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里口岸
滿洲里口岸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西部,處於中俄蒙三角地帶,北接俄羅斯,西鄰蒙古國,是第一歐亞大陸橋的交通要衝,是中國通往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和歐洲各國重要的國際大通道,也是中國最大陸路口岸,承擔着中俄貿易65%以上的陸路運輸任務。滿洲里口岸是中國沿邊口岸中唯一的公、鐵、空三位一體的國際口岸,也是唯一實行24小時通關的陸路口岸。
目錄
管轄範圍
滿洲里口岸業務管轄範圍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轄區面積45萬平方公里。轄區內中俄、中蒙邊境線長1819公里,其中,中俄邊境線長1812公里,中蒙邊境線長807公里。關區內有一類口岸6個,分別是滿洲里鐵路口岸、滿洲里公路口岸、阿日哈沙特口岸、海拉爾航空口岸、黑山頭口岸、室韋口岸,二類口岸3個,分別是額布都格口岸、阿爾山口岸以及二卡口岸。 截至2018年10月,經滿洲里口岸的中歐班列出境線路有32條,入境線路有16條——貨源地輻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帶、華南、中南、西南等地區,貨物出口至俄羅斯、德國等13個歐洲國家28個城市。[1]
歷史沿革
百年前,滿洲里地區是一片廣袤的草原,被稱為「霍勒金布拉格」,蒙語的意思是旺盛的泉水。滿洲裏海關設關源於一個不平等條約,即1896年6月李鴻章與俄簽訂的《中俄禦敵相互援助條約》,允許俄國修築從俄赤塔到中國綏芬河附近的中東鐵路,從1897年鐵路動工到1903年正式運營,滿洲里地區的外貿活動逐漸增多,直到1908年正式設關。當時,關稅自主權和海關管理權完全掌控在外國人手中,海關成為帝國主義進行經濟掠奪的工具。辛亥革命後,清政府結束統治,帝國主義奪取了海關稅款收支權,中國海關主權完全喪失。
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歐亞航空公司滿洲里——伊爾庫斯科航線開通,海關開展國際郵件監管工作,成為滿洲里口岸國際航空監管業務的始祖。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占了東北三省,1932年6月26日滿洲里分關被偽滿洲國接收,開始執行偽滿洲國財政部的政令和稅則,直到1945年,蘇聯紅軍進駐滿洲里,日本戰敗投降,其間長達13年的時間滿洲里分關處在日本人統治的黑暗時期。進入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民主聯軍西滿軍區駐滿辦事處接管了滿洲裏海關的業務管轄權。1949年1月3日,人民政權下屬的滿洲里關稅局正式成立,承擔了中蘇進出口貨物的監管徵稅任務,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解放。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滿洲裏海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海關總署成立,海關的主權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裡。1950年,滿洲里關稅局改稱滿洲裏海關。同年2月,滿洲裏海關開始對進出境旅客行李物品和進出口貨物進行監管。50年代初,由於帝國主義陣營對中國經濟進行封鎖和禁運,我國各海關的監管業務微乎其微。在那段特殊時期,中蘇鐵路實現聯運,滿洲里口岸進出口貨運量急劇增多,大量的生活物資、軍用物資及大型設備在滿洲里口岸通關,為抗美援朝戰爭、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1952年——1955年,滿洲里口岸的進出口貨運量位居全國海關第一位。其中,1955年監管貨運量曾一度達到418萬噸,相當於上世紀90年代末年均監管貨運量。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響應"幹部支援邊疆"的號召,山東、遼寧等地海關分別派員支援滿洲里關。僅1950年一年,調入滿洲里關的人員達72人。
1955年,為籌備集寧、二連浩特關建關,海關總署從各地海關選調67名幹部到滿洲里關接受培訓,根據上級"老關支援新關、新關照顧老關"的指示,由上級決定將調來學習的16名幹部留在滿洲里關工作。這些留下來的幹部帶着一份對黨、對國家赤誠的情感來到滿洲里,帶着時代賦予的衷心和誠摯,帶着視死如歸、感天動地的豪情,不斷適應艱苦的工作環境,踏實安穩的工作於此,並在此組建家庭、落地生根。他們到了滿洲里關後發揮各自的才幹,在1964年自發研製了一台整流式X光機人身檢查儀,可以檢查出旅客隨身藏匿的一些走私物品,成為滿洲里關最早的科技設備。通過這台設備,滿洲里關查獲了旅客進境攜帶藏匿不報的羚羊角、手錶、鴉片等。
60年代,由於中蘇關係惡化,滿洲裏海關的工作陷入了一個歷史性低潮時期。文革時期,滿洲里關的領導體制被下放到最低點,歸滿洲里市革委會管理。當時海關的工作方針由經濟政治保衛變為政治經濟保衛,滿洲里關的徵稅統計工作被迫中斷,監管工作正常進行,主要是揭發檢舉貨運事故。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滿洲裏海關工作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1982年後,滿洲里口岸成為中國對原蘇聯貿易的主要渠道。1992年,隨着滿洲里市被國務院批准為延邊開放城市,滿洲裏海關業務量隨之急劇增大,各項工作步入規範化軌道。2002年6月,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口岸大通關會議上,把滿洲里口岸列為國家優先發展、重點建設的13個口岸之一,其中,滿洲里鐵路口岸是重點建設的兩大鐵路口岸之一。
進入21世紀的滿洲裏海關積極貫徹科學治關理念,忠實履行把關服務職責,全面準確、創造性地落實海關工作16字方針,業務工作不斷整合創新,綜合治稅大格局初步形成,嚴密監管與高效運作深入融合,稅收征管、打擊走私等工作成效顯著.為積極打造便捷的通關高速路,對進口的原油、化肥和出口的汽車、果菜等設立 綠色通道,確保貨物"隨到隨申報,隨報隨查驗,隨驗隨放行,實現了無障礙通關,進出口貨物的通關速度大大提高。多年的改革實踐,滿洲裏海關各項業務指標成倍增長。2003年,監管貨運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到2007年已突破2400萬噸;稅收入庫則從2003年的20億元躍升為2007年的79億元,實現了歷史性跨越。2008年,滿洲裏海關各項業務指標繼續刷新,1-7月份,稅收入庫已突破60億元,預計年底過百億。 2013年9月,經滿洲里口岸出境的首列「蘇滿歐」國際集裝箱班列順利開行。
截至2018年10月,經滿洲里鐵路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共開行748列,同比增長15.3%;貨值34.21億美元,同比增長25.5%。
旅遊發展
不斷提升跨境旅遊業的層次和水平,相繼建成了俄羅斯套娃廣場、查干湖旅遊景區、歐式旅遊觀光婚禮宮等一批標誌性旅遊景點,滿市各類商場1816處,餐飲服務業1062戶,星級賓館床位數已達5400多張。滿洲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快速度、高質量、大規模向前發展。全年,邊境旅遊進出境達到180.5萬人次,同比增長12.5%。旅遊總收入完成27.1億元,增長16.9%;旅遊創匯實現2.43億美元,同比增長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