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蹄:tí ㄊㄧˊ。从足、帝声。花下萼结果实(子)之所在是帝之范式。足、帝两范式叠加。足之起主要作用之所在是蹄之范式。

本义:马、牛、猪等生在趾端的保护物,亦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 如:蹄子、蹄筋。

衍义:又用作姓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蹄

拼音; tí

部首; 足

字码; U+8E44

五笔; khuh(86),khyh(98)

仓颉; rmybb

郑码; jiwl

笔顺; 2512121414345252

字级; 一级(3344)

平水韵; 上平八齐

总笔画; 16

四角号码; 60127

Unicode; CJK

外文名称; hoof

字形源流

统一规范简化为"蹄"。

tí 定纽、支部;定纽、齐韵、杜奚切。

形声字。从足,虒声。虒,从虎,声。 《说文·虎部》:"虒,委虒,虎之有角者也。" 《说文》:"蹄,足也。"段玉裁注:"俗作蹄。"本义为牛、马、猪、羊等动物的脚。《淮南子·兵略》:"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有角者触,有齿者啮,有毒者螫,有蹄者趹。"《汉书·货殖传》:"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颜师古注:"蹄,古蹄字。"《释名·释形体》:"蹄,底也,足底也。"文献中以"蹄"为多见,今通作"蹄"。

详细释义

〈名〉

(1) (形声。字从足,从帝,帝亦声。"帝"意为"原初的"、"原本的"。"足"与"帝"联合起来表示"原本的脚"。本义:(马的)天足。野马的脚。引申义:牛、马、猪、羊等有蹄类哺乳动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质覆盖物,以将趾的末端几乎全部包裹住,又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说明:1.野马的脚是原生的脚,家马的脚会被钉上一个人工制作的铁掌。未安装铁掌的马脚就称为"天足",即"蹄"。2.本字《说文》所无)

(2) 同本义 [hoof]

马候蹄。--《谷梁传·昭公八年》。释文:"蹄,马足也。"

马蹄可以践霜雪。--《庄子·马蹄》

驴不胜怒蹄之。(蹄,用如动词:踢。)--唐· 柳宗元《三戒》(3) 又如:牛蹄;马蹄;猪蹄;蹄涔(留有牛马脚迹的小池塘);蹄洼(留有蹄迹的小水塘);蹄道(有着兽蹄鸟迹的走道);蹄蚤(蹄趾与脚爪);蹄书(诏令;诏书。因用赫蹄纸书写,故称)

(4) 指牲口 [draught animals]。

(5) 如:蹄尾(泛指禽兽);蹄腿(牲畜的腿部);蹄躈(古时用以计算牲畜的头数)

(6) 兔网,捕兔的工具 [net of catching hare]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庄子·外物》

(7) 又如:蹄筌(蹄和筌。蹄是捕兔器,筌是捕鱼器)(8) 另见 dì

常用词组

◎ 蹄筋 tíjīn[tendon] 供食用的牛、羊、猪等四肢上的筋

◎ 蹄膀 típang

[the uppermost part of a leg of pork] 〈方〉:猪腿的上部

◎ 蹄躈 tíqiào

[hoof and mouth] 当作"蹄躈"。 古时计算牲畜论蹄与口的数目。如"马蹄躈千"即马二百匹。噭,口

牛羊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 蹄声 tíshēng

[hoofbeat] 蹄子踏到地面或其他硬东西上碰击的声音

◎ 蹄铁 títiě

[shoe] 钉在兽蹄上的[常为铁制的] 金属片或边缘,使蹄不受伤或帮它站稳

◎蹄子 tízi

(1) [hoof]:保护有蹄类哺乳动物足趾前部的曲形角质覆盖物,将趾的末端几乎全部包裹住

(2) [leg of pork] 〈方〉:猪蹄

(3) [wench]:旧时骂女子的话

◎马蹄

(1)马的蹄子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蹄《广韵》杜奚切《集韵》《韵会》田黎切《正韵》杜兮切,$音题。《释名》蹄,底也。《群经音辨》兽足也。《易·说卦》为薄蹄。《仪礼·士丧礼》其实特豚,四鬄去蹄。《谷梁传·昭八年》马侯蹄。

又《集韵》大计切,音弟。踶或作蹄,躗也。《群经音辨》足相躗曰蹄。[1]

说文解字

【卷二】【足部】

躛也。从足是声。特计切

说文解字注

(踶)躛也。李轨曰。踶、蹋也。通俗文曰。小蹋谓之踶。从足。是声。特计切。十六部。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ai2 ti2 [客英字典] ti2 tai2 [东莞腔] tai2 [客语拼音字汇] tai2 [宝安腔] tai2 [陆丰腔] tai3 [梅县腔] tai2 [台湾四县腔] tai2 ti2

◎ 粤语:tai4

◎ 潮州话:doi5[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