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淀區 |
海淀區,隸屬於北京市,位於北京城區西部和西北部,東與西城區、朝陽區相鄰,南與豐臺區毗連,西與石景山區、門頭溝區交界,北與昌平區接壤。面積431平方千米,邊界線長約146.2千米,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最寬處29千米,約占北京市總面積的2.6% 。區境介於北緯39°53′—40°09′,東經116°03′—116°23′之間。
元代初年,海淀鎮附近是一片淺湖水淀,故稱「海店」,即今日的海淀。1952年9月,海淀區正式命名,1963年1月形成現轄區域。海淀區高校雲集,名勝古蹟眾多,著名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頤和園、圓明園、香山等風景名勝都位于海淀區。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單位。
2019年,海淀區下轄22個街道,7個地區。2019年海淀區生產總值7926.0億元,比上年增長7.0%,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22.4%,居全市首位;增速在全市排第三。第三產業增加值7217.2億元,增長7.1%。其中,信息、科研、教育等服務業增長較快,增加值同比增長8.2%。海淀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33元,同比增長8.4%;海淀區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56630元,同比增長7.0%。
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
目錄
最新新聞
王合生當選為海淀區代區長 2020-09-22 14:27
據「海淀人大」消息,9月22日上午,海淀區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三十三次會議。經投票選舉,王合生當選為海淀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代理區長。...詳情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海淀區因區政府駐地海淀鎮而得名。古代,海淀鎮是一片淺湖區,當地人稱之為「海淀」。在湖邊逐漸形成居民聚落,亦以「海淀」命名。「海淀」在歷史文獻中亦稱為「海甸」、「海店」,史料記載最早見於元初王惲所撰《中堂事記》。
建置沿革
先秦
周武王滅商分封諸侯,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架於燕。後燕國兼併薊國,遷都於薊,故今北京地區先分屬於薊、燕,後統為燕國轄地。
戰國時期,燕國沿邊境設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郡下設縣。今北京西部、西北部屬上谷郡,可能包括今海淀區境西北部分地區。
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統一國家秦帝國建立,廢止分封制,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原燕國北部設上谷、漁陽等五郡,又在薊城地區設廣陽郡,轄域可能涉及海淀地區的有廣陽郡(或上谷都)薊縣、上谷郡軍都縣。
漢代
漢高祖元年(前202年),西漢建立,在薊城地區先後置燕國、燕郡、廣陽郡、廣陽國。
新朝始建國二年(9年),王莽廢廣陽國,改設廣陽郡(曾改名為廣有)。
東漢初,復置廣陽國,後併入上谷郡;永元八年(96年)復置廣陽郡。
至西漢末年,海淀地區可能分屬於廣陽國薊縣、上谷郡軍都縣;至東漢末年,分屬廣陽郡所轄薊、軍都和昌平縣。
魏晉南北朝
曹魏至北周,今海淀南部為燕郡薊縣轄地,北部在三國至北魏前期分屬燕郡軍都、昌平兩縣;北魏末年屬軍都縣;東魏至北齊天保年間可能分屬於軍都縣,及昌平、萬年、廣武、沃野等4個僑置縣;北周時則分屬於昌平、萬年兩縣。
隋唐五代
隋開皇三年(583年)十一月,隋文帝楊堅下詔「罷天下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度。燕郡、昌平郡等均廢,屬縣直接由幽州統轄。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廢幽州,置涿郡。今海淀屬涿郡。
唐,海淀在天寶元年(742年)前後可能分屬幽州(范陽郡)的薊、廣平、廣寧、昌平縣和帶州孤竹縣(寄置),至五代後唐時,可能分屬於幽都、玉河、燕平、薊等縣。
兩宋
契丹天顯十一年(936年)末,契丹進占幽、薊、雲等燕雲十六州。會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升幽州城為南京,設南京道。
金天輔六年(1122年)底,金國攻占遼南京,次年三月由北宋接管。北宋以原析津府為基礎,設燕山府路,燕京改稱燕山府。
金天會二年(1125年)底,燕山府又為金國奪占,恢復燕京和析津府名稱,並置燕京路。
終遼之世,海淀地區分屬於遼南京道析津府的析津、宛平、玉河、昌平等縣;至金末,分屬於中都路大興府的大興、宛平、昌平等縣。
元代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五月,蒙古軍攻占金中都。將中都改稱燕京,中都路改稱燕京路。
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改燕京為中都,燕京路改稱中都路。
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改國號為「大元」,次年二月改中都為「大都」,正式建都,中都路改稱大都路,今北京地區絕大部分(包括海淀地區)屬大都路,海淀南半部大體屬宛平縣,北半部大體屬昌平縣。
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軍攻占大都城,隨即將大都路(兼領大興府事)改為北平府。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轄包括海淀在內的今北京大部地區。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稱北京為「京師」,正式定都,原由北京「行部」管轄的京師地區順天府等八府、二直隸州直轄於中央政府,稱為「北直隸」。至明末,海淀仍分屬宛平、昌平兩縣(州)。
