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狂飆突進運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狂飆突進運動

狂飆突進運動(德語:Sturm und Drang)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城市青年所發動的一次文學解放運動,也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第一次高潮。這個時期,是文藝形式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時的階段,也可以說是幼稚時期的浪漫主義。其名稱來源於劇作家克林格的戲劇「狂飆突進」,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達的是人類內心感情的衝突和奮進精神。這次運動是由一批市民階級出身的青年德國作家發起的,他們受到啟蒙時代影響,推崇天才,創造性的力量,並把其作為其美學觀點的核心。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受到當時啟蒙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了盧梭哲學思想的影響,他們歌頌「天才」,主張「自由」、「個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號。但另一方面這些年輕作家反對啟蒙運動時期的社會關係,駁斥了過分強調理性的觀點。這個運動持續了將近二十多年,從1765年到1795年,然後被成熟的浪漫主義運動所取代。

簡介

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多數都出身於市民家庭,是新興的市民階層的代表。這些市民階層的年輕知識分子用奔放的熱情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們反對社會等級偏見,反對封建社會「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們反抗社會、道德和美學的束縛,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過抒發個人情感來對社會進行揭露,以此來引發讀者的共鳴。 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的表達多是從感性認識出發,所以言辭激烈,富有感染力並且以感性體驗為主。他們反對啟蒙運動的作家把道德觀念抽象化,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無用的負擔(nutzloser Zwang)。這種抽象化的道德觀念通過大眾教育得以實現,而這種教育破壞了個體的獨特性。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認為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的發展,都應該像生物的生長一樣,所有的等級都是價值相等的,這才是一種理想的自然狀況。 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都有着鮮明的政治色彩,他們反抗當局,反抗貴族和神權的權力濫用,要求人權和社會自由平等。他們的作品大都是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描述市民階級與封建貴族之間的衝突,以及年輕人真摯的愛情。在風格上,他們的作品大都感情真摯、熱烈,但其中也夾雜着濃厚的感傷色彩。

評價

18世紀晚期德國的文學運動,它產生於對法國古典主義趣味的支配地位日益增長的不滿,其追隨者深受盧梭和約翰·格奧爾格·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思想的影響,認為生存的基本真理可以透過信仰和感官的體驗而領悟。年輕作家還受到英國詩人愛德華·楊以及《莪相集》和新譯出的莎士比亞作品的影響。狂飆運動與歌德關係密切。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學求學時,即認識哈曼以前的學生約翰·戈特弗里德·馮·赫爾德 ,哈曼使他對哥特式建築、德國民歌和莎士比亞作品產生興趣。在赫爾德的思想啟發下,歌德進入一個非凡的創作時期。1773年,他寫了一部以16世紀德國騎士為題材的劇本鐵手騎士《葛茲·馮·伯里欣根》(Gotz von Berlichingen);與赫爾德等人合作寫出小冊子《論德意志特性與藝術》。後者被視為狂飆運動的宣言書。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使歌德不僅蜚聲世界,而且引起眾多的模仿者。狂飆運動最具特色的成果是戲劇文學。運動本身即以弗里德里希·馬克西米利安·克林格的劇本《狂飆與突進》得名。隨著席勒的劇本《強盜》(1781)的上演,狂飆運動的戲劇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自律並非狂飆運動派的原則,這個運動不久就精疲力竭了。歌德和席勒這兩位偉大詩人,作為德國古典主義運動的領袖,卻繼續為作出他們最偉大的成就而努力。[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