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窯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磁窯河 |
磁窯河,黃河支流汾河中游支流。發源於山西省交城縣西北磁窯溝內賀家嶺,故名。瓦窯河為其最大的支流。流經交城、文水、汾陽、平遙、介休5縣(市) ,到介休市洪善村匯入汾河。磁窯河在文峪河左側,汾河右側。河道為原汾河故道,河原由交城境內入汾。河長121公里(一說82公里),流域面積為568.6平方公里(一說97.73平方公里)。該河水量季節性變化明顯,百分之九十的徑流集中在汛期,均被下泄出界,上游極少用於灌溉,文水縣以下可得洪灌之利。
幹流概況
磁窯河,古名塔莎水。河源位於交城縣東北與太原市清徐縣交界處,分西溝和東溝,分別發源於清徐縣養天池和交城縣塔梭村,在交城縣嶺底村合流,從交城縣城北磁窯村出谷,環繞城北、城東到城東南,從交城縣西石候村和文水縣東石候村之間穿過,再西南行,穿過文水縣、汾陽市、平遙縣、介休市5縣(市),到介休市洪善村匯入汾河。 其中:
磁窯河文水段,從交城縣西石侯村和文水縣東石侯村之間進入,至西槽頭鄉裴會村南入汾陽。境內全長26.5公里,流經5個鄉鎮21個行政村,流域面積367.6平方公里。
磁窯河平遙段,大部為與汾陽市的界河。從郝莊村北入境,穿越陶屯、趙坦、安固、雲家莊、香樂、大羌、西羌,在薛賢西南出境,東堤長13.5km,其中在郝莊和陶屯間插花汾陽段1km,香樂和大羌間插花汾陽1.25km,西堤長5km。河道斷面為複式斷面,主河槽寬40m,深3m,位於河道中心,副河槽兩側各寬60m,深2m。
河再向南,為孝義市與介休市的界河,於介休市洪善村與孝義市北橋頭村之間匯入汾河。
經過歷年修整治理,山區河道長21公里,流域面積97.73平方公里;平川地區,河道長61公里,河道全長82公里。
磁窯河在文峪河左側,汾河右側。從石候村到洪善村50多公里中下遊河道,是西面的文峪河灌區和東面的汾河西干灌區、三壩灌區的分界河。磁窯河為季節性洪水河,平時河床乾涸。經過多次治理,裁彎擴寬挖深後,這段河床在汾河與文峪河之間海拔高程最低,是文峪河灌區和汾河灌區的天然退水通道。在1950年代,文峪東河、文峪西河(經蘇家堡分洪河),連通了磁窯河;20世紀70年代,文峪河主河道又經古賢分洪河連通了磁窯河。在灌溉季節,磁窯河是文峪河、汾河為文峪河灌區九支地區的輸水通道,在汛期又是文峪河分泄洪水的通道,與文峪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河道變遷
磁窯河流域範圍和河道長短,古今都隨汾河、文峪河河道的遷徙而變化,在歷史上三河之間關係自然關聯,在近代三河關係又受人為治理而變化。據史載,明代以前,磁窯河出谷後東南流,在交城縣城東的郭家寨、城南的賈家寨一帶匯入汾河。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汾河徙文水縣東」後,汾河、文峪河遷徙無常,洪水互奪河道,磁窯河沿汾河故道南行,或匯入汾河、或匯入文峪河。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汾河再次東徙,河道遠離文峪河、磁窯河後,磁窯河沿汾河故道,在文水縣南張村東匯入文峪東河。清光緒十年(1884),新開文峪西河,則文峪河東西兩條河並行行洪,東河洪量減少。磁窯河環交城縣城段,由交城縣修築石堤固定了河床,文水縣南明陽村以下段,既與文峪東河串通,經文峪河下泄,發洪水時,文、磁兩河洪水又沿汾河一條故道南行入汾陽境。天長日久,磁窯河自流成槽。汾陽民眾改挖新河,使河道順直,向南延至介休境,匯入汾河。至此磁窯河走向基本固定下來。
