標里人,當時的統治者就對標里人懷恨在心,為達到泄憤之目的,特把「標里」字樣成為「彪狸」字樣,以此來侮辱標里人。清朝光緒年間,在行政設置上,「彪狸」轉變為雙大寨行政管理機關為寨長制,民國19年(1930年)改為保甲制,「彪狸」劃為八個小保,保下設甲,甲編五戶連座,民國21年(1932年),「彪狸」設立聯保辦公處,民國28年(1939年)日本侵占後改為鄉鎮制。1948年,「彪狸」鋪正名為標里舖。1949年2月份前,標里屬渦亳縣管轄。1949年2月,中共中央「關於在全國解放區調整行政區劃恢復原邊舊界的措施」下達後,撤銷渦亳縣,標里屬渦陽縣所轄。1949年3月成立花溝區(辦公地點設在標里),轄標里、徐廟、新德、何廟、王橋、鄧樓、大王、張集、花溝、石雁10個鄉。1950年區劃調整,花溝區由原來的10個鄉調整為13個鄉。1956年並區、並鄉,由原來的13個鄉合併成8個鄉。1957年2月再次並鄉後,標里區轄標里、新德、黃古同、孫店、臨湖5個鄉。1958年10月至1961年12月,渦陽縣撤區設社,成立標里人民公社,轄新光、晶華、華光、花光、新橋、紅旗、洪山、永興8個大隊。1962年1月渦陽縣建區劃社,建立花溝區(辦公場所設在標里),轄花溝、孫店、黃古同、姜大、新德、標里6個人民公社。1969年3月撤區劃社,成立標里人民公社,轄16個生產大隊。1979年8月,撤社建區,成立標里區,下轄7個公社。1981年,渦陽縣設立公吉寺區,同年7月,將姜大公社劃歸公吉寺區。1983年5月體制改革,社改鄉,標里區所轄的6個公社改為6個鄉。1992年2月撤區並鄉,成立標里鄉,原標里區所轄的花溝鄉成為獨立的花溝大鄉,孫店、郭營劃歸臨湖鎮管轄,標里鄉轄原來的標里、新德、劉竹3個小鄉,38個行政村。1993年底,根據工作需要,將王寨村併入唐大村,宿小村併入張大村,解散柿王村,調整後,標里鄉轄35個行政村。2002年4月,標里鄉撤鄉設鎮,標里鄉改為標里鎮。2005年5月合併村,標里鎮所轄的35個村合併成18個村民委員會,一個居委會。2008年再次合併村,標里鎮下轄15個村委會,一個居委會,105個自然村;其中標里、新德為兩個集市。
地理環境
標里鎮系農業大鎮,轄地內地勢平坦,河流密布,海拔32.5米,雖無山川之秀,卻有良田萬頃。標里的土壤分布大體分為三段:北部沿雪溝、明河流域多為紅淤土,中部渦標河流域多為黑土地,南部花溝流域多為黑土地、砂漿土和少量鹽鹼地。標里鎮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約14』C,年降雨量850毫米左右。標里鎮自然條件優越,安寧溝、干溪溝、南北貫穿腹地,雪溝、渦標河、花溝三條中溝東西橫穿鎮內,兩縱三橫五條溝形成交叉水系,總流域達80平方公里,明河,張義溝、盧草溝貫穿標里鎮的六個行政村,流域面積15平方公里左右。為標里鎮的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標里鎮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達,三級曹肥路貫穿標里鎮東西全長15公里,標孫路,標新路,標王路均為混凝土路面,鎮通各村的道路均為混凝土結構或柏油鋪設。隨着古城東站、亳州機場在標里鎮及周邊選址動工,標里鎮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完善的區鎮村三級路網,縱貫南北的京九鐵路,毗鄰的徐阜鐵路,交匯於近周的濟廣高速、寧洛高速、泗許高速,通江入海的洺渦淮河航運,依然形成一張快速、高效、便捷、多樣的立體式交通網。
社會事業
在黨的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的引導下,我鎮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迅速發展。2011年度我鎮進一步改善了敬老院人員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在原來的基礎上把敬老院擴建成占地16.5畝,約1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400平方米,居住房間102個,床位178張,集生產、生活、休閒娛樂、醫療保健為一體的溫馨港灣。2011年,享受國家補助資金67.44萬元,大病救助126人,享受國家補助資金37.8萬元,殘疾人救助379人,享受國家補助資金2.274萬元,農村低保2280人,享受國家補助資金86.478萬元,全鎮優撫對象131人,享受國家補助資金28.2517萬元,新型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4855人,享受國家及各級政府補貼資金1097.1萬元,農村養老保險人數16000人。享受養老保險金待遇6044人,享受養老補助金217.584萬元。
