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电影艺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 创刊于1956年10月28日,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专业从事电影论、电影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电影艺术》获中国知网CNKI独家期刊。

据2018年12月《电影艺术》官网显示,《电影艺术》有主编1人。

据2018年12月17日中国知网显示,《电影艺术》共出版文献8908篇、总下载次数1703426次、总被引次数27362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556,(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309。[1]

据2018年12月1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电影艺术》载文量为1504篇、被引量为6035次、下载量为50582;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电影艺术》影响因子为0.174。[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电影艺术

外文名称 Film Art

电影艺术1.jpg

语言 中文

类别 艺术期刊

主管单位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中国电影家协会

编辑单位 《电影艺术》编辑部

创刊时间 1956年

电影艺术2.jpg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国内刊号 11-1528/J

国际刊号 0257-0181

邮发代号 2-318

现任主编 吴冠平

编辑部地址 北京北三环东路22号

电影艺术3.jpg

历史沿革

1956年10月28日,《中国电影》(现名《电影艺术》)创刊。 创刊时,时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主持全面工作,电影评论家、电影史学家黄钢、程季华 、贾霁、钟惦棐为编委会成员。

1957年,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前身)成立,《中国电影》划归其领导。

1959年7月,《中国电影》和1952年创办的《电影艺术译丛》(现名《国际电影》)合并改刊为《电影艺术》(单月刊)。

1990年,《电影艺术》由单月刊改为双月刊。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电影艺术4.jpg

《电影艺术》主要设有特稿、电影批评、访谈录、长短辑、纪录片专题、理论研究、影史探问、人物、视与听、书城随笔、业界资讯等栏目。

人员编制

据2018年12月《电影艺术》官网显示《电影艺术》创刊时有4位编委会成员。

《电影艺术》创刊时编委会成员 职务 姓名 编委会成员 黄钢 程季华 贾霁 钟惦棐

学术交流

2017年,《电影艺术》参与了"第一届全国艺术类学术期刊主编高峰论坛",与邀请了的五十余家全国主要艺术类学术期刊和评论大报共同推进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的繁荣发展。

2016年,由《电影艺术》编辑部于2006年发起创办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举办"第十一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在武汉开幕"。论坛期间将举办有关业界热点主题的系列高峰会,展映35部优秀的青年电影作品,并从20部入围作品中产生年度新锐影人。

T012fac985ebba477d4.png

办刊成果

出版发行

据2018年12月17日中国知网显示,《电影艺术》共出版文献8908篇。

据2018年12月1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电影艺术》载文量为1504篇。

收录情况

《电影艺术》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电影艺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中国国内高校列为核心引文期刊,是高校影视学术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亦是《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学术文摘杂志的首选刊物。

影响因子

电影艺术6.jpg

据2018年12月17日中国知网显示,《电影艺术》总被下载次数1703426次、总被引次数27362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556,(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309。

据2018年12月1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电影艺术》被引量为6035次、下载量为50582;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电影艺术》影响因子为0.174,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3411名。

荣誉表彰

《电影艺术》曾被评为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艺术学类核心期刊。

文化传统

办刊理念

《电影艺术》秉持学术性、信息性和典藏性,以研究中国电影为本,密切关注中国电影当下的发展动向,全面、专业地描述当代中国电影的创作及理论轨迹,并及时展现中国电影的最新成就及创作经验,研究中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史料,深入挖掘世界电影背后的思想/文化。

现任领导

DYYS195809.jpg

《电影艺术》编辑委员会领导 职务 姓名 主编 吴冠平

什么是电影艺术

电影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发明于19世纪末期,由最初被认为是“小学生的玩意”、“奴隶们的娱乐游戏”逐步发展成为20世纪最广泛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

它通过摄影机以每秒拍摄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物体运动的时空转换过程记录在条状胶片上,然后将不同的胶片衔接起来,经过显影、定影。干燥加工成电影拷贝的过程,制成可以放映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影片。

影片从最初拍摄一些活动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断,发展到现在已能够拍摄丰富多彩、复杂变化的现实世界,具体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电影的样式和片种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报道某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或历史事件活动的记录片,也有运用各种美术手段和材料制作的美术片,还有记录舞台艺术表演的戏曲片等等。

电影艺术8.jpg

在这些种类中又包含若干片种。如故事片中有喜剧片、西部片、爱情片、科幻片等;美术片中有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记录片中有传记记录片、文献记录片、新闻记录片等。它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所以被称为综合艺术。

所谓综合艺术,指综合几种艺术成分而构成的艺术样式。其特征是:

集体创作。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美术、摄影、录音多个创作部门艺术创造的有机配合;

利用现有的一切艺术表现手法。电影有含文学成分的描写和结构,有含戏剧成分的对话、内心独白、形体动作、面部表情,有含音乐成分的歌曲和与画面融合的视觉形象;

广泛的群众性文化。电影的构成是用活动着的画面和各种音响表达、表现世界各国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但是,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指各种艺术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将各种艺术形式包含的艺术成分融汇贯通变成新的东西加以表现。它除具有一般文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电影艺术9.jpg

这在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工具与别的艺术表现工具不同。电影是用摄影机来反映的。摄影机具有真实记录反映对象及其运动的时空转换这一特点,由此形成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电影叙述语言,将各种艺术成分有机统一组合成新的艺术表现形象。

