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浦江清 | |
---|---|
出生 | 1904年12月26日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授 |
知名于 | 现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
知名作品 | 《八仙考》、《花蕊夫人宫词考》等 |
浦江清(1904.12.26-1957.8.31),江苏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
192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与朱自清合称"清华双清"。
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浦江清文录》、《屈原》、《祖国十二诗人》(合作)、《杜甫诗选注》(合作)、《八仙考》、《逍遥游之话》、《花蕊夫人宫词考证》、《词的讲解若干篇》、《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主编《朱自清全集》等。
曾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编辑,《国文月刊》创办人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浦江清
国籍: 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松江县(今上海市松江区)
出生日期:1904年12月26日
逝世日期:1957年8月31日
职业: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授
毕业院校:东南大学
主要成就:现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代表作品:《八仙考》、《花蕊夫人宫词考》等
人物简介
1926年毕业,经吴宓推荐,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任陈寅恪助教,研究西方的"东方学"文献,精通英、日、俄、法、德、拉丁等多门外语。为考订佛经,学习梵文,曾编写《梵文文法》。为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学习满洲文,在侪辈中以学识渊博著称。
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任助教、讲师,讲授中国文学史,课余潜心研究中国古籍,并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经常撰文,曾代吴宓任该副刊主编1年。
1933年与冯友兰同赴意大利、法国、英国游学,在伦敦博物馆抄录敦煌手卷,阅读东方考古学书籍。
1934年回清华大学任教。
"八一三"事变后,避难在松江乡下。
1937年10月任长沙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
曾与朱自清等创办《国文月刊》,一度担任主编。
1940年,送母回乡,滞留上海,闭门著述。曾应郑振铎之邀,到暨南大学任教。
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暨大停闭,于是取道闽、广,历尽艰险,于1942年底到达昆明,仍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常带着几个烧饼,钻进图书馆备课,有时甚至被锁在馆内。
抗战胜利后,1946年回北平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惊悉闻一多被刺,即参与整理其遗著的工作。
在"反内战"、"反饥饿"运动中,曾参加"罢教"。
1948年暑假,朱自清病逝,由他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代理主任,并主动承担《朱自清全集》的编辑和出版。
1952年院系调整,调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身体素弱,常常躺在床上备课,但一进课堂,则精神抖擞,判若两人。
所带研究生,都个别尽心指导,有时抱病,呼至床前辅导。
所著《八仙考》、《花蕊夫人宫词考》,掌握大量材料,为学术界所重视。
为了写《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觉得郭沫若的结论有误,于是从头学习高等数学和古代历法,用以推算出准确的生卒年份。文章发表后,郭沫若表示肯定。
教中国文学史达30年,有志于撰写《中国文学简史》,因多病未竟。
后患十二指肠穿孔,于1957年逝世。
兴趣爱好
生活兴趣广泛,爱听戏,会吹笛、唱昆曲,上文学课讲到戏曲时,间或唱上一段,使学生加深感受;并曾与俞平伯、汪健君等创办"谷音曲社"。[2]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近30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期间受王国维、陈寅恪等的影响,致力于文史考证,主张在一般学者忽略之处深入钻研,发前人所未发。后受闻一多、朱自清的影响,主张精读原著,结合前人的成就,融会贯通。
著作
主要著作有《浦江清文录》、《浦江清文史杂文集》、《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3]、《杜甫诗选》(与人合编)、《无涯集》、《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中国文学史讲义(明清部分)》等,主编有《朱自清全集》。[4]
主要论文有:《八仙考》、《花蕊夫人宫词考证》、《词的讲解》、《词曲探源》、《论小说》、《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等。
浦江清与朱自清合称"清华双清"。治学严谨,从不轻易下笔。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 ↑ 为什么要回溯浦江清的中国文学史,新华网,2018-09-15
- ↑ 梅贻琦忙证婚、闻一多逛庙会……说说西南联大教授们的春节 ,搜狐网,2018-02-20
- ↑ 浦江清《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360个人图书馆,2014-10-17
- ↑ 浦江清的古典诗歌讲评,快资讯,201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