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昌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武昌湖(安徽)

武昌湖(安徽)衛星地圖
圖片來自Google map

位置    安徽省望江縣境內

湖泊類型  淡水湖

東西長度  27.5公里

南北寬度  8公里

最大深度  15.20公尺

表面積   135平方公里

形成由來

現代地理上的武昌湖,為古雷水的一部分。雷水,源出湖北黃梅縣境,經宿松縣泊湖,串湖後流經望江縣境東南至大雷口雷港)入江。雷水自吉水鎮至大雷口又名楊溪河。宋代以後,沙塞雷口,雷水改道由華陽入江。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誌·雷水論》云:「吾邑之水以雷名……自其瀦澤而言,則曰雷池;自其流出而言,則曰雷港。因而有雷沙、雷岸之名;因而有大雷戍大雷郡之號」。又云:雷水「入望成巨浸,則盪為湖,流為吉水,漢晉之世出雷港,宋以來出華陽。其支流余裔別為楊溪,為縣步河,匯而瀦,則為武昌,為漳湖。望之四澤可統名之曰雷水」。現代華陽河為古雷水幹流,寶塔河屬古雷水支流。

水文生態

武昌湖三面山,一面濱江。北、南、西多為丘陵或間隔小圩,只有東部是地勢平坦的圩區。正常平均最高水位15.20米;1956年3月17日出現最低水位11.45米,平均最低水位11.60米;湖區多年平均水位12.5米,相應湖水面積135平方公里(合20.0萬畝),蓄水量1.48億立方米。從1960年以後25年內,為保證湖區的漁業生產和沿湖工農業生產用水需要,湖區水位在正常年景的大部分時間內保持在11.5米,相應水面72平方公里(合10.8萬畝),蓄水量10.2億立方米。 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武昌湖水沒有污染物,水質良好,各種營養物豐富,有利於餌料生物和漁類的生長。
浮游植物平均含量136萬個/升,生物量4.8077毫克/升,優勢種群以綠藻甲藻[1]為主。 浮遊動物平均含量9216個/升,生物量較大,平均2.9038毫克/升,原生動物占總數88.5%,其次為輪蟲
  水生維管束植物每畝重1.075公斤,以沉水植物的馬來眼子菜為優勢種群。覆蓋湖面12.1萬畝,群叢生物量有9.3萬噸。 底棲動物,由於武昌湖底淤泥肥厚,浮游生物和有機質豐富,有利於軟體動物生長繁殖條件,平均76.45個/平方米,重288.6克/平方米,合計192.4公斤/畝。

漁業生產

武昌湖的魚類產量在建閘前後亦有很大變化。建閘前平均每年魚產量180萬斤,1954年高達209萬斤,以鯿為主,個體大,5~10公斤的大魚很常見。建閘後,魚產量急劇下降,年平均100萬斤,最低1976年不足60萬斤,大魚極少見,以小雜魚占優。從1978年起開始投放魚種,至1979年共投放草魚494萬尾,儘管由於草魚投放量過大,草魚喜食的黑藻金魚藻全吃光,繼之被草魚咬斷的苦草葉片漂浮水面,腐爛發臭,引起水質惡化,草魚大量死亡,高峰期每天死魚達萬斤以上,個體重2~3斤,總共死亡草魚10萬斤,1980年開始試捕鮮魚有119.4萬斤。從1980年起,一方面減少草魚投放量,增加了濾合性和雜食性魚類的放養性;另一方面在科學技術措施上加以提高,實行「三級放養」,即在3月份利用湖汊攔養魚種,6月讓魚種進入武昌湖,9月再進入青草湖,提高放養回捕率,保持在2~3%左右;第三實行場、鄉聯營,按湖岸線劃段,分段包干負責,漁場專職人治理和沿湖鄉、村聯合巡邏,嚴格管理。武昌湖魚產量得以迅速恢復和提高,每年產量都在150萬斤以上,1983年接近200萬斤的水平。事實證明,場鄉聯營,有利國家、集體和個人,是穩定和維持武昌湖漁業生產秩序的有效途徑。

湖區物產

武昌湖擁有13萬畝大水面,湖底平坦肥沃,水質清新,資源豐富,水草覆蓋面達90%,生物量達1600克/平方米,湖內盛產銀魚等名特優水產品,同時又是各類水禽棲息的理想場所,常見的有白天鵝大鷹野鴨等,沿湖沒有工業污染,是長江中下游生態環境最好的湖泊之一。尤其是其開發養殖的「武昌湖」牌清水大閘蟹以其「體大、黃滿、臍白、殼青」享譽海內外,獲得中國綠色食品證書,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蟹榜首,年產銷量達1000萬斤。

參考文獻

  1. 【鏡頭下的微世界】雙面戰士:渦鞭毛藻環境資訊中心 2013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