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清豐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與山東省莘縣毗連,南與濮陽市區接壤,西與安陽市內黃縣為鄰,北與南樂縣相連,西北隔衛河南與河北省魏縣相望。
清豐縣隸屬濮陽市,轄5鎮12鄉,503個村,總人口70.18萬人(2014年),總面積83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5.05萬畝,是河南省47個擴權縣之一。
清豐古稱頓丘,三國時曹操曾任頓丘令,因隋朝境內出大孝子張清豐,唐大曆年間,欽定更名為清豐縣,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孝子之名命名的縣。2009年,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孝道文化之鄉"。[1]
基本簡介
清豐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與山東省莘縣毗連,南與濮陽市區接壤,西與安陽市內黃縣為鄰,北與南樂縣相連,西北隔衛河與河北省魏縣相望。
清豐縣隸屬濮陽市,轄5鎮12鄉,503個村,總人口70.18萬人(2014年),總面積83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5.05萬畝,是河南省47個擴權縣之一。
清豐古稱頓丘,三國時曹操曾任頓丘令,因隋朝境內出大孝子張清豐,唐大曆年間,欽定更名為清豐縣,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孝子之名命名的縣。2009年,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孝道文化之鄉"。[2]
歷史沿革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有古觀國,今清豐縣境域屬之。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有頓丘邑,今清豐縣境域為其屬地。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頓丘邑初屬衛國,後屬晉國。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初,頓丘仍屬晉國;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被周王室認可),韓、趙、魏三分晉國,頓丘邑屬魏國。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王政五年(前242
年)頓丘邑歸秦,屬東郡。秦末,劉邦、項羽分割天下,頓丘邑屬商王司馬印。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初,高祖始置頓丘縣(治今清豐縣城西南)、畔觀縣(治今清豐縣城南),均屬東郡(郡治在今縣境固城一帶)。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增置陰安縣(候國,治所在今縣城北20里許),屬冀州刺史部魏郡(治鄴,今河北省磁縣城南)。新朝(王莽,公元9年--23年),改畔觀為觀治,光武帝劉秀更名為衛,封周后姬常為衛公,國於此;改頓丘為順丘。後,東漢復順丘為頓丘。
東漢(25年--184年),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頓丘、衛國(治今清豐縣城南)仍屬東郡;陰安縣仍屬冀州刺史部魏郡。建安十七年(212年),頓丘縣改屬魏郡。
三國(220年--265年),魏,黃初二年(221年),割魏郡東部置陽平郡(治館陶,今河北省館陶),頓丘縣屬之。魏元帝景元三年(202年),陰安縣仍屬冀州刺史部魏郡;頓丘及衛國屬冀州陽平郡。
西晉(265年--316年),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析東郡置頓丘郡(治頓丘,今清豐西南),轄頓丘、陰安等縣。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頓丘郡、頓丘縣、陰安縣及衛國屬司州。
北魏(386年--534年),改衛國為衛國縣,太平真君3年(422年),省陰安縣入衛國縣。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繁陽縣併入頓丘縣。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頓丘縣改屬汲郡。太和十九年(445年),復置陰安縣;二十一年(497年),頓丘郡、頓丘縣、衛國縣、陰安縣屬相州。景明(500年--503年)中,將畿外之餘地又置頓丘縣,隸頓丘郡。其時兩個頓丘縣並存。孝昌(525年--527年)中,分汲郡置黎陽郡,汲郡之頓丘縣改屬黎陽郡。永安元年(528年),析頓丘縣之一部入內黃縣。
東魏(534年--550年),天平(534年--537年)中,撤黎陽郡之頓丘縣,唯存頓丘縣。
北齊(550年--577年),撤銷陰安縣入頓丘縣,之後又一併撤銷頓丘縣、頓丘郡(其地歸屬不詳)。
隋(581年--618年),開皇六年(586年),復置頓丘縣(治今清豐縣城西南);改衛國縣為觀城縣(治今清豐縣城南),均屬武陽郡(治貴鄉,今河北省大名東北)。後,析頓丘縣之一部分入澶淵縣。