正因为如此,作为艺术的电影,虽然是诞生于众多古老传统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之后的最新最年轻的艺术,但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

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正式公映自己制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获得成功至今仅百年的历史。而古老传统的艺术,其中有的已经历了上千或数千年的沧桑,它们问世的时日,就连专门研究艺术史的专家学者们也无从稽考。

电影和古老传统的艺术相比,它只能算个小弟弟。但是它后来居上,后生可畏,最年轻的艺术——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艺术魁力,闯进了世界艺术之林,一跃而成为最富群众性最具影响力的与世纪同龄的艺术巨人。

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于它年轻,有它自己的优势。因为电影不仅是诞生于古老传统的艺术之后,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这些艺术的所长而又扬弃了它们的所短,有机综合了多种艺术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因此,多种艺术门类的有机综合,是电影艺术最突出的美学特性,综合性是电影美的本质所在。

电影艺术0.jpg

早期的电影研究家们从电影像谁这一命题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基本持性和电影美的奥秘。他们所持的观点和所得的结论各不相同,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电影像文学,有人认为电影像戏剧,也有的认为电影像绘画,还有的说像音乐等等。

不一而足。于是便有“可见的文学”、“电影诗”、“视觉交响乐”、“沉默的旋律”诸如此类的说法,试图从电影美学的层次上对电影美的本质作出界说。这些见解虽知其相对的合理性依据,但在今天看来,其各执一端的片面性,则是显而易见的.

电影既像谁也不像谁,电影就是电影,因为电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多种艺术的因素、集它们于一身的综合艺术。

影中包容了文学的因素,因为它从文学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关系的方法,从文学的各种体裁中广泛吸取营养,如从诗中汲取抒情性,从散文中汲取纪实性,从小说中汲取叙事性。

在叙事手法上又借鉴了文学中的主观叙述和客观叙述,外部描绘和内心剖析以及多种形式的结构原则等。总之,无论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描写、叙事的方式,电影都借鉴了文学的经验而具有文学的因素。

电影艺术00.jpg

电影中存在的戏剧因素,表现在演员表演、场面调度、矛盾冲突和悬念等一系列艺 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电影中的音乐因素,表现在通过旋律配合画面,以营造环境氛围、渲染情感和节奏变化。至于电影中的绘画、雕塑、摄影等因素. 不仅表现在造型性和视觉再现性上,对构图、色彩和光影的处理上,借鉴了这些艺术的经验,而且电影中的许多专用术语如画面、色调、影调、镜头、焦距等等,也都是从这些艺术中借用过来的。

电影从文学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关系的方法,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描写到叙事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借鉴了文学的经验、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学的因素。但文学进入电影’.

由于受电影的制约,经过消化、融合,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而非电影加文学。电影中的文学因素和作为语言的艺术的文学有质的区别。因为尽管电影广泛借鉴文学塑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方法和技巧.

但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学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学形象,而电影则是通过画面和音响以及电影所独具的特殊表现手段——蒙太奇来塑造银幕形象。作家用语言来写故事、写人、写人的灵魂。

电影艺术10.jpg

文学形象是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给读者以联想,银幕形象则是通过可见的画面和可闻的声音具体地直接地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可见电影中的文学因素决不是电影加文学。

电影从绘画中吸取营养,包括构图、光影、色彩、线条的运用和处理,具有绘画的因素,但绘画进入电影并非电影加绘画,电影中的绘画因素受电影制约,与绘画艺术有质的区别。绘画再现生活的手段是线条和色彩,电影的手段是画面,并且有声音与之相配合。

绘画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动为静,静中见动,不能表现对象的连续运动,银幕中的造型形象则始终是不断变化着的连续运动的造型形象。

电影从戏剧吸取营养包容了戏剧艺术的因素,但戏剧进入电影,因受电影的制约被消化融汇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并非电影加戏剧。电影的时空观念和处理同戏剧的时空观念和处理有着质的区别。舞台空间是固定的,银幕空间是不断变化的。

舞台时间是现实的物理时间,银幕时间则可以自由延长、压缩、停滞的非物理时间。因此戏剧的时空表现受到限制,而银幕的时空表现则有很大自由。不仅如此,戏剧表演和电影表演也存在着质的区别。

T01a40a6c0ad9e6024b.jpg

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欣赏共时共地,同时完成,这是戏剧表演的特点;而电影表演则是另外一种情形:表演者在场表演,欣赏者缺席;欣赏者在场欣赏,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欣赏不可能共时共地,也不是同时完成。因此,这就决定了戏剧表演和电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门艺术进入电影,同样要产生质的变化,凡此种种,说明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并不是各门艺术简单地相加拼凑在一起,而是经过了化合的有机的综合整体。

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而形成综合性的审美特性,就其实质来说,乃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有机综合。正因为如此,作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电影,它克服了传统的纯时间艺术难以充分表现空间和传统的纯空间艺术难以表现时间的局限与不足.

既可以充分表现时间又可以充分表现空间,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现潜力和艺术可能性。由此也不难看出,包容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电影的综合性实质,还在于它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

它克服了纯视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听觉形象的审美需求和纯听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视觉形象的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视听两者之长的优势,成为一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