民國35年(1946),共產黨領導下的呂梁行署和文水縣民主政府,組織民工疏浚文峪東河並連通磁窯河,以便於分泄文峪河洪水。1955~1957年實施汾河流域治理規劃,整治磁窯河,將文水東莊至上河頭段、汾陽閻家社至南開社段大彎道裁彎取直。1956年新開蘇家堡分洪河,將文峪西河連通磁窯河,實現文峪東、西兩河分泄洪水入於磁窯河。1977年汾陽縣再次開挖古賢分洪河,又將文峪河連通磁窯河以分泄文峪河洪水至今。
主要支流
磁窯河由古代的獨立河道,擴大成現在的多支河系。明代磁窯河南延後,其右岸的瓦窯河不再直接人汾,改人磁窯河,成為磁窯河的支流。50、60年代,實施汾河流域規劃和汾西排退水規劃,將清徐縣的白石南河,從磁窯河左側,在文水縣東石候村西匯人磁窯河;源於交城縣界的虎喊溝,經文水縣界通入飲馬河,穿過文水、交城邊界在文水杭城村東匯入磁窯河;交城洪相鄉邊山的石壁溝直接匯入磁窯河。此外,交城縣城北、城西邊山諸澗溝洪水聚於斜河與排退水渠再匯入磁窯河。磁窯河由一條獨立河道發展成整個交城縣邊山河溝和清徐縣白石南河匯人的廣大河網。邊山河溝中除石壁溝有清泉外,多為季節性洪水河。
石壁溝,發源於交城縣裴家山,流經玄中寺,在洪相村與安定村之間出谷,入斜河,再入磁窯河。
瓦窯河,發源於交城縣馬鞍山南,自北向南,經交城縣區的東坡、寨上、歇馬頭、山莊頭、前莊,在瓦窯村出谷,原直接在交城縣城南入磁窯河,後建斜河後,進入斜河,經成村、大營、西廠侯村入文水縣杭城村,注入磁窯河。大營以下一段稱斜河。瓦窯村上游有瓦窯河水庫一座。
飲馬河,發源於交城縣西落子嶺,流經申家莊、范家莊、窯兒頭、經文水縣開柵鎮虎喊溝出山,流經武陵、文倚村,入交城縣大營界,又至文水縣杭城村注入磁窯河支流瓦窯河。文水縣境內長9.2公里。昔日發洪時有水,虎喊溝水庫建成後已乾涸。虎喊溝口建有虎喊溝水庫。
白石河,發源於清徐縣白石山,上游有兩支:西支為壺瓶石河,東支為方山河,兩支向南,進入交城縣夏家營匯合,稱白石南河,有白石南河蓄洪區,再經交城縣賈家寨、辛南村入文水縣東石侯村,注入磁窯河。
治理開發
磁窯河的調控效能是從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實施汾河流域規劃開始。1950、60年代首先納白石南河入磁窯河,併到70年代,經過二十多年的淤積,已失去緩洪滯洪的作用,逐漸開墾成農田。1973~1977年相繼在磁窯河的東溝(磁窯河水庫)和西溝(石家莊水庫)、瓦窯河(瓦窯河水庫)、石壁溝(石壁溝水庫)、虎喊溝(虎喊溝水庫)上修建了小型水庫,基本上控制了交城縣邊山洪水。
磁窯河流域邊山修建水庫以後,不僅起到緩洪的作用,還發揮引洪和緩洪.蓄清灌溉農田的作用。在上游擴大了交城縣邊山水澆地面積;在中下游,文峪河灌區經分洪河和磁窯河引水灌溉汾陽的演武、孝義李家莊等鄉(鎮)近10萬畝農田。
同時,對磁窯河進行裁彎取直,將河床選擇在汾河與文峪河之間海拔高程最低處,把磁窯河從一條獨立的河道擴大為多支流河系,不僅匯人了交城縣邊山石壁溝、瓦窯河、白漳溝、火山河等十幾條溝道的洪水,而且接納了文水縣虎喊溝、清徐縣壺瓶石河、方山河、白石南河等溝道的洪水,另外汾河灌區一、二支退水也灌人其中。至此。磁窯河的流域面積和河道長度大幅增加而且基本固定。
在白石南河清徐境內水屯營、東於、高白東、高白南修建了4 座滯蓄洪區。在交城縣義望、青村的村東、王明寨、賀家寨的村西,原汾河故道地帶,作為磁窯河、白石南河的緩洪滯洪區。並在白石南河交城、清徐兩縣交界處修建節制閘控制洪水直接進入白石南河,保證以15m/s 的清水流量下泄。
2016年,汾河流域交城縣磁窯河與瓦窯河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開工,開始對磁窯河與瓦窯河河道生態治理及配套綠地景觀。總投資9.2億元的磁窯河、瓦窯河生態治理工程總長26.94公里,其中磁窯河生態修復治理部分北起規劃魏家溝水庫壩址處,終點至交城縣與文水縣交界處,共計約13.84km;瓦窯河河道生態修復治理部分北起瓦窯河水庫下游,終點至瓦窯河入磁窯河匯入口,共計約13.1km。主要建設內容為岸堤防護、河道疏浚整治、蓄水壩及兩岸綠化美化等,建成後城區蓄水總面積達28.44萬平方米,綠地景觀工程將達2100畝。
