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不当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罚不当罪 |
近义词 :罪不当罚 反义词 :罪有应得 十恶不赦 赏罚分明 出 处 :《荀子》 体 裁 :成语 属 于 :中性词 |
fá bù dāng zuì |
罚不当罪是一个中国的汉语成语。拼音是fá bù dāng zuì,指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出自《荀子·正论》。
原文
《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1]
典故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们把他的著作称为《荀子》。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文中提出一个看法:国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样。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视频
罚不当罪