唐(618年--907年),武德(618年--626年)初,頓丘縣屬河北道魏州;四年(621年),改屬澶州。貞觀元年(627年),廢澶州,頓丘縣還屬魏州;十七年(643年),省觀城縣入昌樂縣(治今南樂縣城西北,倉頡陵北側)、臨黃縣(治今范縣城南臨黃集)。大曆七年(772年)復置渡州、觀城縣,觀城縣與頓丘縣同屬澶州。同年,析頓丘、昌樂之4鄉置清豐縣(治清豐店,今清豐縣城西北),屬澶州,隸河南道。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升澶州為防禦州(治頓丘),並將州治及頓丘縣治移於夾河(治今濮陽縣城南),於州、縣舊治置頓丘鎮。天福六年(941年),革頓丘鎮為德清軍。開運二年(945年)三月,徙德清軍於陸家店(今古城集,漢代為陰安縣治)。
北宋(960年--1127年),慶曆四年(1044年),徙清豐治所於陸家店(德清軍治),隸屬澶州,皇佑元年(1049年),省觀城縣入濮陽縣、清豐縣。皇佑四年(1052年)復置觀城縣,移治於今山東省莘縣觀城。熙寧元年(1068年),清豐縣屬河北東路;六年(1073年),撤銷頓丘縣入清豐縣,屬澶州。崇寧五年(1106年),澶州改為開德府,清豐縣屬之。
金(1115年--1234年),天合元年(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開德府復名澶州,清豐縣屬澶州。皇統(1141年--1149年)初,德清軍領清豐縣;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革去德清軍,清豐縣屬開州。
元(1271年--1368年),屬中書省大名路開州。
明(1271年--1368年),洪武(1368年--1398年)初,沿舊,七年(1374年),清豐縣改屬京師(北直隸)大名府。
清(1644年--1911年),沿舊。
民國時期
民國2年(1913年)廢州府設道,清豐縣屬直隸省冀南道(道署設大名);民國3年(1914年6月),冀南道改稱大名道,清豐縣屬之。民國17年(1928年),改直隸省為河北省,廢冀南道,清豐縣屬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仍設大名);民國25年(1936年),改屬第十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濮陽);民國28年(1939年),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仍設濮陽)。
民國29年(194O年)3月,清豐縣國民黨政府瓦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4月以後,清豐縣抗日民主政府歸冀魯豫邊區第一專署領導。5月,清豐縣分成縣東、縣西兩個行政區。6月,日偽開始盤距縣城,建立偽縣政府-"清豐縣公署"(歸偽冀南道領導),抗日民主政府轉人鄉村游擊區。
民國30年(1941年)3月,抗日民主政府劃清豐縣之西南部和內黃縣之東南部置頓丘縣。劃清豐縣之西北部及南樂縣之西部、內黃縣之東北部置衛河縣(含清豐縣3個區、南樂縣2個區,內黃縣1個區),原清豐縣之東部仍為清豐縣。
民國30年(1941年)7月1日,冀魯豫區行政主任公署與魯西區行政主任公署合併,仍稱冀魯豫區行政主任公署。原冀魯豫行署下轄的一、二、三專署,依次改稱冀魯豫區第五、六、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清豐、頓丘、衛河屬冀魯豫區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0年(1941年)8月24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對所轄之太行區、太岳區、冀魯豫區、冀南區4個行政區、22個專員公署進行區劃調整,調整後不依地區命名,而依第一、二、三……的順序命名,並從9月1日實施。自此,冀魯豫所轄的一至七專署改稱為晉魯豫邊區第十六至二十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清豐、頓丘、衛河屬二十專署(由原第五專署改稱)。
民國31年(1942年)12月,冀魯豫區第十六、十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合併,稱十六專署;十七專署建制不變;十八專署劃歸冀南行署。清豐、頓丘、衛河劃歸冀南行署第十八專署。
民國33年(1944年)1月27日,冀魯豫邊區政府裁撤十八專署,清豐、頓丘、衛河劃歸第十七專署。6月15日,第十七專署改為第八專署(機關駐范縣),清豐、頓丘、衛河屬之。
民國33年(1944年)5月30日,縣城光復,偽縣政府覆滅。12月,撤頓丘縣,其地歸原屬。清豐縣歸冀魯豫邊區第二專署領導,衛河縣歸第六專署領導。
民國34年(1945年)10月,恢復冀魯豫和
冀南兩個區,冀魯豫區將原八專署改為二專署(機關駐范縣、甄城一帶),清豐屬之;原九專署改為四專署(機關駐滑縣老廟及濮陽兩門一帶),衛河屬之。
民國35年(1946年)4月30日,撤銷衛河縣,其地歸原屬。
民國35年(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將所屬縣區抗日民主政府改為民主政府。11月,再次進行區劃調整,成立八專署(機關駐清豐);以清濮公路為界,路東為清豐縣,路西成立清西辦事處。次年夏,改清西辦事處為衛河界。區劃調整後,清豐、清西辦事處(衛河)屬八專署。
