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永豐塔 |
中文名稱;永豐塔 地理位置;山東省巨野縣 又稱;梵塔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山東省菏澤市 榮譽;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永豐塔位於山東省巨野縣城,南臨人民路,北距文廟百餘米,西面不遠是永豐街,東面緊靠縣招待所,2013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巨野縣古城外東南角的土地崗上有座永豐寺,寺東側有座永豐塔,高22米,是遼南地區唯一的一座古塔。據永豐寺內碑文記載,永豐塔建於唐,解放後有關專家鑑定,實為遼代時建造。
序言介紹
始建於後周(951--960年),北宋年間(960年--1127年)才建成,距今已有1000餘年,歷經洪水、地震,仍完好無損。
清晨登塔眺望,東面山色蒙蒙,霞光絢麗,北有文廟大成殿,雄偉壯觀。永豐塔附近還有菏塔、石橋與之交相輝映,景色甚美。
據《巨野縣誌》記載,該塔原"坐落於縣治儒學前大佛寺內"。唐宋時期的大佛寺,方圓20餘畝,寺西建有塔院,塔內藏有佛經;佛廟雕樑畫棟,建造雄偉,佛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墓鼓晨鐘,煙霧繚繞,是古代遊覽勝地。'宋元時期,永豐塔以北是濟州城內商業鬧市區,有戲樓、酒樓、飯店、旅館,每天說書的、唱戲的、打拳的、賣藝的,鑼鼓管弦之聲,不絕於耳。
因塔淵源於佛教盛行的古印度等國,古代人們又稱它為佛塔或者梵塔。 明嘉靖監察御史馬文健詩云:"浮屠築塔自何埤傀壓晴川。……"
《巨野縣誌》中的"梵塔朝暉"一語,即由此而來,取名"永豐",意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之意。
從馬文健的五言詩可以看出,明以前,永豐塔的 建造時代就沒有定論。
時至今日,仍然流傳着各種說法。有的說,塔底兩層毀壞嚴重,時代久遠,應是唐初;有的說,新編《菏澤地名》一書記載:"建 於五代周";新編《魯西南史話》一書則說:"建於北宋"。
《巨野縣誌》載:此塔"世傳唐人所建,未含尖而止";據建國前,塔尖木柱上:"大宋仁宗至和元年修建"的字樣,又證明了此塔最早修建於北宋。
近年來,經過省、地、縣考古工作者反覆考查分析論證認為:各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從下兩層和上三層新舊 不同,構造各異的情況來看,似乎象是個跨時代的建築物。
初步結論:(一)建於五代周。因年代很短,沒有建成,北宋以後,繼續修建,才使此塔臻於完整。
(二)唐代在此建塔,未及塔頂而停建,由五代北宋續建而成。
據《中國古代史常識》(歷史地理部分)和山東考古專家畢寶啟的《山東古塔》一文論述:目前,全 國有古塔約三千餘座,其中,山東近三百座。
這些塔,除寥寥隋唐者外,大都建於公元十世紀以後的數百年間,以北宋時期為多。宋金時期的塔,大凡外觀八角形, 七至十三級(五代亦有五級者),型體高大。
修建
傳說
據說,古代有一龍常在大野澤作亂,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托塔李天王之子哪吒將此龍鎮住,洪水即退,大野澤漸涸,一望無垠的大水,變為千畝良田。
龍王一氣之下,狀告哪吒,哪吒被治罪。
後來,托塔李天王將制服哪吒三太子的佛賜寶塔斷之為三,擲下天門, 塔底落於西鄰之縣鄆城,塔身落在巨野,塔頂飄往東鄰之縣金鄉。
後人為紀念哪吒,盼望年年歲歲五穀豐登,將塔命名為永豐塔。
記載
縣誌記載,永豐塔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續之。塔東建有一寺,占地20餘畝,因寺內建有丈八銅佛,故名大佛寺。
寺內古柏林立,遮天蔽日,遊客僧人紛然而至,煙繞霞蔚,香火旺盛,是當時著名的遊覽聖地。
構造
永豐塔系八棱等邊四門樓閣式磚塔,現存五層,高31米,下層周長44米,上層周長36米。
第一層為磚疊挑檐,其它各層則華拱兩挑組成上承托檐,交叉錯落,堅實牢 固。
每層的東、南、西、北四面各設有券門,明暗有別,或為天井,或直通塔內迴廊。
塔身各層高度及塔徑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
塔外西側有後修的石台階 數級,由此台階可進入塔內。底層設有塔心室,室內壁上鑲嵌7塊佛教石造像碑,門口一塊縱40.5厘米,橫100厘米,一排5尊佛像,像高28厘米。
永豐塔四面環水,塔身故有所傾斜,明、清曾多次修繕。1990年,全縣人民集資捐款18萬元,對該塔進行了維修,風采更為迷人。
特色
塔是佛教建築藝術的一種特殊類型,是釋家僧徒們的一種意識反映。它淵源於古印度等國,是佛教徒們用於埋葬佛體、牙、經書等的處所。
傳入中國後,便與中國的 古建築相結合,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塔。
塔形有方柱、圓柱、正八角、鐘形、鼓形等多種,大致可分實心塔和樓閣式塔兩種。巨野縣永豐塔, 屬樓閣式磚塔。
塔形呈八角形,磚石結構,共五層,每層四門,角門對稱,塔內建有磚階梯,層層連接,步步登高,拾級而及塔頂。
塔尖為磚木結構,是一圓柱形亭 式建築,由木柱架起,青瓦覆蓋,仿佛一把雨傘罩在正中,遠遠望去,莊嚴古樸,十分壯觀。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