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翼奉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漢書·翼奉傳出自於《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1]
原文
翼奉字少君,東海下邳人也。治《齊詩》,與蕭望之、匡衡同師。三人經術皆明,衡為後進,望之施之政事,而奉惇學不仕,好律歷陰陽之占。元帝初即位,諸儒薦之,征待詔宦者署,數言事宴見,天子敬焉。時,平昌侯王臨以宣帝外屬侍中,稱詔欲從奉學其術。奉不肯與言,而上封事曰:「臣聞之於師,治道要務,在知下之邪正。人誠鄉正,雖愚為用;若乃懷邪,知益為害。愚臣誠不敢以語邪人。」是歲,關東大水,郡國十一飢疫尤甚上乃下詔江海陂湖園池屬少府者以假貧民勿租稅損大官膳減樂府員省苑馬諸宮館稀御幸者勿繕治;太僕、少府減食谷馬,水衡省食肉獸。明年二月戊午,地震。其夏,齊地人相食。七月己酉,地復震。
上曰:「比年不登,元元睏乏,不勝饑寒,以陷刑辟,朕甚閔焉。已詔吏虛倉廩,開府臧,振救貧民,群司其茂思天地之戒,有可蠲除減省以便萬姓者,各條奏。悉意陳朕過失,靡有所諱。」因赦天下,舉直言極諫之士。奉奏封事曰:「諸侯王園,與其後宮,宜為設員,出其過制者,此損陰氣應天救邪之道也。今異至不應,災將隨之。唯陛下財察。」上復延問以得失。奉以為祭天地於雲陽汾陰,及諸寢廟不以親疏迭毀【注】,皆煩費,違古制。又宮室苑囿,奢泰難供,以故民困國虛,亡累年之畜。所繇來久,不改其本,難以末正,乃上疏遷都正本。書奏,天子異其意,答曰:「問奉:今園廟有七,雲東徙,狀何如?」奉對曰「昔成王徙洛,般庚遷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非有聖明,不能一變天下之道。臣奉愚戇狂惑,唯陛下裁赦。」其後,貢禹亦言當定迭毀禮,上遂從之。年老以壽終。
【注】迭毀,古宗廟制度。天子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諸侯設五廟供奉五代祖先。其中始封之君、開國帝王之廟,世世不毀,余則親過高祖而毀其廟,遷其牌位於太廟中。親廟依次而毀,故稱「迭毀」。
譯文
翼奉字少君,東海下邳人。研究《齊詩》,和蕭望之、匡衡師從同一個老師。三個人對經術都很精通,匡衡是後輩,望之把經術運用到政事上,而翼奉勤奮學習不願做官,喜歡曆法陰陽占卜之術。元帝即位不久,許多儒者就推薦他,他被徵召在詔宦者署中,多次上書言事並在皇帝閒暇時被召見,天子很尊敬他。當時,平昌侯王臨憑着是宣帝外戚擔任侍中,稱詔要跟隨翼奉學習經術。翼奉不肯和他說,就上了一封密封的奏章說:「我從老師那裡聽說,治道最要緊的在於知道人的正邪。人如果追求品行端正(正道),即使愚笨也是有用的;如果他懷着奸邪之心,那麼知識越多,危害越大。我實在不敢將它告訴邪惡之人。」
這一年,關東發生大水災,十分之一的郡國發生了饑荒,瘟疫更加盛行。元帝於是下詔那些屬於少府的江海湖泊園林池塘用來資助貧窮的老百姓,不收賦稅;減損太官(「大」通「太」)負責供應的御膳,裁減樂府中的成員,減少苑中馬匹的數量,皇帝很少臨幸的各個宮殿館閣不再修繕;太僕少府減少餵馬的穀物,水衡(掌管的上林苑中餵養的鷹犬)少吃肉類食物。第二年二月戊午那天發生了地震。夏天,齊地發生人吃人的慘劇。七月己酉那天,又發生地震。皇上說:「連年沒有豐收(好的收成),百姓飢困貧乏,受不了飢餓寒冷,以致於觸犯刑法(刑律),我很憐憫他們。已經下令讓官吏打開倉庫,救濟貧窮的老百姓。各位官員也要好好想想天地的告誡,有可以免除、減少、節省而方便老百姓的,可以上奏給我。盡心指出我的過失,不要有所顧忌。」
於是大赦天下,選拔直言敢諫的人。翼奉上奏了一封密封的奏章說:「諸侯王的園林和他們的後宮,最好設定限額,遣出那些超過制度的人,這是消損陰氣回應上天救治邪祟的辦法。如今怪異的事發生而不回應改正,災難就會隨之而來。願陛下裁奪。」元帝又向翼奉請教得失之事。翼奉認為在雲陽汾陰祭祀天地,,以及各個寢廟不因為親疏而毀掉一部分,都要花費很多,這是違背古代制度的。而且宮室園囿,奢侈豪華難以供給,以致百姓窮困國庫空虛,失去了這麼多年的積蓄。這些由來已久,如果不改變根本,很難使末正常,於是上書建議遷都以正根本。奏章呈上之後,皇帝認為翼奉的意見與眾不同,就批覆說:「問奉:如今皇帝墓地所在的宗廟有七個,你說要向東遷徙,怎麼辦?」翼奉回答說:「以前成王遷到洛,般庚遷到殷,事情的原委,都是陛下清楚知道的,不是有聖明之德,不能改變天下,我剛直愚昧狂妄昏惑,全憑陛下裁斷。」其後,貢禹也說應當定下迭毀之禮,元帝於是聽從的他的意見。翼奉年老而終。[2]
作者簡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