清代
清襲明制,在北京設中、東、西、南、北五城,並將五城管轄範圍擴大到近郊。海淀南半部和溫泉、冷泉、北安河一帶隸屬於宛平縣;北半部大部隸屬於昌平州;延慶州有屬地在境內。
中華民國
民國二年(1913年)1月9日,昌平州更名為昌平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原京兆各縣併入河北省;北京改名為北平,設北平特別市。海淀分屬北平市和河北省的宛平縣、昌平縣、延慶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下令推行「地方自治」,設立市轄區,海淀地區屬北平市轄域的地區分屬北郊、西郊兩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軍占領,改北平為「特別市」,宛平、昌平兩縣初分屬津海道、冀東道,1940年6月以後都隸屬於「燕京道」。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恢復「北平」名稱,仍為「院轄市」,市轄區恢復以數字序號命名,西交區定名為十五區,北郊區定名為十六區。宛平、昌平仍屬河北省。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12日—17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北平絕大部分西郊地區,海淀屬北平市原分屬十五區(西郊區)、十六區(北郊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市政府新成立6個區,這些地區原來分別屬大興、宛平兩縣管轄。至1949年6月底,今海淀轄域分屬北平市十六區、十七區、十八區、十九區、二十七區和察哈爾省宛平縣、昌順(昌平)縣管轄。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3日,北平市重新調整市界和郊區行政區劃,原十七、十八兩區,原十六區新市區以北與由昌順縣劃入之西北旺等5村合併為十六區,原十六區新市區以北地區,劃歸新的十六區。十六區的建立標誌着以今海淀區轄域為主體的單一行政區域正式設立。
建國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平改名北京,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十六區即成為首都北京的市轄區。11月1日,廢止「昌順縣」名稱。
1950年8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變更郊區各區番號。第十六區改名為第十三區,第十七區改名為第十四區,第十九區改名為第十五區。
1952年7月23日,河北省宛平縣全縣及房山、良鄉兩縣部分地區劃歸北京市。
1952年8月27日,北京市政府通知:(一)取消按數字番號命名市轄區的辦法,將郊區劃為東郊區(原第十區)、海淀區(原第十三區)、石景山區(原第十五區)等區。(二)撤銷第十四區,該區原轄域以德勝門至清河鎮的馬路為界,其東劃歸東郊區(原第十區),其西(包括清河鎮)劃歸海淀區(原第十三區)。德勝門關廂劃歸西四區(原第四區)。(三)劃入北京市的宛平縣轄區,除絕大部分併入新設的「京西礦區」外,北安河等村劃歸海淀區。自此,海淀區的名稱確定,並沿用至今。 1958年8月30日,海淀區實現人民公社化,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全部分別併入各公社。至此,海淀區現轄區域基本形成。
1963年1月1日,原屬昌平縣的台頭村、梁家園村正式劃歸海淀區,海淀區與昌平縣的分界線北移至該兩村以北。至此,海淀區的轄域完全形成,與周邊各區、縣分界線確定下來,延續至今。
「文化大革命」中,海淀區機構名稱多有更改,行政區劃和建制變動多不規範。
1978年10月以後,海淀區各級各類機構陸續取消「革命委員會」,各街道、公社恢復原有建制。
1983年底,人民公社取消,海淀區在農村延續26年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終結。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世紀50年代,海淀區周邊的清河、北安河、田村等地陸續劃入區境。北部大半曾隸屬於昌平縣,是遠郊區,1958年併入海淀區,成為近郊區。
1954年起,現區境南部陸續設若干街道。
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
1963年實行城鄉「分治」,重設街道。
1968年撤銷區人民委員會,在各級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設革命委員會。
1981年取消區革命委員會,設區人大常委會和區人民政府。
1984年結束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改設鄉。
至1995年底,海淀區轄17個街道、11個鄉。
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在海淀區東部和南部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包含海淀區境東、南和西南部,地跨海淀區16個街道(除香山街)和四季青、玉淵潭、海淀、東升、東北旺等5個鄉的全部或部分區域。
至2005年,北京市海淀區轄21個街道,5個鎮,3個鄉,2個地區。
2005年底,玉淵潭鄉被撤,原轄行政村併入萬壽路等5個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淀區位於北京城區和近郊區的西部和西北部,與朝陽區、西城區、宣武區、豐臺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昌平區接壤,介於北緯39°53′—40°09′,東經116°03′—116°23′之間,總面積為431平方千米,約占北京市總面積的2.53%。轄區呈不規則平行四邊形,東、西兩邊長於南、北兩邊。東極點河北村與西極點陽台山相距約29千米,北極點雙塔村與南極點吳家場相距約30千米。
地質構造
