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海岱镇位于宣威市东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市区59公里。全镇辖16个村委会131个村民小组,其中岩上、鲁河、月亮田三个村委会属彝族村委会。
全镇有国土面积220.82平方千米;东接贵州盘县柏果镇,南连羊场镇和富源县后所镇,西邻东山镇,北依田坝镇。东西最大横距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1公里,地型略似三角形,东南部山梁较高,西部海岱槽子西南—东北走向。最高点是东部月亮田村委会屯上梁子,主峰海拔2450米,最低点是西北文阁村委会泽戛,海拔1680米。
2017年11月,海岱镇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1]
概况
海岱镇位于宣威市东南部。面积220.82平方千米,人口61624人(2017年)。辖1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羊场。贵昆铁路羊场支线穿境并设站,市乡公路横贯辖境。
沿革
彝语地名。海岱原名嘿得冲,嘿得冲含义为:似月弯弯般的田。民国时为五区,1940年属田坝、清水乡,1949年为新三区,1950年羊场上属清水区,文阁下属海岱区,1953年为六区,1958年为海岱公社,1961年为海岱区,1964年业土依、白龙洞归富源县,1970年为海岱公社。1984年12个大队归羊场镇,田坝区德来、上河、腊谷合为二乡,改海岱区。1988年为海岱乡。1997年,面积225.4平方千米,人口5.6万,2017年,面积220.82平方千米,人口61624人,辖乐所、密德、鼠场、箐头、月亮田、文阁、羊场、顾湾、磨戛、大栗树、水坪、代坪、岩上、鲁河、腊谷、得来16个行政村。2001年撤乡改为海岱镇。2006年,辖羊场、顾湾、所乐、密德、鼠场、箐头、月亮田、文阁、磨嘎、大栗树、水坪、代坪、岩上、鲁河、腊谷、德来16个行政村。
乡镇概况
海岱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小区气候,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山区、半山区属温带气候,河谷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4.4摄氏度,最高30摄氏度,最低零下5摄氏度,平均降雨量1050毫米,无霜区河谷240天,山区120—140天。
素有“宣威一洲不如海岱冲一沟”之称,民族文化丰富,是宣威的歌舞之乡、民族之乡和民族工艺之乡。东接贵州盘县柏果镇,南连羊场镇和富源县后所镇,西邻东山镇,北依田坝镇。东西最大横距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1公里,地型略似三角形,东南部山梁较高,西部海岱槽子西南----东北走向。
最高点是东部月亮田村委会屯上梁子,主峰海拔2450米,最低点是西北文阁村委会泽戛,海拔1680米。山脉属东列山系,主要有4支:西北沿老营梁子,从羊场镇多贝戛沿槽子西北至乐所,中部为天车河切断,长约15公里。中部水坪梁子从南面羊场镇新德入境向北至水坪、代坪、月亮田等村委会,德来切断河流,长约12公里。东南部岩上梁子,为东列山系东部分支一段,从富源县岩上境内入海岱镇岩上入境,向东北至岩上、鲁河、腊谷至紧风口,延伸入田坝镇黑乌丫口境内长20余公里。东北部屯上梁子,从腊谷向西北以德来至屯上,长约10公里。
河流属北盘江水系:主要有羊场河:发源于沾益县播乐建兴村,向北经羊场镇至木处格入海岱槽子;文阁河:发源于富源县后所镇;三岔河:为密德、乐所、箐头等村三条小河到鼠场汇为三岔河,流域灌溉面积数千亩。境内交通便,鸡田公路、密五公路、格喜铁路贯穿中部,是出省入滇的重要通道。
河流属北盘江水系,主要有羊场河,发源于沾益县播乐建兴村;文阁河,发源于富源县后所镇;三岔河,为密德、乐所、箐头等村三条小河到鼠场汇为三岔河。年平均气温14.4摄氏度,最高温度30摄氏度,最低温度零下5摄氏度,平均降雨量1050毫米,无霜区河谷240天,山区120—140天。境内交通便,鸡田公路、密五公路、格喜铁路贯穿,是出省入滇的重要通道,民族文化丰富,是宣威的歌舞之乡、民族之乡和民族工艺之乡。
基础设施
海岱镇政府多方筹集和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建设、集镇街道建设,乡、村、组公路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农田水利建设以烟水工程建设为重点,2006年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60件,总投资183万元,其中烟水工程完成总投资148万元,管网工程12件,安装管道5200米,灌桩502个,建地窖105个,支砌石方2500立方米,混凝土250立方米,加高加固堤防1公里,新增蓄水量500立方米,解决4000余亩旱地灌灌难的问题。水利化程度明显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人畜饮水困难基本得到解决。截止2006年解决8469户 32160人112560头大小牲畜饮水困难问题,水利化程度达23%。
集镇龙头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集镇街道建设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富农”之路,小集镇建设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小集镇建设投入逐年加大,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截止2006年,累计投入集镇建设资金815万元。城镇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现已建成面积1.0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2020人,绿化980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化0.82平方米,集镇街道硬化48745平方米,人均公共硬化公路4.1平方米,路灯49盏,灯亮率95%,行道树550棵;
积极筹集资金,加大对乡、村、组公路管养和修建力度,2006年投资121万元,维修镇、村、组公路43条180公里,解决了9721户35000人行路难问题。投资250万元新修通了乐所小河至泽脉,鲁河至贵州茨菇的公路,解决了2371户8642人4个煤矿通路难问题;四是重点项目工程得到落实,安居工程、重点扶持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等重点项目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德来打碑搬迁有序进行;五是月亮田电站技改工程进展顺利,上河电站建成发电。[2]