民國38年(1949年)8月20日,中央決定撤銷冀魯豫邊區,建立平原縣。之後,清豐縣、衛河縣屬平原省濮陽專區。是年9月,撤銷衛河縣,其境域分別併入清豐縣、內黃河和南樂縣3縣。
建國以後
1952年12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平原省,清豐縣改屬河南省濮陽專區。
1954年9月25日,濮陽專區併入安陽專區,清豐縣屬安陽專區。
1958年3月20日,安陽專區併入新鄉專區,清豐縣屬新鄉專區。
1961年12月18日,新鄉、安陽兩專區分設,清豐縣屬安陽專區。
1983年9月9日,濮陽市成立。清豐縣改屬濮陽市至今。
行政區劃
2011年,清豐縣行政區劃為5個鎮12個鄉,分別為城關鎮、馬莊橋鎮、瓦屋頭鎮、柳格鎮、仙莊鎮、雙廟鄉、六塔鄉、鞏營鄉、馬村鄉、高堡鄉、大流鄉、紙房鄉、古城鄉、陽紹鄉、大屯鄉、韓村鄉、固城鄉,下轄503個村委會,3158各村民小組。[3]
地理環境
位置
清豐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邊陲,濮陽市北郊。地理坐標:東經114°47′--115°23′;北緯35°45′--36°05′。東與山東省莘縣毗連,南與濮陽市接壤,西鄰安陽市內黃縣,北靠南樂,西北隔衛河與河北省魏縣相望。四方頂端位置是:東起鞏營鄉東理直村,西至陽邵鄉灘上村西1.5公里處,南到六塔鄉吉張吳村南1公里,北到陽邵鄉潮旺村。
土壤
清豐縣大地構造位置處於黃河沖積平原,下淤上壤土。
清豐縣土壤系黃河沖積而成,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質地良好。全縣土壤屬潮土土類,它是發育在近代河流壤質沖積物上,受地下水活動的影響,經過人為耕作熟化形成的農業土壤。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對土壤發育的影響和土壤本身的特點,潮土可進一步細分為兩合土、淤土、褐土化兩合土三個土屬,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土層深厚,通體為中壤一粘土,兩合土團粒結構好,疏鬆易耕,淤土質地較粘重,耕性不易,因而該土壤耐旱,加上水資源條件好,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因此,該土壤類型的絕大部分是單一的耕地,並且水澆地占95%以上,只有少量的旱地、林地、園地,是全縣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的穩產高產區之一。
水文
衛河、馬郟河、瀦瀧河和第二、第三濮清南引黃工程,各類乾渠遍布全縣,引黃灌溉極為方便。地下水源充沛,但地下水位較深,達到18米左右,是一個漏斗區,屬嚴重缺水區。
氣候
清豐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季風氣候顯著,春季氣溫回暖早,但不穩定,寒潮活動較頻繁,冬春連旱常見;夏熱內澇多,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時空降水分布不均,常因集中降水產生局部洪澇,晚秋多陰雨;冬季寒冷乾燥,多霧低溫,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3.4℃,最熱年平均氣溫與最冷年平均氣溫相差2.2℃。七月份最熱,平均為27℃;一月份為-2.1℃.極端高溫42.2℃,極端低溫-21.0℃。
清豐縣光熱資源適中,歷年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0℃的積溫為4498℃,糧食作物可一年兩熟。歷年日照百分率為58%,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18.3千卡/cm2,有效光核輻射量為57.9千卡/cm2,平均無霜期215天,平均初霜日在十月二十八日,終霜日在四月四日。
海拔高度46-54米,年平均降雨量540毫米,氣候特點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蒸發量遠遠大於降雨量是我縣主要氣候特點。
清豐縣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暴雨、雷電、大霧、大風、雪災、高溫、乾旱、低溫、冰雹、連陰雨等。[4]
經濟情況
綜述
2013年,初步核算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4億元,同比增長14%,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超出市定目標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模式進一步鞏固,其中:第一產業完成38.23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完成96.49億元,增長18.5%;第三產業完成29.28億元,增長9%。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6.7%,高於市定目標3.7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3年,清豐縣糧食總產量55.13萬噸,較20年增加0.23萬噸,糧食單產達481.9公斤。其中:夏糧總產達到35.28萬噸,較2012年增加0.18萬噸;秋糧總產達到19.85萬噸,較2012年增加0.05萬噸。油料總產達到6.76萬噸,較2012年增加0.04萬噸;棉花總產達到270噸;瓜菜總產達到72.5萬噸,較2012年增加4.2萬噸。
