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庭筠 | |
---|---|
出生 |
1151年 河东(今山西永济) |
逝世 | 1202年(50-51岁) |
国籍 | 中国宋朝 |
职业 | 文学家、书画家 |
知名于 | 文词渊雅,字画精美。 |
知名作品 |
《幽竹枯槎图》 《王翰林文集》 《黄华集》 《藂辨》 《幽竹枯槎图题辞》 《博州重修庙学记》 《重修蜀先主庙碑》 |
王庭筠(1151-1202|),字子端,号黄华老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是左相张浩的外孙、书画家米芾的外甥、汉朝太原贤士王烈]]的32世孙。金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他的书法和绘画都学米芾,重视笔墨趣味,不愿为成法所拘,善作枯木竹石。在苏轼和文同之后,把这一画科推向了新的境界,使画面和诗文的联系更密切,发展了文人画派。王庭筠文名早著,文词渊雅,字画精美,是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对后来学者影响极大。
王庭筠善诗文,以七言长诗造语奇险见称。元好问《中州集》称赞他“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又在《黄华墓碑》中说他“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工”。其内容大多以闲适为主,除少数篇章抒发了一些宦途波折的苦闷情绪外,极少接触现实题材。这较典型地代表了大定、明昌间金代诗坛脱离现实的风气。其存诗近30首,存词10多首,被元好问收入《中州集》及《中州乐府》。 书画,山水师任询(字君谟),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与党怀英、赵沨、赵秉文俱以书法成名家,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传世作品《幽竹枯槎图》卷,绢本,墨笔,卷末王庭筠以大行书题识曰:“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现藏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明李日华《六砚斋三笔》说:“庭筠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子山诸人不及也。”金国元好问认为:庭筠书法虽有北方胡羯末的雄悍之气,却也风流蕴藉。元袁櫵说:“黄华老人悉祖宝章,故其大气超轶抗衡。”后人对其书法评论是很高的。 著有《王翰林文集》40卷、《黄华集》、《藂辨》10卷等,但多散佚于金末衰乱之世。存世墨迹有《幽竹枯槎图题辞》,碑刻有《博州重修庙学记》、《重修蜀先主庙碑》等。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北文献史学家金毓黻编著的王氏《黄华集》,收录其文章诗词,并编撰《年谱》传于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