农村经济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农业科技推广为突破口,以劳务输出为依托,着力培育和发展烤烟、粮食、煤炭、畜牧、劳务输出五大支柱产业,全镇农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2006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2.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37元;粮食总产2709.1万公斤,人均有粮431公斤;生猪出栏8.3万头,畜牧业产值8235万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1万人,劳务输出收入8300万元;种植烤烟9000亩,收购烟叶131.33万公斤,实现产值1571.58万元;生产原煤37万吨,产值1.1亿元;月亮田电站装机容量800千瓦,年发电300余万度,创产值60余万元;上河电站2007年10月1日建成发电,装机容量3500千瓦,预计年创产值300—330万元。
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主要有:种植业:烤烟、玉米、水稻、小春马铃薯、小麦;养殖业:生猪,山羊,家禽;优质煤和水能发电。镇党委、政府按照“稳粮、强烟、调结构”的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施良种良法,实现粮食增产,烤烟增收,畜牧业增效。
小春马铃薯种植按照六个统一,即:“统一连片规划、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翻犁样板地块、统一播种时间、统一双垄高墒、统一技术指导”,小春马铃薯成为海岱农民增收的亮点,2007年种植7000亩,亩产1.3吨,创产值900多万元,人均增收150元;大春农作物推行免耕种植30000亩。月亮田电站属镇办企业,装机容量800千瓦,2006年发电300余万度,创产值60余万元。2007年对月亮田电站进行技改,扩容达1600千瓦。[3]
自然资源
海岱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山川秀丽的自然风光,美丽富饶的良田沃野,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蕴藏着较大的发展潜力。旅游资源主要有白龙洞,尚未开发。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探明储量7000万吨)、铁、铜、澎润土、石灰石、红沙、粘土、砖、瓦等丰富的建筑材料。全镇有煤矿矿井12对,探矿点一个,主要分布在乐所、月亮田、羊场、磨戛、水坪、代坪、岩上、鲁河、腊谷、德来等10个村委会。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煤炭安全生产,坚决打击煤炭非法开采行为,注重涉煤纠纷调解,为煤炭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促进了全镇煤矿产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丰富,主要有文阁河、羊场河、德来河,三岔河。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建有两个水力发电站,即月亮田电站、上河电站。
科教文卫
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科教兴镇作为第一要务,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教育硬件设施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加大,2006年投资48万元,改善校舍面积1500平方米。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综合考核成绩居全市第4名。镇文化工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农村文化工作为重点,切实为“三农”服务。开展歌咏比赛、民歌赛、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村”活动,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民遵纪守法,自觉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006年组织歌咏比赛并兼办庆祝建党85周年演讲比赛活动;选派5对选手参加市文化局民歌邀请赛,4人获得奖励;选送2对选手参加会泽联谊民歌赛,2对选手进入决赛,取得了好成绩。送科普书籍1003册下乡。规范文化市管理,责令停业整顿歌厅2户,责令电子游戏室停业整顿1户。投50余万元,对文化活动中心进行维修,为丰富了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辖区内有宣威四中;镇办中学2所,教职工108人,在校学生3430人。有小学42所,其中村完小16所,教学点23个,幼儿园3所,有教职工286人,在校学生64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巩固率99.8%。2006年有17568户,62072人,其中男性32737人,占总人口的52.7%;女性29315人,占总人口的47.3%;农业户数15764户60208人,占总人口的97%;非农业人口1864人,占总人口的3%;少数民族人口6558人,占总人口的10.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主要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
2006年发放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14户,发放一次性奖金114万元。认真落实“一放二扎”措施,完成一胎放环360例,二胎结扎273例,分别完成任务的100%、116.7%。征收社会抚养费33.5万元。切实加强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孕检率为95%,持证生育率100%。
全镇有1个联合医院,有医务人员66个,病床80张;为有效地解决广大群众看病贵、就医难问题,共投资61万元,新建村级卫生所14所。配齐配强村级医务人员, 2006年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员54960人,收缴参合资金54.96万元,参合率为 %;减免门诊29323人次62.12万元,住院减免1632人次153.12万元。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