海淀區大地構造上處於陰山東西複雜構造帶南緣、祁呂一賀蘭山字形構造東翼反射弧與新華夏構造帶交接部位,西部山區為北京西山隆起帶,東部平原為北京平原沉降帶,地質構造發育、構造形跡複雜,岩漿活動頻繁。
海淀地區除缺失太古界、震旦亞界、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統、白堊系地層外,其餘從寒武繫到第四系地層均有分布,岩性較齊全,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三大類均有出露。
地形地貌
海淀區地處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地帶,系古代永定河沖積的一部分。兼有山地平原,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積約為66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5%左右;東部和南部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積約360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85%左右。西部山區統稱西山,屬太行山余脈,有大小山峰67座,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18座,整個山勢呈南北走向,僅黃道嶺處向東稍有延伸至百望山,呈東西走向,將海淀區分為兩部分,習慣上以此山為界,山之南稱為山前,山之北稱為山後。溫泉、冷泉、韓家川以南及香山、青龍山一帶,山勢低緩,屬低山丘陵,一般海拔200—600米。平原殘丘有玉泉山、萬壽山、田村山等。
海淀區內最高峰為蘇家坨鎮的陽台山,海拔1278米;最低處為清河街道東的黑泉村,海拔35米左右。
山區
海澱山區分布於區境西部,山體主要屬中生代燕山構造旋迥,晚期造山運動形成,至今約6000萬年。山體剝蝕,風化強烈,山谷多呈「U」形。按山體走向和山脊海拔高程差異以蘇家坨鎮寨口溝,北北東向斷層為界,可分為兩個部分:從原聶各莊鄉北部區界到原北安河鄉寨口溝稱大西山,原北安河鄉寨口溝以東山區部分稱小西山。
平原區
海淀區平原屬華北平原北部邊緣,分兩部分:百望山以南稱山前平原區,百望山以北稱山後平原區。山前、山後從氣候、降雨、到水資源賦存情況都有明顯差異。
山區周邊與平原之間,有寬1—2千米過渡地帶,山後地區過渡地帶海拔在50—100米之間,山前地區過渡地帶海拔在60—100米之間;過渡地帶東部是海淀區主要平原區,山前平原區由永定河洪沖積扇和清河洪沖積扇組成。山後平原區,主要由南沙河數個沖洪積扇和南口沖洪積扇共同構成。
氣候特徵
海淀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風大幹旱多,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風小光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春、秋季節短,冬、夏季節長。
春季(4月6日—6月5日)61天。多受西北大陸乾冷氣團控制,但冷空氣勢力明顯衰退,氣溫回升快,乾旱多風沙。冷空氣活動仍頻繁,冷暖多變化,日夜溫差大。
夏季(6月6日—8月31日)87天。受太平洋暖濕氣團影響,氣溫高,雨水多,形成雨熱同季。極端最高氣溫值出現於夏初。
秋季(9月1日—10月25日)55天。天高氣爽,冷暖適宜。氣溫逐漸下降,降水顯著減少,日照時數較長。平均氣溫比夏季低8℃—9℃。
冬季(10月26日一次年4月5日)162天。受西北大陸乾冷氣團控制,氣候寒冷乾燥,是全年最冷月和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季節。
氣溫
海淀區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1℃,常年極端最低氣溫在11℃—19℃之間。氣溫有明顯日變化,最高氣溫一般出現於15時至16時,最低氣溫出現於日出前後。最低氣溫出現時間因季節而稍有差異,夏季為5時左右,春秋季為6時左右,冬季為7時左右。年平均日較差為11.2℃。
降水
海淀區降水量受季風氣候影響,年季變化很大,多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日數為66.8天,降雪日數為9天—10天,積雪日數為11天左右。平均初雪日期為11月28日,平均終雪日期為3月10日。
風
海淀區夏季多吹偏南風,春秋冬季盛行偏北風。有明顯日變化,白天北風轉南風,晚間南風轉北風。每年3月—5月是大風集中季節。最大風速是33米/秒。大風多出現於12月和第二年1月、3月、4月。夏季也出現短時雷雨大風。
日照
海淀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44.9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0%。日照時數5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
蒸發
海淀區春季蒸發量最大,冬季最小。蒸發量白天大於夜間,平原大于山區。年平均蒸發量為1900.4毫米。年內主要的蒸發月份是4月—6月份,平均累計蒸發量814.9毫米,月平均蒸發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占全年的43%;11月一2月份平均累計蒸發量282.6毫米,月平均蒸發量不超過100毫米,占全年的15%;其他各月平均累計蒸發量802.9毫米,占全年的42%。
土壤類型
海淀區受地質、氣候、地形諸因素影響,土壤具多樣性:
山地垂直帶明顯,棕壤及地帶性褐土交錯分布。山地自高到低,土壤分山地棕壤、淋溶褐土、普通褐土、潮褐土、褐潮土、潮土等類。山後傾斜平原廣泛分布潮土。山前平原褐土與窪地水稻土相連。
植被條件
海淀區受地貌、氣候、土壤的影響,從山區到平原,植被具較明顯的分帶特徵。
海拔較高地方分布着中生、耐瘠薄、抗寒性較強喬灌木及草本。山坡地上線主要是野生草本群落、雜灌木及少量次生林植被。下線為人工林、果樹、野生雜草和灌木叢。
自然災害
海淀區歷史上主要自然災害有地震、乾旱、洪澇、大風、冰雹、蟲害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表水資源: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通水後,每年向海淀區供水0.6—0.8億立方米,最多年供水達1億立方米。北沙河與蓮花河多年平均總入境水量為0.26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地下水占海淀區多年平均用水量的80%。平原區地下水資源按貧富可分為三個水文地質單元:
一、四季青地區為富水區,面積約130平方千米。
二、清河地區為次富水區,面積100平方千米。
三、山後地區為貧水區,面積130平方千米。
野生植物
據《北京植物志》載,海淀區共有野生植物3門2綱111科614種。其中蕨類植物門9科20種,裸子植物門2科2種;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81科426種,單子葉植物19科166種。
野生動物
哺乳綱:主要有狼、狐、豬獾、狗獾、家蝠、草兔、刺蝟、岩松鼠、狍子。
鳥綱:主要有烏鴉、喜鵲、灰喜鵲、山雞、啄木鳥、貓頭鷹、蒼鷹、家燕、山雀、家雀。
爬行綱:主要有草蛇、蝮蛇、錦蛇。
兩棲綱:主要有青蛙、林蛙、蟾蜍。
礦產資源
泥炭:主要分布在溫泉、冷泉、蘇家坨一帶,儲量約為340萬噸。
磚用黏土礦:廣泛分布在平原區,區內最大的黏土礦是西六里屯黏土礦,為中型工業礦床。
砂石礦:砂石礦主要分布於永定河流域;基岩碎石礦的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含量為95%—98%,次為白雲岩、石英和少量的磁鐵礦,主要分布在溫泉村南,儲量為37.5萬噸。
制灰灰岩礦:分布在海淀區溫泉鎮。其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次為白雲石、燧石,儲量為40萬噸。
花崗岩:分布在北安河至西山農場一帶,車耳營地區花崗岩儲量為127萬立方米。
石墨礦:位於蘇家坨鎮南安河村,固定含碳量甚低,最高為43%,總儲量為3萬噸。
礦泉水:集中分布在四季青、溫泉一帶。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海淀區常住人口335.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2.2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123.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6.7%。常住人口出生率8.5‰,死亡率4.5‰,自然增長率4.0‰。常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795人,比上年末減少284人。年末戶籍人口238.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3萬人。
經濟
2018年,海淀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479.5億元,比上年增長7.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億元,增長6.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55.6億元,增長2.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822.3億元,增長8.3%。三次產業結構為0.03:10.12:89.86。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9.0萬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海淀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5.9%,其中,建安投資增長9.7%。按行業分,第二產業投資下降51.5%;第三產業投資下降3.5%,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71.4%;文化、體育與娛樂業投資增長36.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1.9%。
財稅收支
2018年,海淀區實現區域財政收入2685.2億元,增長6.2%。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6.0億元,增長7.0%,其中增值稅153.7億元,增長3.9%;企業所得稅113.1億元,增長4.9%。地方財政支出完成832.9億元,下降4.3%。
人民生活
2018年,海淀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178元,比上年增長8.6%;全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2910元,比上年增長7.0%。
第一產業
2018年,海淀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億元,下降1.6%。其中農業實現產值1.3億元,下降17.1%。全區農業觀光園76個,比上年增加10個;實現總收入6096.1萬元,下降4.4%。民俗旅遊接待3.7萬人次,下降7.3%;實現總收入231.9萬元,下降7.5%。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海淀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311.2億元,增長11.9%。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產值1439.1億元,增長22.4%。高技術製造業實現產值1645.7億元,增長20.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2232.7億元,下降0.1%,其中,出口交貨值354.6億元,增長1.1倍。 [28]
建築業