2013年,全縣肉類總產量5.81萬噸,較2012年同期增長3.5%。其中:豬肉產量3.11萬噸,較2012年同期增長6.9%;禽蛋總產量6.48萬噸,較2012年同期增長2.2%。
第二產業
清豐縣工業呈現持續穩步增長的好勢頭。2013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92.19億元,同比增長19.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83.28億元,同比增長20.6%,高於濮陽市平均水平4.9個百分點,位居濮陽市第四位;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8.9億元,同比增長6.6%。
2013年,清豐縣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54.55億元,同比增長21.5%。累計實現利稅55.48億元,同比增長21.88%。其中:實現利潤40.55億元,同比增長21.6%;實現稅金14.93億元,同比增長22.64%。
第三產業
2013年清豐縣積極推進各類項目建設工作,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結構趨於優化。清豐縣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9.1億元,同比增長25.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3.64億元,同比下降1.4%。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1.4億元,同比下降12.4%;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03.6億元,同比增長36.2%;第三產業完成投資54.1億元,同比增長19.4%。[5]
交通情況
清豐縣2014年統計有農村公路總里程1046.8公里,其中:縣級公路7條,全長144.4公里,鄉級公路55條,全長321.5公里,村級公路592條,全長569.4公里,油田專用公路2條,全長11.5公里。清豐縣共有12條客運線路,187輛公交車輛,進一步滿足了群眾出行需要。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清豐縣常住人口63.37萬人。出生率11.93‰;死亡率7.02‰;自然增長率4.91‰。
民族
清豐縣有少數民族人口596人,其中回族308餘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1%。
宗教
清豐縣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四種宗教,活動場所54個,分布於全縣16個鄉鎮(除紙房鄉外),52個行政村,信教群眾約16930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2.4%。
宗教團體有佛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基督教協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神職人員51名,基督教2名長老,46名傳道員,伊斯蘭教1名阿訇,天主教1名神甫,佛教1名比丘。
社會事業
教育
2014年,清豐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319所,教學點117個,在校學生12萬餘人,其中成建制小學178所,初中25所,普通高中1所,幼兒園112所,中職學校2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全縣教育系統現有在職教職工7638人(包括社會力量辦學機構教師1968人)。
衛生
清豐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81個,其中縣級醫療衛生機構10個,鄉級衛生院17個,村級醫療機構550個,民營醫院4個。
鄉鎮衛生院17個,其中,中心衛生院5個、一般衛生院12個;村衛生室533個;門診部1個;個體診所16個。
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共10個,其中綜合醫院3個,中醫院1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學校1個,衛生監督所1個,120緊急救援指揮中心1個,新農合管理辦公室1個。
全縣縣、鄉兩級衛生人員總數為194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384人;其它技術人員236人;管理人員84人;工勤人員124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全縣執業(助理)醫師共計1043人,護師(士)共計607人,藥師(士)共計101人,檢驗技師(士)共計70人,影像技師(士)共計89人。
文化