水文特徵
1950、60年代磁窯河治理後,中游接納白石南河洪水,下游接納文峪東、西兩河分泄洪水,調泄洪能力增加。交城界為90立方米/秒,文水界為180立方米/秒,平遙、汾陽界為300立方米/秒。實際泄洪流量一般年份為40立方米/秒,最大年份達160立方米/秒,最小年份為16立方米/秒,1985年9月14日,洪峰達到200立方米/秒。
由於磁窯河上遊河短流急,而文峪河河長流緩,洪水一般情況不是同時下泄。尤其是兩河上建水庫後,有了調洪能力,因而磁窯河為文峪河調控洪水的作用更為明顯。文峪河水庫建庫前,文峪東河實際下泄人磁窯河的洪水流量最大為210立方米/秒,最小為30立方米/秒,一般年份40立方米/秒。蘇家堡分洪河下泄人磁窯河流量計劃120立方米/秒,實際下泄流量60立方米/秒以下。文峪河水庫建成後,文峪河東河下泄最大流量50立方米/秒,蘇家堡分洪河下泄洪水流量一般在30一80立方米/秒。新建古賢分洪河後,文峪河水庫下泄150立方米/秒時,分洪河分洪25立方米/秒。為緩解汾陽邊山洪水的壓力,實際下泄流量常超過計劃下泄標準。
洪水災害
磁窯河流域為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乾旱少雨,夏秋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72.6mm。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 月份,且多為暴雨及雷陣雨,占全年降水量的70%。流域內上陡下緩,上寬下窄,上遊河系發育,下遊河道狹窄,由於獨特的地理特徵和特點,形成了磁窯河流域上游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特點。
磁窯河流域自1381 年(明洪武十四年)至2005 年,624年內共遭受重大洪澇災害42 次,平均15 年發生1 次,其中1928 年到1933 年連續六年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受災範圍集中在磁窯河出口至石候一帶,百姓流離失所,人民生命財產慘遭損失。而從1950 年到2005 年就發生重大洪澇災害11次,平均5 年發生1 次,發生頻率提高了近3 倍,造成的損失更是成幾何級數增加。1988 年7 月5—8 日,全縣出現連續降雨天氣,主要集中在6,7 日兩日,磁窯河雨量站實測降雨量110mm,全縣8 個鄉鎮的30個自然村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0 萬元;而1998 年7 月12,l3 日,全縣大範圍降雨,磁窯河水庫雨量站實測降雨量100.7mm,全縣7 鄉鎮21 個村受災,49 家企業因進水停工,停產(夏家營工業園區才 初具規模),造成全縣直接經濟損失達2300 萬元,是1988 年的20 倍.隨着社會的發展,損失呈Et 益擴大的趨勢。
橋樑
磁窯河大橋是汾陽至邢台高速公路汾陽-平遙段的一部分,全長325.6米。上部結構為16-20米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下部結構為柱式墩,橋台採用肋式台,墩台基礎均為鑽孔樁。需要架設20米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128片。[1]
參考文獻
- ↑ 鄉土 | 白尚立:磁窯河,我的母親河 ,搜狗, 2019-10-24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