2018年,海淀區具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970.0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在本市完成產值549.5億元,增長9.0%。實現竣工產值631.1億元,增長4.4%。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海淀區實現市場總消費額6947.7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服務性消費額4607.6億元,增長16.4%;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40.1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限額以上商業企業實現零售額1698.3億元,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2.6%。全年批發和零售業銷售額15131.6億元,增長1.0%;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280.9億元,增長8.2%。
對外經濟
2018年,海淀區進出口總額383.0億美元,增長22.8%。其中進口額240.1億美元,增長17.3%;出口額142.9億美元,增長33.5%。全年合同外資額225.6億美元,增長1.2倍;實際利用外資額79.1億美元,增長2.2倍。
房地產業
2018年,海淀區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16.7%。年末房屋施工面積1142.4萬平方米,增長3.0%,其中新開工面積完成190.5萬平方米,增長11.3%。房屋竣工面積145.5萬平方米,增長7.9%。商品房銷售面積26.4萬平方米,下降16.9%。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海淀區銀行人民幣存款餘額32089.0億元,其中個人儲蓄存款6253.4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9482.9億元,其中短期貸款3258.5億元,中長期貸款6173.4億元。
交通運輸
截至2016年末,海淀區共有各級市政道路3148條,道路總長1510.3千米,其中快速路97.4千米,占6%;主幹路157.2千米,占10%;次幹路575.1千米,占38%;支路680.5千米,占46%。北京三、四、五、六環路和地鐵1、4、10、13號線貫穿海淀區境。
科技事業
2017年,海淀區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6.8萬件和3.7萬件,分別比上年增長2.2%和5.3%。簽訂技術合同5.2萬件,技術合同成交總額1620.0億元,增長6.3%。區內各企、事業單位獲國家技術發明獎1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11項。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海淀區共有普通中學79所,在校生10.0萬人;小學84所,在校生17.0萬人;幼兒園177所,在園幼兒6.6萬人。中等職業學校9所,在校生7797人。全區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接收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人數分別為21561人和3102人。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共有教職工3.5萬人,其中特級教師、市級骨幹教師和市級學科帶頭人共598人。35歲以下教師比例占40.9%;高級以上職稱教師比例占17.6%。
2020年7月,入選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區名單。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海淀區區屬公共圖書館總藏量163.1萬冊,全年借閱人次344.0萬人次;文化館組織文藝活動549次;博物館舉辦展覽7次,參觀人數共計4.6萬人次。
體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海淀區共有體育場館252個;全民健身工程1264個;群眾參與各類體育活動11.6萬人次。全區運動員共獲得全國性比賽獎牌929枚,其中金牌354枚,銀牌284枚,銅牌291枚。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海淀區共有衛生機構1182個,比上年末增加56個;其中,醫院9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8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3.5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3萬人,註冊護士1.5萬人。醫療機構門急診人次3073.1萬人次。嬰兒死亡率0.1‰,比上年減少0.9個千分點。每十萬人甲乙類傳染病發病117.4例,比上年增加1.6例。
榮譽稱號
海淀區是全國文明城市
全國文明城區
全國雙擁模範城[1]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關村科技園)
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
2018年09月,獲「2018中歐綠色智慧城市獎」
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2019年11月,獲得「『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區」稱號。同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單位。
2020年3月4日,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評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2020年7月31日,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命名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