截止到2014年,清豐縣先後創作了大型現代戲《情系沃土》、大型古裝戲《張清豐》、《家醜外揚》、《頓丘孝子》、《孝廉張清豐》、《孝子張清豐》等,組織整理復排了《錦袍記》、《抱妝盒》等傳統經典柳子戲;電視劇本《紅人》,小品《情與法》、《生日》等;小說《孝子張谷豐外傳》;小戲劇本《拜壽》、《楊柳夕陽》、《錦上添花》等;評論《論現代戲的發展趨向》,學術論著《孝經新註解》;歌曲《托起金色的希望》、《無怨無悔》、《喝彩清豐》等一批思想上有亮點、藝術上有特色的體現時代精神、謳歌時代建設成就的優秀文藝精晶。[6]
旅遊
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
地舊址(濮陽單拐革命舊址)濮陽市單拐革命舊址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占地1867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0平方米。濮陽市單拐革命舊址是抗日戰爭後期、解放戰爭初期(1944.9-1946.10)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魯豫分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暨軍區第一兵工廠所在地,是一代偉人鄧小平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黃敬、宋任窮、王宏坤、楊勇、蘇振華等領導同志生活戰鬥過的地方。這裡成功製造了我軍兵工史上第一門大炮-"蓋亮號"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陳列在中國軍博)。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這裡仍保留有舊址舊居近40處,其中多處舊貌猶存,屬於清末民初時期北方民居典型風格,代表了中原建築文化的時代特點。景區交通暢通,設施明快,旅遊氛圍舒適、良好,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旅遊景點,每年都有數十萬遊人和青少年學生前來參觀遊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初步的經濟效益。這裡先後被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河南省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二期)、濟南軍區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河南省首批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05年和2008年先後兩次獲得省文物局頒發的優秀陳列獎。
普照寺大雄寶殿
殿位於清豐縣城朝陽路中段,建於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普照寺原名圓明寺,始建於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圓明寺改名為普照寺。元末普照寺為兵燹所毀,明代重建。大雄寶殿是普照寺現存唯一的主體建築,座北面南,面闊5間20.83米,進深3間11.95米,總建築面積248.92米。九檁廡殿大木,抬梁式木構架,綠色琉璃瓦屋面。台明高1.50米,長23.97米,寬14.57米,磚砌陡板。
2009年,普照寺大雄寶殿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內設三世佛、十八羅漢等雕像像。
清豐亭位於清豐縣
城西北隅。因亭內有隋張清豐孝子祠碑而得名。張清豐祠碑是濮陽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碑原豎立在縣城南關外張清豐孝子祠前,因祠早年毀廢,1989年遷移於此,並修建清豐亭。清豐亭雖然體量不大,卻是清豐縣標誌性建築。
張清豐祠碑刻於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碑陽"隋張清豐孝子祠"為河北省教育廳長李金藻所題,碑額正面為"文王訪賢"浮雕圖案,背面為"捕鹿乳母"圖。碑身背面記載維修張清豐孝子祠的經過和張清豐事跡。碑文記載:張清豐,隋朝頓丘縣人,家庭貧寒,因孝敬父母而聞名鄉里,隋開皇年間(581年-600年),被舉為孝廉,為善事雙親屢召不仕。唐大曆七年(772年),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因縣境內有張清豐門闕,表奏朝廷,析頓丘、昌樂四鄉置縣,以孝子張清豐之名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2000年,張清豐祠碑被公布為濮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豐古槐
武強鎮古槐,位於清豐
縣紙房鄉武強鎮西古寺(今烈士祠)院中,該樹胸圍4.8米,直徑1.53米,枝下高2米,樹高12米,冠幅東西14米,南北15.3米。南面一枝"文革"中毀掉。主幹空,主枝幹枯,次枝茂盛,樹齡無可考。
老爺廟古槐,位於清豐縣城西老爺廟前,該樹胸圍2.95米,直徑0.95米,樹高14米,覆蓋面積172.8平方米,主幹稍空,主枝幹枯,次枝生機盎然。原樹已歿,此為後生。相傳曹操、趙匡胤曾在原樹拴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