基礎設施
計生服務所建設。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鎮原有的基礎設施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為此,鎮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將1993年標里集東頭,渦標路南側建的計生服務站遷至渦標河北80米處的新地方,征地7.8畝,投資400萬元,2011年4月份動工興建了面積為1060平方米的辦公大樓和建築面積為560平方米的職工宿舍樓。新的標里鎮計生服務所功能完善,科室完整,設備先進齊全,交通便捷,環境優雅,為我鎮計劃生育提供了優質服務的保障。鎮財政所建設。為方便我鎮廣大農民朋友辦事,鎮黨委、政府將1998建在椿樹路北的原財政所搬遷至鎮政府院內,政府投資130萬元,建成了西、北兩座財政大樓(三層),總建築面積為945平方米,新的財政大樓設有便民服務窗口,三農服務諮詢台,設備齊全,工作人員服務周到,為廣大農民來鎮辦事提供了方便。綜合文化站和廣播站建設。多年來,我鎮文化建設工作一直處於薄弱環節,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我鎮文化底蘊,鎮黨委、政府按照上級指示,另闢新地,投資105萬元(其中中央、省、縣投資35萬元,鎮政府配套資金70萬元),建成了占地面積105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51平方米,集休閒、娛樂、閱覽為一體的鎮綜合文化站。站內設有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大廳、科技培訓室、文體活動室等,為我鎮業餘文化生活提供了方便。廣播是黨和政府推行黨的各項路線、科技、精神的工具,為及時傳達上級聲音,我鎮於2011年5月投入41.7萬元,開通了無線廣播,實行了全覆蓋、村村通,共配主機1套,分機17套。無線廣播的開通,使全鎮67000農民朋友能及時收聽中央、省、市、縣新聞節目,增強了政策透明度,提高了廣大農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促進了我鎮兩個文明建設。
經濟建設
2011年我鎮主要經濟指標2011年,我鎮67000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出色完成了縣委、縣政府下達我鎮的各項工作任務,各項經濟指標再上新台階。2011年,我鎮生產總值31250萬元,三大產業比重為4:4:2,財政總收入2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206元,農業總產值為12500萬元,農作物播種面積為170244畝,糧食總產量59595噸,油料總產值為762噸,規模以上總產值9670萬元,利潤為1019萬元,為國家創稅16萬元。標里鎮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來,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廣開思路,大膽創新,初步建立了貿、農、一體化的產業體系,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巨大變化,走出家門闖世界,脫貧致富奔小康,已成為當前農民朋友的一種新時尚。經濟的發展讓人大為感嘆,一座座反季節蔬菜大棚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苔干貢菜遠銷全國各地,韓樓的粉皮,新德集的麻花已成為標里鎮的兩大特色,深受消費者青睞,煙葉生產已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支柱產業,黃牛養殖一度成為安徽省的金三角,標里地區的變化是日新月異,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1989年50千伏的高壓變電暫在標里建成,1994年消R無電村,周年,七千門程控電話直通世界各地,21世紀進入信息時代,農業生產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興未艾。
視頻
亳州市渦陽縣標里鎮鄉村美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