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輪噴氣發動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渦輪噴氣發動機(英語:Turbojet,簡稱噴氣發動機)是一種渦輪發動機。特點是完全依賴燃氣流產生推力。通常用作高速飛機的動力。油耗比渦輪扇發動機高[1]。
渦噴發動機分為離心式與軸流式兩種,離心式由英國人弗蘭克·惠特爾爵士於1930年取得發明專利,但是直到1941年裝有這種發動機的飛機才第一次上天,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軸流式誕生在德國,並且作為第一種實用的噴氣式戰鬥機Me-262的動力參加了1945年末的戰鬥[2]。
相比起離心式渦噴發動機,軸流式具有橫截面小,壓縮比高的優點,但是需要較高品質的材料——這在1945年左右是不存在的。當今的渦噴發動機多為軸流式,而小型發動機上仍可能使用離心式壓縮。
結構
進氣道
軸流式渦噴發動機的主要結構如圖,空氣首先進入進氣道,因為飛機飛行的狀態是變化的,進氣道需要保證空氣最後能順利的進入下一結構:壓氣機。進氣道的主要作用就是將空氣在進入壓氣機之前調整到發動機能正常運轉的狀態。在超音速飛行時,機頭與進氣道口都會產生激波,空氣經過激波壓力會升高,因此進氣道能起一定的預壓縮作用,但是激波位置不適當將造成局部壓力的不均勻,甚至有可能損壞壓氣機。所以一般超音速飛機的進氣道口都有一個激波調節錐,根據空速的情況調節激波的位置。
兩側進氣或機腹進氣的飛機由於進氣道緊貼機身,會受到附面層的影響,還會附帶一個附面層調節裝置。所謂附面層是指緊貼機身表面流動的一層空氣,其流速遠低於周圍空氣,但其靜壓比周圍高,形成壓力梯度。因為其能量低,不適於進入發動機而需要排除。當飛機有一定迎角時由於壓力梯度的變化,在壓力梯度加大的部分(如背風面)將發生附面層分離的現象,即本來緊貼機身的附面層在某一點突然脫離,形成湍流。
湍流是相對層流來說的,簡單說就是運動不規則的流體,嚴格的說所有的流動都是湍流。湍流的發生機制、過程的模型化現在都不太清楚。但是非指湍流不好,在發動機中很多地方例如在燃燒過程就要充分利用湍流。
壓氣機
壓氣機的渦輪葉片由定子(stator)葉片與轉子(rotor)葉片交錯組成,一對定子葉片與轉子葉片稱為一級,定子固定在發動機框架上,轉子由轉子軸與渦輪相連。現役渦噴發動機一般為8-12級壓氣機。級數越多越往後壓力越大,當戰鬥機突然做高機動時,流入壓氣機前級的空氣壓力驟降,而後級壓力很高,此時會出現後級高壓空氣反向膨脹,發動機工作極不穩定的狀況,工程上稱為「喘振」,這是發動機最致命的事故,很有可能造成熄火甚至結構毀壞。 防止「喘振」發生有幾種辦法。經驗表明喘振多發生在壓氣機的5,6級間,在次區間設置放氣環,以使壓力出現異常時及時泄壓可避免喘振的發生。或者將轉子軸做成兩層同心空筒,分別連接前級低壓壓氣機與渦輪,後級高壓壓氣機與另一組渦輪,兩套轉子組互相獨立,在壓力異常時自動調節轉速,也可避免喘振。
燃燒室與渦輪
空氣經過壓氣機壓縮後進入燃燒室與煤油混合燃燒,膨脹做功;緊接着流過渦輪,推動渦輪高速轉動。因為渦輪與壓氣機轉子連在一根軸上,所以壓氣機,壓氣機與渦輪的轉速是一樣的。最後高溫高速燃氣經過噴管噴出,以反作用力提供動力。燃燒室最初形式是幾個圍繞轉子軸環狀並列的圓筒小燃燒室,每個筒都不是密封的,而是在適當的地方開有孔,所以整個燃燒室是連通的,後來發展到環形燃燒室,結構緊湊,但是整個流體環境不如筒狀燃燒室,還有結合二者優點的組合型燃燒室。
渦輪始終工作在極端條件下,對其材料、製造工藝有着極其苛刻的要求。目前多採用粉末冶金的空心葉片,整體鑄造,即所有葉片與葉盤一次鑄造成型。相比起早期每個葉片與葉盤都分體鑄造,再用榫接起來,省去了大量接頭的質量。製造材料多為耐高溫合金材料,中空葉片可以通以冷空氣以降溫。而為第四代戰機研製的新型發動機將配備高溫性能更加出眾的陶瓷粉末冶金的葉片。這些手段都是為了提高渦噴發動機最重要的參數之一:渦輪前溫度。高渦前溫度意味着高效率,高功率。
使用情況
渦噴發動機適合航行的範圍很廣,從低空低亞音速到高空超音速飛機都廣泛應用。前蘇聯的戰鬥機米格-25高空超音速戰機即採用米庫林-圖曼斯克設計局的渦噴發動機作為動力,曾經創下3.3馬赫的戰鬥機速度紀錄與37250米的升限紀錄。(這個紀錄在一段時間內不太可能被打破的)
與渦輪扇發動機相比,渦噴發動機燃油經濟性要差一些,但是高速性能要優於渦扇,特別是高空高速性能。
視頻
渦輪噴氣發動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油耗比渦輪扇發動機高,完全依賴燃氣流產生推力的渦輪噴氣發動機 ,搜狐,2017-06-10
- ↑ 擦!連我都看懂了渦噴/渦扇飛機發動機原理,360個人圖書館,2016-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