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甲骨 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三千多年前,商代的先民对天地神明充满敬畏,不管是能不能打胜仗、近日有无灾祸等大事,还是能不能顺利分娩等日常事务,都需要率民事神以求天启。当年在龟甲上刻下卜辞的人或许难以想象,这些文字在后世将成为解密当时社会、文化、军事、宗教甚至天文气象的重要钥匙。[1]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2]
中国最早的甲骨发现于距今8600—78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二、三期文化层舞阳甲骨。最早为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并刻有文字(甲骨文)的甲骨,则是距今3000馀年的河南安阳殷墟甲骨。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时期的甲骨上还契刻有占卜的文字—— 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15万片左右,对甲骨的研究包括释读、卜法文例分析、分期断代研究和社会历史考证等。研究的一般步骤是整理、缀合、墨拓、分类、分期、著录、释读和综合研究。
甲骨的整治与占卜
使用甲骨进行占卜,要先取材、锯削、刮磨,再用金属工具在甲骨上钻出圆窝,在圆窝旁凿出菱形的凹槽,此过程称为钻、凿。然后用火灼烧甲骨,根据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纹判断凶吉。
甲骨的整治与占卜的步骤。商人用牛的肩胛骨或者乌龟壳占卜,必须先进行修整。龟要煮、剔、锯、磨,清理干净后,还要将背甲与腹甲相连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甲桥)锯开,使背甲与腹甲分开,背甲一般还要从当中锯成两块,有的还要再加工或者在其中部钻个孔。肩胛骨主要是用牛的肩胛骨,它反面有直立的骨脊,先要把它锯平,然后把骨臼下部切掉一部分,有的还要切臼角,再刮磨光滑。
修整好以后,第二步是凿与钻。凿是枣核形和长方形的凹槽,多数是用刀挖成的。钻是指凿旁的圆的或者半圆的洞,是用钻或者用刀挖成的。
接著是占卜的人提出占卜的事项。后是烫,要用燃烧后硬木枝条的顶端,放在凿槽或者钻里头烫。边烫边吹,甲骨正面就出现卜字形的裂纹。占卜的人就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这个卦是好还是坏。关于当时商代人如何确定裂纹的好坏,我们现在也不大明白,但可以肯定,那时是有一定规则的。
最后是刻卜辞。占卜完以后要在卜兆的旁侧刻辞,刻辞包括占卜的时间、卜问的人,卜问的事项以及应验的结果等内容。[3]
甲骨的发现
甲骨文在1880年间,陆续在中国各地发现,只是当时被当作中药的药材使用。直到1899年(光绪25年),才被学者认识到它是极具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物,从此甲骨摆脱了药材的命运,成为珍贵的学术史料。同时,却也成为盗掘者争相追逐的目标。
1928-1937年,在中国河南安阳殷墟,进行了十五次考古发掘工作,这是全世界第一次针对甲骨文的科学发掘,共获得甲骨约两万五千片。这十年的发掘,不只让史语所成为全世界收藏甲骨数量最多的单位,更累积丰富的田野考古资料,为考古学、汉字学与历史学的研究,提供第一手史料。[4]
1936年,发掘的YH127坑,出土甲骨一万多片,是全世界出土甲骨数量最多的一次,整坑的甲骨堆积,其实就是殷商王室的“国家档案馆”, 保存了完整的王室档案,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档案之一。
2018年8月30日,中国河南殷墟考古近日取得重要收获,发掘出商代晚期无字甲骨坑、道路、大墓以及车马坑等重要遗迹。其中出土甲骨165片,属于贵族使用的甲骨,与商王使用的甲骨有差别,显示商王使用的甲骨整治和占卜手法更娴熟。[5]
甲骨文中触摸厚重历史
是中国古代比较完整的一种文体。
甲骨文的出土发现,将汉字乃至世界承认的中华文明提前至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商代。商朝晚期用于占卜记事,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目前还有许多文字未被释读出来,是中国古代比较完整的一种文体,将汉字乃至世界承认的中华文明提前至距今4千年左右的商代。
最早发现甲骨文者为清末官员兼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学术界基本认同。甲骨研究已形成“甲骨学”,是中国考古学分支学科。
甲骨文不但是殷商时期最重要的国家档案,更是汉字目前能追溯到的最早根据。殷商时期就以甲骨占卜发布天气预报,连下雨会不会挟带冰雹都能预测出来![6]
2019年11月1日,社会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甲骨学
甲骨学(英语:oracle bone studies)是以中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甲骨学可分为狭义甲骨学和广义甲骨学。
狭义甲骨学
狭义甲骨学局限于研究甲骨文字本身的研究,是一门古文字学。[7]
目前台湾中研院典藏的甲骨文有两万五千片,是全球收藏数量最多的机构,还拥有全球最大的龟甲,长四十四公分,宽三十五公分。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典藏全球数量最多的甲骨文,文化总会最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要把甲骨文登录“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台湾政府首度以国家典藏的文献档案,申请登录“世界记忆名录”。[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定明年初投票表决台湾这项申请,为了争取国际支持,台湾设置了一个专属网站,展开国际宣传。礼拜六还将在台北举行“甲骨文与文化记忆”论坛,将有美英法日和中国大陆的学者参加。
广义甲骨学
举凡以甲骨卜辞为承载体论述上古历史文化皆得纳入,这包括整合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历史文化学、历史文献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深入研究甲骨文所记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甲骨卜辞的一些自身规律,这是一门多元的专门性学科。
1930年代以来,随著学者对甲骨卜辞的更深入的认识,以及对卜辞背后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知,甲骨学与甲骨文这两个概念逐渐分开。
1931年,周予同首次提出“甲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王宇信强调,甲骨文是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的文物和史料,但其对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价值在于文字释读学之外的甲骨学,并随著甲骨学的发展,愈益为学者所认识。
甲骨学则是对甲骨文自身固有的规律的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探究,并以此为基础来窥视上古的历史、社会、习俗。不能把甲骨文与甲骨学混为一谈。
古老的甲骨文年轻的甲骨学
2016年10月28日,一则发在报纸上的“悬赏令”引起大家的注意: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
甲骨文百馀年的研究史上,虽然几次出现破译全部甲骨文字的有轰动效应的种种“新方法”,但在“轰动”过后,并没有使真正的文字考释工作有所前进。
有人说,商代的甲骨文简直就是当时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有专家认为,甲骨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和档案。但从目前来看,对这部“百科全书”的阅读与理解还远没有达到深入与全面。
百年来,为解读中华文化基因,几代学者著述不辍,他们或收集著录,或考释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蕴藏的古代社会奥秘,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滞。然而,后继乏力是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长期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甲骨文研究一度进入“低迷”,尤其是文字破译工作。
甲骨文早期表意文字,有一定的不规则性,容易释读的早就被先人破译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将使甲骨文研究的低迷形势得到改观,让更多的有志之士来参与到甲骨文的工作中,也让更多的人学好汉字、用好汉字、爱上汉字、传播汉字。[9]
视频
小学堂甲骨文 - 中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